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庆 《寻根》2014,(4):128-129
<正>郡望之概念,尚无统一说法,《辞源》《辞海》《中国历史大词典》解释各异。胡阿祥先生认为,郡望是家族地域观念的表现,即显贵的家族世代聚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形式上一般以郡名表示,有时也写作姓望、族望、地望等;这种显贵的家族被称为郡姓,郡望具有顽固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2.
索氏考述     
正敦煌遗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第二《陇右道·四郡》记载: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据《太平寰宇记》:"武威郡六姓:贾、阴、索、安、曹、石。"索氏,出自子姓,商时期的七公族之一,是商汤的后代。索氏望族出于敦煌、武威。索氏的得姓,至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望族居于武威郡,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一带。本文  相似文献   

3.
钭姓探幽     
杜晓波 《寻根》2013,(1):121-124
“钭”姓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姓氏,全国仅有5000多人,主要分布于浙江省,江苏、江西、福建有零星分布。以辽西为郡望,现有宗支均以浙江缙云县为宗。缙云大源镇为全国最大的钭姓后裔聚居地,有钭姓2000人。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钭姓氏族自强不息,辛勤开拓,推动了社会形态演进、区域融合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特有的民居建筑、醇厚的民俗文化和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郑金洪 《寻根》2011,(2):138-141
连姓溯源据《姓氏考略》载:"连姓出自黄帝裔孙颛顼的曾孙陆终三子惠连之后。"其后裔就以他的字为姓。《姓氏考略》又载:"楚连尹、连敖,皆官名,以官为氏,望出上党。"上党,秦置郡,今山西沁水以东地区,即连姓上党郡望由来。  相似文献   

5.
浙中斯家     
杜晓波 《寻根》2009,(2):122-123
据有关资料披露,全国斯姓现有近3万人,80%集中于浙江省,主要郡望为东阳郡。让我们先对浙江省外斯氏家族流变及地域分布作一番了解。据浙江东阳《白石斯氏宗谱》云:“是以川楚二族,昔在江湖或辱其亲识,或得于闻问,相去未详,其世次万里已蔼于一家。”  相似文献   

6.
罗容海 《寻根》2011,(1):112-117
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安义斌 《寻根》2020,(1):114-115
战国末年,楚国亡鲁之时,鲁国姬雅因出使秦国而未能东归。秦统一全国后,姬雅任秦朝符玺令。其后人因其职官而得姓。姬雅也成了符姓得姓始祖,至今,符姓一直尊称符雅为“雅公”。符雅一支后裔到山东琅郡定居,繁衍成大族,于是有了符姓郡望和堂号——琅堂。  相似文献   

8.
故乡三题     
若河 《大理文化》2014,(1):36-39
永远的老家 这些年,我的梦里经常出现那个叫松弄的村庄,爷爷、奶奶已经离去二十多年。那间房子已经空无一人。对于我而言,那就是个符号,留着些念想而已,唯一给我的记号是如今我还在姓的姓.这是姨祖父的姓,读初中时为使两位老人不留有遗憾而改的,这个姓与我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琅讶符氏     
符孟标 《寻根》2013,(6):123-127
琅砑(琊琊)符氏源出于鲁国末代君主顷公之后,《元和姓纂》载:“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虽然符氏得姓于秦朝的咸阳,但“根在琅砑”的理念早在其得姓始祖(姬)雅时业已形成,唐贞观八年《举氏族事件》中更明确记载“沂州琅砑郡六姓有符氏”。  相似文献   

10.
故乡三题     
正永远的老家这些年,我的梦里经常出现那个叫松弄的村庄,爷爷、奶奶已经离去二十多年,那间房子已经空无一人。对于我而言,那就是个符号,留着些念想而已,唯一给我的记号是如今我还在姓的姓,这是姨祖父的姓,读初中时为使两位老人不留有遗憾而改的,这个姓与我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前些年,我到这个村庄吊丧,特意去看了看已经破败的老家,房前屋后的桃李还在,熟悉的景致  相似文献   

11.
郑金洪 《寻根》2003,(6):109-113
蔡姓源流蔡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度于蔡国(今河南上蔡县),和叔鲜、叔处三人共同监管教化殷族遗民,史称周朝三监。公元前476年蔡国为楚国所灭,建国551年,传23代,国君25位,子孙遂以国为姓。陈留是闻名的蔡姓郡望,东汉时大文学家蔡邕即居于此。三国魏居住于陈留考城的尚书蔡畦及其后裔晋大司徒蔡漠和南北朝刘宋时期济阳考城官吏部尚书蔡兴宗等,均极为显赫。西晋惠帝前陈留、济阳不分治,称陈留蔡氏。惠帝分陈留郡东部为济阳郡,陈留蔡氏中一部分又称济阳蔡氏。蔡氏入闽始祖蔡炉,四堂本《蔡氏家谱》载:“吾宗系出弋阳,自始祖…  相似文献   

