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琴艺术在中国文化的人文价值里不止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文人生命境界的表征。古琴不仅能体现士人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还可以陶冶情操,宣泄情绪,平衡心态,结交知己。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很多士人把抚琴视作一种精神寄托,在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琴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墨客们对古琴的钟爱,才有了古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使它在中国文坛和乐坛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台港新儒家唐君毅是标举和系统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人.他从四个层面探讨此论题:一、贯注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二、中国艺术主体之精神;三、中国艺术所显发的人的精神;四、儒道两家分别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唐氏的相关论点问题和意义并存:“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概念模糊而不固定,有泛化倾向,二分儒道以抬高儒家艺术精神的做法体现了新儒家的立场和偏见.但唐氏提出此命题有发轫之义,以心性之学和中西比较的视野解读中国艺术颇有洞见.  相似文献   

3.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布道,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从此拉开了中西方文化交织、渗透之序幕。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与在中国有着三千年历史传统的古琴艺术,这两种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展现出大相径庭的音乐艺术思维特征,形成了东方的线性音乐思维与西方的和声音乐思维,东方的感性写意音乐思维与西方的理性科学音乐思维,以及东方的"对立统一和谐观"音乐思维与西方"对立斗争的和谐观"音乐思维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因其从萌芽算起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涉及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音乐、歌舞等等,凡是人的创造无一不涉及艺术。本文旨在探究在这样深厚的底蕴下,音乐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参与者怎样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象征。对古代中国的文人来说,"琴"言志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古琴音乐的文学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式样之间是相互融通、渗透的.诚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显学在制作、标题、题材、音乐形象、审美旨归等方面皆显现出浓郁的文学旨趣.文章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艺术式样之间的相互联系、别样艺术需要其他艺术门类的帮衬、古琴音乐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而领略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音乐家的整体文学素养,彰显中国音乐艺术的"文化镜子"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音乐发展表现出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体系并存且共同进步的态势。但是作为不同泺的两种文化形态在中国同一大环境下共存,必然要产生文化观念的差异。本文选取钢琴与古琴这两件能够代表各自文化内涵的乐器。从观念、形态、实践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差异性进行合理解读,以期对当前音乐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生命后期的精神危机和思想激变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儒道墨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融合在一起。在思想激变的时期,儒道墨学说成为其终极精神追求的“活命之水”。  相似文献   

9.
李丹 《文教资料》2010,(13):91-92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滥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既对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从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社会功能、审美准则三方面对儒道两家音乐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嵇康的音乐精神融合了儒道思想的精髓,他"值心而言,触情而行",听从真性情真生命的指引,从不做任何事物的附庸,强调真、善、美以及理想人格的塑造。他的艺术灵魂和音乐风骨,本质上体现了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其音乐精神对今天的音乐研究和音乐创作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关键字,先秦以来各家学派对“道”都有其不同解释。孔子提出“仁义之道”,开创了为后世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的传统,成为漫长封建社会经世致用的哲学。刘勰、韩愈、章学诚分别著有《原道》一篇,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三者宇宙观、人生观及政治学术思想的影响。把经世致用作为自己原道论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13.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等。神魔小说《西游记》正是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影响。作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彰显了佛教教义——心性修炼、因果轮回、涅槃永生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体现着他对佛教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4.
儒道文化长期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道文化的和谐美好的社会理想、多重维度的人文关怀、牺牲奉献的群本位意识三大契合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道文化的现代化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引领力和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被中国人民所认同、接受和信仰。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有其自身的立足点和理论模式。儒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仁"和"礼";道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以"见素抱朴"为目的的个人修养和以"无知无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儒道两家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17.
孙犁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儒家与道家传统美学在他的人生哲学和美学精神中形成强大的张力。其小说的婚恋情节表现出天道与人道“和合”、仁德与虚静相谐、“小我”与“大家”权全的美学特征,散发出儒道契合的和谐之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教育思想构成了两条主脉。尽管儒道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对立之处,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方面又有互补之处。我国的教育文化应当积极汲取儒道教育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文学的滥觞,更是一部融合了儒、道、纵横、阴阳等各家的思想史。其中关于天道自然观、清净无为的社会政治理想和谦退收敛的人生哲学等方面的著述深得道家思想之泽被,并能自觉摒弃其中包含的消极因素,对道家思想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