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讲到“夫子何哂由也”时,都认为子路太轻率、不谦让,故孔子“哂之”。正如孔子所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我认为这只是“哂由”的表面原因或者说是一个很次要的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哂”:微笑,这里有轻蔑、讥笑的意思。子路率先发言,虽然有点“轻率”,但我认为孔子是不会仅凭这一点而讥笑他的,因为这样做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和为人态度是相悖的,也不符合当时孔子创造的轻松、亲切、愉悦的氛围。那么孔子“哂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子路回答的话就可以了解其中…  相似文献   

2.
论语今读     
辛天游 《初中生》2013,(5):50-5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  相似文献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论语》中的名篇,它叙事记言简洁生动,很具有代表性。文章原选入《语文读本》,今编进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为了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特将“哂”“与”“撰”三词拎出发表自己的浅见陋识,以求教于方家。一、“夫子哂之”中的“哂”。此“哂”字一般皆注解为“笑”“微笑”,但也有注解为“讥笑”的。如唐满先《〈论语〉今译》就把“哂”解释为“讥讽地微笑”。而通读全篇,再联系孔子平时对学生的态度,此解就显得不确了。子路一生忠于孔子,《论语》有三十八次提及他,其中有多次记录了孔子直接…  相似文献   

4.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首先发问,子路冒冒失失“,率尔而对”“,夫子哂之”,笑而不语。孔子通过“哂”,即表现了对子路的严格要求,含蓄地批评子路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和口气过大的毛病,又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曾皙正在弹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欲说还止,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曾皙的顾虑。于是曾皙畅谈了自己的抱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并发出“吾与点也”赞语。这虽是一次日常的谈话,但孔子却在他与学生之间营…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向老师请教治国之道,问孔子:“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孔子回答说:“那一定是纠正名份上的用词不当罢!”“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一向深得宠爱的子路对老师竟如是出言不逊。教育初创时期,孔子未必对教育心理深有研究,但他不计较不追究子路之“野”,为满足子路“奚其正”的需要而循循善诱,说了一通为今人所熟知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思想认识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或“=”(全等号或恒等号)。学生行为发生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感觉——需要——动机——行为这几个环节。从“行为”分析“动机”时,不能忽视学生的“需要”。子路“行为”上的鲁莽,是迫于求知的“需要”,大可不必细究。八十年代学生的需要,带有新时代的影响,有其新的特点。学生对知识、成才、社交、友谊、美  相似文献   

6.
当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孔子坐,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显得拘束,你们平时不是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们从而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听了老师的话,子路率先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只需三年功夫,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子路的对答,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后来,其他几个弟子离开,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才对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因材施教     
2500年前的曲阜。这里曾是当时东方文化的中心。 这一天,天高云淡,红日稍偏,孔子在杏坛的亭子里弹琴,公西华陪侍伴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曲弹罢,孔子抬起头来,这才发现子路仗剑站立亭边,还沉浸在乐曲的余韵里呢。 “仲由,有什么事吗?”孔子问道。 “老师!”子路这才双手抱拳作揖道,“我来请问一个问题:听到有好事,就行动吗?” 孔子马上严肃地回答他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可以听到就行动呢?” 子路又拱一拱手说:“我知道了。” 子路退…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善喻子路学习据《孔子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爱好剑术,不喜欢学习文化知识。一天,孔子见了子路,语重心长地说:“凭你现在具有的才能,如再勤学好问的话,谁都难以赶上的。”子路摇摇头,颇为自满地回答道:“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就是直的,砍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相似文献   

10.
第三讲 宽恕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一次问他的另一位学生,老师学问之道的精粹在哪里?那位学生想了一想,说:“夫子(先生)之道,忠恕而已。”意思是说,先生的学问,可以用“忠”和“恕”二字来概括。这是完全正确的。孔子在个人对国家关系上,强调了一个忠字,要求人们对国家忠心耿耿,而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力主宽恕,在不涉及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尽量能谅解别人,以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协调相处,孔子的那一套,被称为“恕道”。其实,不只孔子,也不只孔子所代表的那一个儒家学派,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也是奉行宽恕之道的。中华  相似文献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很合乎学校教育实际的课文,它不仅反映了教学民主,也反映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学习时,我们不妨打开这篇文章,走进两千多年前孔子上课的那块大草坪,做一回孔子的学生,体会一下远古的课堂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坐好了,老师开始讲课。这是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谈理想”。老师先来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跟老师学习,千万不要太拘束,我能做你们的老师,只不  相似文献   

12.
教师古称     
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掌管宗室子…  相似文献   

13.
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一个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可是孔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却说:“闻斯行之。”可见,孔子对两个个性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中国之大,纵横万里,在这广袤土地上遍布的学校,又岂能以固定的章法来约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很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说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即冉有平时胆小怕事 ,因此鼓励他要积极去干 ;而子路过于胆大鲁莽 ,因此要他慎重些。宋代大儒朱熹把孔子这一教学经验概括为 :“夫子施教 ,各因其材。”何谓“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即对学生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灵活地给予不同的教育 ,使之各取所需。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孔子的教育理论、方法是成功的 ,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他主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不同智力与发展水平的学生授…  相似文献   

15.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7.
立志而力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好个人修身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修身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在这里先引述下面两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的两句名言,流传甚广。我们也许不可能按照孔子的主张“志于仁”,但是应该“志于学生,志于教育事业”。如果连教师都已经“夺志”,那又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当然,光“立志”还不够。孔子曾经赞扬他的学生子路“子路无宿诺”,意思是说他答应办的事情从来不过夜,不把事情做完是不肯罢休的!也就是“言必信,行…  相似文献   

18.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1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向用作对脑力劳动者,即对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的指责。导其源出自《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参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316页。) 对丈人之说有三解。一为嘲弄孔子: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哪里能算得是老师呢?二为斥责子路:(你这个人)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三是丈人自说:(我年老了)手脚不勤劳,(眼也花了)庄稼都分辨不清,哪里能做你的老师呢? 仔细推究《微子篇)上下文原意,应以丈人自说为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会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很重视从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以善者、能者为师,所以当有人问子贡:“仲尼焉学?”子贡回答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是主张尊师的,但不是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