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魏书生老师应邀来我县讲学时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语文老师因故未给学生上课,每逢上语文课,他的两个班就由另一位教师在课前交代一个学习任务,然后再回自己的班上课,学生于是就自己学习。一学期下来,考试成绩一比较,这两个班的语文学习成绩却远远超过了有老师上课的班级。当时我们听了只觉得好笑,没怎么当回事。  无独有偶,去年冬,我县的一所初中又传来一件与魏老师讲的相似的事,一位老师因病不能上课,学校实在找不到代课的老师,只好也由平行班的教师课前交代几句,一学期后,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也超过了平行班。我还听…  相似文献   

2.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3.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6位语文教师,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上课观”给我留下不尽的思考。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印象是——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学生的朗读比较流利,感情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4.
北师大芦咏莉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了这么一件事:一位教高中三年级语文的老师给他刚刚考上北京大学的得意门生写了一封信,请这位高足给他新接班的学生介绍一下学习语文的经验,没想到这位学生在回信中只写了这么一句话:“上课不要听老师讲。”  相似文献   

5.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课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课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还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一开始,学生的朗读就比较流利,感情也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偶…  相似文献   

6.
沈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近日,在教学实践中碰到了一件让我头痛的事:那天,我准备用情境教学法上说话训练课《转告》———课前,张老师佯装找不着我,于是,让我班学生转告我一件事:“星期六,请陆老师到她家附近的书店里替我买一本《格林童话选》。”上课了,我刚一走进教室,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叫嚷起来:“陆老师,张老师让你……”我暗暗高兴:“刚才同学们把张老师的话告诉给我听,这就叫‘转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时,一位调皮的学生气呼呼地说:“原来,陆老师串通好了张老师来骗我们!”紧接着,其他学生也小…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语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借班上课.教学《爱迪生》一。初听便为其“以渎带讲,以读促思”的巧妙设计及“点拨”的技巧深深折服一当教师检查到学生朗读课的情况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她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老师佩服一当读完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4自然段。”  相似文献   

8.
童言无忌     
张芳 《山东教育》2010,(7):27-28
那天,省小学语文优质课的教师选拔活动在我校举行。有位老师在我儿子所在的班级讲《燕子专列》一课。让我有幸“观摩”了一次儿子上课。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0.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年轻教师,近日,在教学实践中碰到了一件让我头痛的事…… 那天,我准备用情境教学法上说话训练课《转告》。课前,张老师佯装找不着我,于是,让我班学生转告我一件事:“星期六,请陆老师到她家附近的书店里替我买一本《格林童话选》。”上课了,我刚一走进教室,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叫嚷起来:“陆老师,张老师让你……”我暗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办公室与教初四数学的李老师闲谈,他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一天,刚下了课,一位女生跑到我身边气喘吁吁地说:‘老师,你对我有看法。’我当时一愣,接着问她:‘我对你有什么看法,怎么会。’这个学生接着说:‘老师,你上课不看我。’‘上课不看你?不可能。’‘真的,我都数着,这两周14天上了16节数学课,你一眼也没看我。’这个学生说这番话时一脸的委屈。我顿了顿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只要您以后上课多看我一眼就行了。’过后仔细想了想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女生学习很差,两周前上数学课…  相似文献   

12.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听课的教师陶醉其中,竟然忘记了记录。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借班上课,教学《爱迪生》一文。初听便为其“以读带讲,以读促思”的巧妙设计及“点拨”的技巧深深折服。当教师检查到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她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老师佩眼。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屉是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我做语文教师将近六年了。初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象大多数才工作的青年教师一样,认为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自己“讲”的水平,“讲”好课就是一切,至于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这是将来的事。课前我花功夫把上课时要讲的话几乎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然而学生或者昏昏欲睡,或者交头接耳。偶然的一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那是教《为人民服务》一课,我考虑到课文很浅显,讲多了学生一定不愿意听,索性让他们同前一课(《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做做比较吧。想不到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既热烈又有深度。从此,每教一篇课文,我都先琢磨着: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该解决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按照怎样的步骤?课前,我先想象一下课堂上的情形,课后及时对上课  相似文献   

16.
潘俊亮 《教学随笔》2007,(10):29-30
在一次阅读教学的研讨课上,有位老师施教精读课文《赤壁之战》。为了使自己的教学体现对话理念,有创意,引起人们关注,他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翻阅有关“三国”故事;课始,让三位“三国谜”当小老师,一个负责讲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三国资料,提示同学阅读课文,进行比赛前的热身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唐朝著名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概括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可见,自古以来“解惑”便是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解惑”之妙何在?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先从近来碰到的一件事讲起。某大学的两位教师先后给一个班的学生辅导《物理》课。有的人反映,甲老师上答疑课时“偷懒”,讲的内容比乙老师少,而向学生提问却比乙老师多。结论是:乙比甲的教学态度好,教学水平高。教研室主任没轻信这个结论。他几次到班上找学生了解这两位老师答疑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反映,  相似文献   

18.
王兆刚 《山东教育》2004,(28):16-16
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前几天,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听课中,一位讲课老师的一个大胆新颖的课堂设计,禁不住令人暗自叫好。这位老师讲的是《落花生》一课,在学习课文时,老师采用交流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自读自悟,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按照常规,老师应该做总结,为学生布置作业了。这位老师却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吧?那么,你们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此言一出,学生们都满脸疑惑,默不作声,也许他们还从来没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学生还能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20.
半年前,我应邀到一所乡镇小学作《拉萨的天空》一课的教学观摩。课前10分钟,我走进该校的电教室,第一次与即将共同学习40分钟的学生见面。虽然我准备的是第二课时,但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第一课时是与该班语文老师商量后请他代劳的。教室里50多位学生在挤满一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