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蓓 《辅导员》2012,(18):65-66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可称得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这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积累这些知识,不仅能让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他们的语言素材,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呢?我的初步认识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紧密结合,多种方式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风物万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光溢彩、闪耀苍穹。以笔者所在的"中国龙城、舜帝故里"——山东诸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更加冲击着本土文化。尤其是学生,对外来文化格外推崇,以至于"过洋节""穿韩装"成为学生心中的时尚,而传统节日以及文化习俗已经淡出他们的视线。其实他们不知道,丢弃本土文化的同时,他们正在迷失自己的本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刘心武揭密《红楼梦》、易中天品读《三国》、于丹妙说《论语》、王立群读《史记》的热潮接踵而至,"国学热"、"经典热"现象蔚然成风。透过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感依然观照着当下社会和现代人,为人们进行精神导航和人生指引,对现代人精神人格的塑造和构建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遗产,扬长避短,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有公论,中国文化的最大的特征是诗性。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学精神》,2006年海南出版社《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之一)。王改正在《诗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吗?》(《疑义与析》第58页)中认为:"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外来文化流入中国,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孩子在外来文化的包围中成长,逐渐忘却中华传统文化,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冷漠感。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高中教师和学生对于《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们认为该女子敢于突破世俗传统的束缚,具有"自主"的意识。那么,对待世俗传统我们是否应该持有这种决绝的态度?对于《诗经》爱情诗中"礼"的文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与对待?笔者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树立审辨性的思维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秉承审辨性的立场去赏析《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结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探究"礼"在当时爱情诗歌中的起源、现实意义等,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时而习之",汲取其中的智慧。那么,《论语》中的智慧,对于政治课教学有何启迪呢?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学习感悟。一、渗透"仁""礼"观点,成才首先成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学生成才首先  相似文献   

9.
网路客来多     
要定义一种文化的属性是困难的。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的次文化"包括"御宅族","火星文"和"脑残体",他们确实符合定义"在较大母文化中有不同信仰和较小文化"。问题是,考古学专业是否属于次文化?《尤利西斯》和《2666》这样的作品是否也属于次文化范畴?归根结底,"次文化"是一种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立。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怎样让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中飞扬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呢?在此,笔者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文化之边     
孟静  小果 《课外阅读》2008,(7):36-37
我们曾经用什么界定了文化的边缘?读过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我心中充满了疑问。王道士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中国落寞文化悲哀的缩影么?王道士太过于卑微,如此一个卑微的人却看守了整个敦煌文化。试想,如果当时敦煌文化不在中国落寞,岂不是对大英帝国所修的多所博物馆的侮辱?  相似文献   

13.
本文缘起于笔者在一次《音乐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堂中的随堂演讲,主要就"传统是什么"、"所谓的传统音乐素养用什么衡量"、"传统文化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以及"国家现在为何越发强调发扬传统文化"等相关问题谈谈笔者个人对此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三字经》《弟子规》,唐宋诗词,诸子百家等无不闪耀着文化的光辉。把中国深厚悠远的文化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上、行动上,让民族精神深深融于学生的血液中,将圣贤的教诲融入他们生命成长的历程,让他们从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幼小的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濡养经典,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文化人物往往以自己的心智描述了自己所要描述的文化。他们的“立言”之作往往跨越时代 ,使后世研究者循文探源 ,得到启示 ,对他们的“立言”之作谱系描写 ,纵深研究 ,对他们描写的文化传宗接代 ,宏扬光大。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民俗文献》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些历史文化人物的墨迹 ,而是他们对各种民俗文化的循根描述和对某一民俗文化的具体描写。何为民俗 ?民俗简单来讲 ,就是民间风俗 ,民俗中的“民” ,可以指民族 ,也可以指某一社会群体 ,也可以特指某一古人。民俗中的“民”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传统和一个社会群体扩展为带有…  相似文献   

16.
毋庸置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了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提高我们民族个人的自身修养,教材编者对文言文都大加重视。就拿我们苏教版来说,文言文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一共有26篇,此外,选修部分还有《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整个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与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结果呢?学生提起文言文就一个字——怕,认为文言文就是"晦涩难懂"、"单调乏味"的代名词。他们可能酷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2008,(4):64-64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3日以“王登峰:一位执著的传统文化复兴者”为标题刊发了一组文章。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IL京大学教授王登峰在文章中说,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疏离有关。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坚守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对自己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相似文献   

18.
伍振 《教学随笔》2015,(5):15-16,29
<正>①韩国将"暖炕""申遗",不禁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带给中国人的遗憾:我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为什么总是比别人慢一拍?我们国人又为什么只有在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呢?②当下,遇到危机的,又何止是传统文化。当大批国内年轻人迷恋于《来自星星的你》《江南style》《大长今》里的韩国美食、音乐、服饰与韩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本文拟挖掘海安县墩头镇的本土红色文化,从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在幼儿心中播撒爱国的种子,使爱国主义教育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心中奠基。  相似文献   

20.
吕昊 《海外英语》2012,(5):197-198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不禁让我们去思考在现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会大行其道好莱坞。其中一方面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近年来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