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述而》文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孔子“五十以学易”,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否定孔子“五十以学易”。台湾钱穆先生于其《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中说:“《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将近五十,他在未仕以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出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白的话。《古论》上妄错一易字,便附会到‘五十以学《易》’等等说话。”  相似文献   

2.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3.
还是在十年大动乱期间,有一“四人邦”文痞到某大学做报告,故弄玄虚说出“每下愈况”四字。在那“新精神”满天飞的年月,有些不知此成语出处的人就以为又是什么“新提法”。其实这是古董。《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死所不在。’”于是庄子举一连串例子:从道在蝼蚁、稊稗、瓦(?),一直举到道在屎溺,并且说明他自己越往下作比喻,越能  相似文献   

4.
关于孔子讲的“天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对立的两种观点:一说它是上帝的意志,一说它是自然界的必然性.有人认为,孔子对“天命”(上帝)是从笃信到怀疑终于否定的.然而,就在晚年,孔子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这说明他至终未否定鬼神.孔子哲学的“天命”究竟是什么范畴?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我们一般只理解前半句,即,知道的就是“知”;而后半句,不知道的能承认不知,也是“知”,就不大有人说起。其实后半句更重要。遇到不知道的,能自己心里明白,就不会不懂装懂,不会盲目犯错,这是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这是“自知之明”的“知”。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段文字出自《论语·为政》。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收录了此段文字,并在课文下方的脚注处做了注释。笔者认为,对“天命”的解释欠妥,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也不符合自子思以来儒家关于“天命”的注释传统。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09,(19):16-16
课堂上,我和一群女学生在摇头晃脑地背《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时,一位女生忽地站起来,“老师,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不惑?”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能随口回应一句,“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那时的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对“不惑”的问题,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论语辩柳宗元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A):“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11.
《论语·颜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贡问政。子(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读了这段记载后,反问:“使治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立?”在封建社会里,“礼义”是什么货色,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这里要说的是:王充这种不以书上说的是为是、非为非的大胆怀疑的精神,倒是很值得我们在读书、学习时效法的。古人不是说:“学则须疑”吗?这就是说,读书要多动脑筋,主动地提出一些疑问来,并且追根穷底,一直到弄明白了为止。这样对丰  相似文献   

12.
片段选读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注】《论语集释》引王夫之《四书训义》:“患己知之不早,则屈学以阿世。”【读】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相反,“画虎画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有个著名主张,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主张在孔子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终身行之”.而这个主张又可以用一个“恕”字来概括,这个“恕”字,据朱熹解释,即“推已及人”之意,用现在  相似文献   

14.
而立     
人们习惯地把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这要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相似文献   

16.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12,(10):53
"以德报怨"一直被视为宽容、仁爱的大义之举而被力加倡扬。很多人以为"以德报怨"出自《论语》,为孔子提出并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德报怨"确实见载于《论语·宪问》,但原文如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说一个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么以什么报德呢?显然,  相似文献   

18.
韩飞 《初中生辅导》2014,(19):23-24
1.立身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办了。”  相似文献   

19.
启发学生思维,是当前各科教师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呢?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具体论述了他提出的教学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对孔子这段教学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20.
“绘事后素”是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的一句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怕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笔者认为,“绘事后素”说的是一种绘画技法,而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在白色的材料上作画。且看目前几家有代表性的注释。先看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解释: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色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