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均非常重视对“成人之道”这一实践方法、途径与过程的探讨。并分别都将“圣人”人格境界化、审美化了。但最终没有明确说明“凡人”成“圣”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更没有自觉地对审美人格“修为”过程进行“渐修”和“顿悟”的深入理论分析与区别。而自支遁首倡“小顿悟”之说。再发展到道生的“大顿悟”之后,便最终以宗教哲学的话语形式统一了中国哲学和美学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审美人格培养之实践中原有的“渐修”和“顿悟”两种倾向.并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且“顿悟成圣(佛)”的理论对晋人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格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审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性,达到了美的境界,这种人格具有和谐、个性、自由、超越与创造等特征。审美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包容和整合了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华。同时审美人格介于健康人格与理想人格之间,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人格或具有理想性质的现实人格。审美人格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终身性。审美人格的评价主要有两条原则,即共同性与差异性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审美人格是指教师的人格内涵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情趣和美感意识 ,是教师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能力。教师的审美人格是教师能否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 ,人有审美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讲 ,人需要美正如人的生长发育需要钙一样 ,美使人变得更健康。人们还发现 ,任何一个健康孩子的心中都存在着对美的事物的渴望。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对他们实施审美教育 ,不仅可使往日的“苦学”变为“乐学”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形成 ,使他们受益终生。生物…  相似文献   

4.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5.
<正> 审美人格研究,是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伦理学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审美人格与非审美人格的比较研究,以期揭示审美人格的内在机制,为培养和塑造审美人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持。 在对审美人格与非审美人格作出区分之前,我们需要对人们的一般人格心理有个了解,现代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曾归纳过历史上五十种关于人格的解说,这里择其中几种为例: “人格是个体内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审美与现代人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是人的生命冲动,由此促使人类创造了宗教、艺术、科学,并懂得在里面栖身养息。审美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随着生命的跳动逐步升级,永无止境。今天的人已超越了那种“远距离观照”的心态,从积极、主动的审美方式贴近生活,夺回了原是属于人类生存价值中的一种权利。现代人五大征象的内涵,每种征象都蕴含着审美人格的要求,文章从这个角度触摸了时下的流行病:“知识与人格的分离”,剖析了人性之优点与弱点,指出人格是显示精神世界的指向、活动方式、行为目标的强大基石,从而提示对待人格的转化要象对待生命生长发育一样加以培育、浇灌的呼喊。  相似文献   

8.
阳泽  阳略 《四川教育》2007,(11):14-15
审美人格是指人们在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中所形成的人格特质。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只有形成对美稳定的倾向和敏感,能够欣赏美和创造美,审美人格才告形成。审美人格既代表一种很高的生存境界,人们以美为伴,诗意地栖居;又具有很强的心理功能,它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也是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原动力。班主任的审美人格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既是班主任生存境界的象征,又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人格: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风韵的视角,可对人格问题做一全新解读:一方面,“以心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本质;另一方面,“儒道互补”则极好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他说:“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么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因此,宗教艺术中的神的创造,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困境与社会困境中的忧患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