12.
稀姓趣闻     
金瑞华 《寻根》2007,(1):124-125
中国的姓氏繁多,俗称“百家姓”,可实际上是“万家姓”。中国的姓氏不但多,而且稀奇古怪什么样的都有,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大批稀姓,以下举例说明。苟姓:苟姓的来源可谓一波三折。在1400多年前,后晋有一个“敬”姓大臣因冲了皇帝名讳,为避免满门抄斩,保留“敬”姓血脉,“敬”姓宗族忍辱减“文”留“苟”,改姓“苟”。千余年后的今天,居住在登封市唐庄乡的“苟”姓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要求恢复“敬”姓。现在又改回“敬”姓了。毒姓:“毒”姓始于唐朝掌故。河海大学的夏静庐先生对这个“毒”姓的由来作了较清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暨艳索是孙吴历史中的一樁重要公案,学界讨论尚不多见。作者深入审视了此案的幽微之处,认为暨艳等人以澄清郎署罹罪,除应究及“清濁太明”,违背了孙权用人“忘过记功”之旨的原因以外,还应放在孙吴政权经历了一个以淮泗人为主体到以江东人为主体的“江东化”过程这一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中加以分析。暨艳主持铨选,正值孙吴处于“江东化”的转折过程之中。当时吴郡顾、陆、朱、张四姓子弟通过郡举等途径大量出仕孙吴政权,而郎署为其居停待调之所。暨艳检核郎署,损害了吴郡四姓的利益,也违背了朝廷擢拔江东士族的要求,所以四姓反应强烈,而孙吴也不能不对暨艳等人加以惩治。经作者考释,暨艳、张温等人检核郎署之举,承继的是汉末士大夫的清议风习;其被谴黜,又和暨氏家族与孙吴统治者早年的对抗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宋晓梅 《寻根》2002,(4):96-99
公元5世纪的最末一年,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弹丸之地——吐鲁番,来自陇西金城郡的麴姓人嘉,借高昌国王马儒之世子出城迎接北魏使请求内徙之机,弑杀国王,结束了近三百年北方政权扶持傀儡,河陇汉族诸姓轮番上台的历史,自立为王,建立麴氏王朝。在麴氏高昌国的大部分时期内,张氏家族以其特殊的出身地域、家族门第和家世门风对高昌国政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敦煌阴氏族源与郡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学勇 《寻根》2004,(4):96-100
随着敦煌文献的公布,我们了解到敦煌地区有大量的豪强右姓,其中有张氏、曹氏、阴氏、索氏等。敦煌阴氏在莫高窟开有大量的家窟,可知作为大姓的阴氏在敦煌地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敦煌阴氏之族源、郡望历来众说纷纭,前辈学者对阴氏的研究也仅是涉及一点而未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2月27日,韩国江原道华川郡郡守郑甲澈及其随行人员在武汉市体育局负责人陪同下,参观了中山舰博物馆。华川郡地处韩国北部山区,是位于江原道内陆最北端的郡县之一,距韩国首都首尔仅两小时的车程。为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华川郡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节日,以冬日的"山鳟鱼冰  相似文献   

17.
郑金洪 《寻根》2010,(1):131-135
<正>回族丁溯源丁姓有汉族丁和回族丁,民族渊源有别。汉族丁始于商、周。商诸侯丁国,为周武王伐纣所灭,国人以丁为姓。姜子牙子姜伋谥号丁,子孙以丁为姓,发族于山  相似文献   

18.
叶公:南阳堂叶氏始祖叶经华叶县,即古代春秋战国楚国边陲重镇的南阳郡叶邑,叶氏的发源地,叶公故里。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父亲是楚国的名将左司马沈尹戌。楚昭王子公元前506年将叶邑赐封给沈诸梁(叶县志所载:叶县有史,沈诸梁力首任邑令)以后,时人尊称沈诸...  相似文献   

19.
宋炳龙 《大理文化》2011,(11):105-112
两爨与乌蛮白蛮公元223年,刘备死,"夷帅"们便以为蜀汉内忧无力南顾,于是,高定元杀了越郡将军焦黄"举郡称王以叛"(《见三国志·吕凯传》)。尤中《云南民族史》说":雍凯、孟获则把蜀汉派来的益州郡太守张裔绑架了送到孙吴去;朱褒也不再受蜀汉的指挥而在郡发动叛变。只有永昌郡‘大姓’吕凯‘与府丞蜀郡王伉,帅吏民闭境拒(雍)凯,仍然拥护蜀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7,(3)
<正>骆姓的郡望中,最著名的一是内黄郡,一是会稽郡。会稽郡的骆氏,一般指的是乌伤(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骆氏。《义乌骆氏宗谱》开篇就说:"东汉尚书郎雍临字季周公,与权相不合,避居义乌十五都分水塘,隐栖伏龙山,此义乌骆姓之所由始也。"史籍中所载的东汉骆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