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在剧本《武器与人》首演成功之后,接受要求上台与观众见面。这时,台下突然有人大叫:"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萧伯纳向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上演吗?"  相似文献   

2.
"借薪助火"作为雄辩术,是指借助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或其他因素,以柔克刚,说服或战胜对方。剧作家萧伯纳在剧本《武器与人》首演成功之后,接受要求上台与观众见面。这时,突然有人大叫:"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萧伯纳向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3.
萧伯纳(1856—1950)是爱尔兰著名作家,他一生写过50多部剧本,5部小说,1925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著名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妲》《魔鬼的门徒》等,在一定的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罪恶。他还擅长演讲,语言幽默风趣,博得人们的喜爱。有一次,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萧伯纳上台发表简短讲话,并接受大家的祝贺。可是,当萧伯纳走上舞台,正准备讲话之际,突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观众们大吃一惊,大家以为萧伯纳一定会气得浑身发抖…  相似文献   

4.
萧伯纳的新作《武装与人》首次公演,获得很大成功。广大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广大观众祝贺。 可是,当萧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叫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大吃一惊,大家想,萧伯纳这回一定会气得浑身发抖,用高声的抗议来回答那个人的挑畔。谁知萧伯纳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容满面,他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  相似文献   

5.
举重若轻     
萧伯纳所写的《巴巴拉少校》在剧院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公演.各界知名人士都应邀观赏。演出非常成功,因此剧终时观众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众人的掌声。可是,萧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谢时。突然观众席中有一个人对着他叫骂:“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有谁看呀!停演吧!”  相似文献   

6.
乔治·萧伯纳,爱尔兰戏剧家,代表剧作有《人与超人》、《芭芭拉少校》、《圣女贞德》等。萧伯纳被誉为“20世纪的莫里哀”,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还是一位机智的幽默大师,他的许多逸事为人们所称道。以退为进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就获得了成功,当他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的祝贺表示感谢时,突然有人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收回去吧!”观众以为萧伯纳一定会气得浑身发抖,会大声抗议这种挑衅,谁知萧伯纳却向这个人深鞠…  相似文献   

7.
乔治·萧伯纳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个剧本.《圣女贞德》是萧伯纳难得的普获赞誉的剧本,并于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萧伯纳极富才华的剧本,也是他成就最高的剧本之一.  相似文献   

8.
英国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乔治·萧伯纳,一生完成了51个剧本。因作品《圣女贞德》的巨大影响,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备受人们的崇敬。当然,他也会受到别人的质疑,但是即使遇到误解与攻击,他也总是用镇定自若的态度和机智的语言去解释或回答。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美国哲学家H. P.格赖斯的意义推导模式,对萧伯纳《卖花女》剧本的潜台词和诸多语言文化现象进行会话含意推导分析,特别是对它的非字面信息的推导,进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卖花女》剧本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潜台词的蕴涵意义等。  相似文献   

10.
举重若轻     
萧伯纳所写的《巴巴拉少校》在剧院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公演,各界知名人士都应邀观赏。演出非常成功,因此剧终时观众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众人的掌声,可是,萧伯纳走上舞台准各向观众致谢时,突然观众席中有一个人对着他  相似文献   

11.
智取稿酬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将自己新近完成的一个剧本交给法特利剧院,由他们排练上演,并签下合同:在剧场演出25场获利5万英镑的前提下,剧院付给萧伯纳稿酬5万英镑。演出开始后,上座情况空前的好。当第25场上演时,萧伯纳来领取稿酬。剧院经理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说:“对不起,这2  相似文献   

12.
平等的力量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追求平等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精神要求.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和一个小姑娘在一起玩了很久.分别时,萧伯纳对她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  相似文献   

13.
荣获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萧伯纳声名卓著,“萧伯纳式”戏剧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众多西方学者的探索热情,对于他的研究早巳成为英美等国家的一门显学。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起,萧伯纳其人其作进入了国人的接受视野。在近百年的时间中,萧伯纳的名字在中国耳熟能详,但迄今为止,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的依然有限,对他的研究也远未达到系统深入的程度。全面梳理萧伯纳在国内的接受历程,透析其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流播及演变,有助于推动国内萧伯纳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杨雪 《海外英语》2012,(18):210-211
萧伯纳在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成功的塑造了华伦夫人和女儿薇薇安两个女性形象。并由此揭露当时的社会弊端,为女性走向社会,改造社会指出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朱萍 《文教资料》2010,(35):17-18
萧伯纳剧本《卖花女》的开放式结局引发很多讨论。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在剧末伊莉莎.杜立特已经从一名卑微的卖花女成长为独立、自尊的女性,她追求的是与男性一样平等、独立的人格,而亨瑞.息金斯其本质是父权制社会典型的男权主义者,他们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本论文从分析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入手,探讨了萧伯纳设置这一结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正>人若习得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在乱花迷眼的世俗中守得一片云开月明的方土。在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中安得谢夫对儿子一无所长却能明辨是非的回答予以强烈批评,王小波因此立志走上与其截然相反的道路,成为那沉默的大多数。不可否认,沉默是种兼听的明道,它回避了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的嘈杂,话题的爆发之初,不急切予以或肯或否,而是理性辩证地思考,借话语圈的多元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萧伯纳在街上散步,被一个冒失鬼骑车撞倒在地上,幸好只是虚惊一场,萧伯纳并没有受伤。骑车人急忙扶起萧伯纳,连连道歉。骑车人本以为萧伯纳会很生气地责骂他。可萧伯纳却做出惋惜的样子说:"您的运气不好,先生,您如果把我撞死了,您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相似文献   

18.
王琼 《英语沙龙》2014,(3):52-53
正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八卦,我有一个八卦,我们彼此交换,就拥有了两个八卦。"八卦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同时也会带来隐患。如何合理运用八卦方法,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似舞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剧本",可是总会有人对你的"剧本"提出质疑,无须彷徨,无须挣扎,静静地用两种情怀与世界相拥。剧本一人生的舞台上,我们都有自己的"剧本意旨"——做人的原则。剧本意旨很难坚守,因为总会有那么几个演员质疑你的剧本。谁都不想放弃自己的剧本意旨,可是面对咄咄逼人的演员,面对生活中这些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该何去何从?是坚守,还是妥协?很多时候,我们欣赏那些能坚持自  相似文献   

20.
"借薪助火"作为一种雄辩术,是指借助论辩双方以外的第三者或其他因素,以柔克刚,说服或战胜对方。剧作家肖伯纳在剧本《武器与人》首演成功之后,接受要求上台与观众见面。这时,突然有人大叫:"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肖伯纳向那人鞠了一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