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7年秋冬,大革命失败后.武汉三镇和黄安县等地,到处张贴着通缉布告、高价悬赏捉拿董必武、郑位三等92名中共党员.董必武的亲朋好友,时刻担心着他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史诗创造者亲笔书写的长征史,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细节,叙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长征史的研究,而且对学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宝璐 《青年记者》2016,(24):72-73
今年清明期间央视重点推出了两档特别节目,《缅怀英烈忆长征》和《隐蔽战线英烈祭》.《缅怀英烈忆长征》选取长征路上10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8个令人感动的事件,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叙述来展示现代人对长征这一壮举的缅怀和追忆.5集专题片《隐蔽战线英烈祭》选取了隐蔽战线英烈谱中的5位烈士,讲述了他们隐蔽奋战、忠诚为党的故事. 两档特别节目继续2015年《重读抗战家书》的制作风格和内涵设定,在取得不俗收视表现的同时,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党精神的传递,为节日报道策划提供了以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特殊连队——红一方面军干部休养连长征纪实》一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真实地描述了红一方面军休养连的长征生活,与以往写长征的书多把笔墨放在军事活动和政治斗争上相比,这本书在写法上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书中用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写长征中的老同志,其中有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三老”,写蔡畅、邓颖超、贺子珍、李坚真等三十位女红军以及一些高级伤病员。歌颂了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  相似文献   

5.
王水明  黄小裕 《新闻实践》2008,(1):32-32,33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浙江卫视《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系列报道在全国以长征为主题的众多报道中,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策划,展现了长征路上浙江人的动人故事。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成为全国纪念长征活动中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长征在儿时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悲壮,是那么的遥远……2005年8月初,我有幸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去追寻70年前红军在这里走过的足迹、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传奇故事,去追寻红色飘带曾浸染过的这一片片山山水……  相似文献   

7.
魏书 《档案时空》2003,(7):30-32
董必武同志在江西瑞金时,曾有过一段令他铭心刻骨的婚恋。虽然,这段婚姻只是短暂的几年时间,但是,董老和这位妻子的爱情却是经过生死考验的,他们的婚恋故事足以打动每一个人。A1931年,董必武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奉党中央的指派来到瑞金,担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后任副校长。到瑞金后,董必武因工作特别忙,自妻子去世以后,一直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他每天四处奔走后,夜晚回到宿地还得自己动手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周围的同志们见他已是47岁的人了,还一天到晚里里外外忙得团团转,怕他吃不消会累倒,便开始悄悄给他物色一个对象。有人认为陈碧英…  相似文献   

8.
徐璞  郭秀芝 《兰台世界》2017,(17):125-126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长征与中国医科大学有着血脉的关系,中国医科大学在长征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直激励着红医学子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奉献着,在践行"中国梦"的征途中进行着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长征。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又一次翻开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笔者在欣赏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独特的描述、透视的同时,不由得为他的执著地访问“长征”而惊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10.
时值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各界纷纷纪念这一历史壮举。20年前,一个记者首次踏寻了长征之路,并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纪实文学著作《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这个人就是美国杰出记者兼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Harrison Evans Salisbury)。  相似文献   

11.
此书以青青和春春两位初中生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挖掘和探讨的形式为主线,将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悉心记录下来了。书中没有对长征路上的大小事情一一阐述,而是以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为主,有重点有详略地展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2.
"硬笔头"和"灵舌头"——董必武与张国恩交往纪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董必武和张国恩被人称为统战阵营中的"硬笔头"和"灵舌头". 张国恩(又名梅轩、梅先、眉宣),黄安县杨二乡张家湾人,1880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与董必武在早期的学习和革命活动中,可说是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又一次翻开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笔者在欣赏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独特的描述、透视的同时,不由的为他执著地访问长征的“长征”而惊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索尔兹伯里一直铭记着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关于长征的意愿:“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他矢志做斯诺意愿中的“有人”。1984年,他专程赶到我国,毅然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然而,他的此举是何等不易。昔日长征路,不少地段至今依然艰…  相似文献   

14.
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受到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泰晤士报》关于红军长征报道(1934.10—1936.10)的内容呈现出前期失真性向后期客观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沙平 《湖北档案》2013,(10):29-30
1931年,董必武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奉党中央之命来到红都瑞金,担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后任副校长。董必武自妻子去世后,  相似文献   

16.
北京晨报策划、组织、实施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历时4个多月,10多名记者、编辑参加报道,除了在北京的采访外,还先后走访了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6个红军长征走过的省市,采访了十几位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诸多红军亲属以及长征研究的专家学者.最终,以"见证传奇"为主题,分别以"还愿、英雄、等待、影响、揭秘、传承"6个为分主题,从10月12日至20日,共12个整版,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读者总体的评价是:内容鲜活,故事感人,幕后新闻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7.
石仲泉 《湖北档案》2016,(10):47-48
长征已过去80年了,但长征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仍有一些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和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 ●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版》2017,(13):2-3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定价:150.00元一部集通俗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中共通史,获评2016年中国好书。《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王新生著定价:56.00元走进尘封峥嵘岁月,感受长征英雄壮举,获评2016年中国好书。《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沈安娜口述李忠效华克放整理定价:46.00元无名英雄讲述传奇故事,人生经历传递信仰力量。  相似文献   

19.
黎明 《档案时空》2003,(9):24-25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人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亮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时,肖克向索尔兹…  相似文献   

20.
吕春 《档案时空》2015,(5):45-47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一大”会议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召开.各地党组织派了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等13名代表参加会议.就在会议即将闭幕时,国际代表马林先生突然宣布散会,之后又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召开“一大”会议.“一大”会议为何选择两个会址?让我们走进当年的历史,一起去探索其中的惊险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