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海萍 《中国教师》2009,(Z1):551-551
<正>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内(或班级内外)少数学生以感情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主要功能的小群体。任何正式群体中都或多或少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非正式群体,所以班主任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视之为正常的客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不是学生的任意拼凑,而是学生经  相似文献   

2.
班级是学生群体的组合,班级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委、团支部、班小组、团小组是班级的正式群体。一般来讲它具有正导向功能,对班集体建设起着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兴趣、爱好、友谊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群体,俗称小团体。笔者对全校20多个班级、近千名职中生作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职中生参与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  相似文献   

3.
齐国民 《天中学刊》1998,13(1):110-11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按照社会的规定或学校行政的决定组织起来的一。定组织或基本单位,如学校中的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或班级等;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不具有正式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以个人的情感好恶或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基础,自发结成的学生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小,生活及活动的范围相对狭窄,因而,他们结识的小伙伴主要是邻居、亲友或同桌,这种群体关系很…  相似文献   

4.
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疏导吕绍采班级是学校领导下的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正式群体,这是学生经常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往往要花很大精力来作班集体的培育工作。在诸多工作中,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5.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6.
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班级中,与正式群体相互交织,共同实现班级发展目标。然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非正式群体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导致班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一线教师、学者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湖南刘振湘,唐晓玲班级非正式群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是一种由地缘、观点、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一致或相似,以情感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它具有班级正式组织所没有的优势和特点,正确引导,就能成为班级工作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中小学,除了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和学校组织正式认可的课外活动小组等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着学生自发联合、未经学校正式认可、有着很强的内聚力、并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其成员之间往往有一致的观点、共同的利益或者共同的经历、背景、兴趣、爱好,是学生交往与归属的需要,比较稳固。 学校管理学认为: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式群体,当其方向与学生正式群体一致时,其作用是积极的,否则是消极的。因此,班主任老师如何对待和引导非正式群体,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 一、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 …  相似文献   

9.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个案 在2010年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一班,我发现,学生总是三个一群,四个一伙,五个一队。他们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自己的游戏规则。于是,我深入细致地明察暗访,这就是班级体中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就班级管理而言,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  相似文献   

10.
邓琼亚 《四川教育》2014,(10):20-22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干部团队、共青团等正式群体而言,指班级中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如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班级非正式群体常以“小集团”“小圈子”的方式出现,灵活性大、自主性强,且类型多.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感染力很大,为实现共同目标,成员之间相互鼓励,并力求行动一致,注重实效.其类别多样,大致可分为受欢迎型、受争议型、受孤立型、受忽视型和受遗忘型五个类型;又可分为为群体自身谋利、为集体谋利两类.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中心,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实是班级中还存在一些不被老师注意的群体,那就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形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它根据班级内部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和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相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地形成的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工作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中学非正式群体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管理工作有着十分  相似文献   

13.
陈静 《考试周刊》2010,(40):226-226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学生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级、团、队组织、活动小组等都是学校中学生正式群体的例子.正式群体是由行政领导建立的群体,它有规定的目的和组织,有明文规定的规范.规范是群体拟定和通过并要求成员遵行的规章,学生正式群体的规范,有学生守则、班级公约等.正式群体中各成员的位置和相应行为都由组织规则严格规定,每个成员都有由文件规定活动的权利和义务.正式群体对成员还有正式的鼓励性和禁止性的奖惩制裁制度.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正式组织,也没有明确规定活动目的的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其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以个人的喜爱为基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  相似文献   

15.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根据班级内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人员性格相近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重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志趣相投型这…  相似文献   

16.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根据班级内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人员性格相近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萤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建立在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各种小集团。与班级正式群体相比,其具有凝聚性、稳定性、和谐性、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它的存在对学生心理成长、道德发展、知识获得及构成、个体社会化等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教师对于班级非正式群体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要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8.
目前,群体交往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存在以下困境:班级发展中学生主体性功能与班级管理公共性功能失衡,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惰性状态影响班级同一性,小群体学生文化影响班级建设.以群体交往理论为视角的班级管理是为了确立班级成员相互作用的教育和管理共同体,推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从主体性管理走向公共性管理的共生共育,发挥班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完成班级成员群体归属的统整,通过对小群体学生文化性质的判断、协商和改变来保障班级精神文化氛围的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19.
如何控制和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江苏吴锦旗在班级中,除了正式的班、团组织外,还存在着另一些学生集合体。这些集合体并没有人进行组织,而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一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在中学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班主任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引起重...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凋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