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洋文化:一个亟需重视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是海洋大国“,蓝色国土”达300多万平方公里。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与能力,具有进取性、开放性、兼容性和探索性的显著特点,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商贸思想、培育民族探索精神、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海洋文化的历程。海洋文化蕴…  相似文献   

2.
连宇 《文化学刊》2023,(4):166-169
文化自信是对一个国家本土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可与肯定,是对未来本土文化发展的一种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是唯一没有间断传承古代文明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包括了音乐文化自信。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根基深厚、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几千年来深厚的音乐文化渊源和历史底蕴,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它所留下的丰富遗产和深厚的文明积淀已成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宝贵历史资源。同时,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中,愈加突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道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道德的精神寓所,有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基于农耕文明,在茶叶的种植、生产及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包含茶礼、茶德、茶事、茶道等在内的中国茶文化,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内涵和价值意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习惯。该文旨以“中国茶文化”为载体,溯源中华传统文化,探究其中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贺 《文化学刊》2023,(5):52-55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孕育的近现代时期的革命文化是新时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众的、科学的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今我们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儒、道和佛家的思想中都深刻影响了我国的文明发展。在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认知理论,也包含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实践思想,这些朴素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石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标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承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平台。该文通过挖掘、阐释云冈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探究文物背后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轨迹,体悟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旨在从各民族创造的文明遗存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织一条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长长的流水缓缓流淌,波浪节拍应和着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明。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历史的见证,是保护中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大运河凝聚着政治、经济、文化、水利、建筑、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价值与信息,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千百年来,在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  相似文献   

9.
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就产生了表情达意的文字。特别是近二千多年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典籍。其中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典籍——地方志产生、形成尤早,自周秦传承以来从未中断过。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晶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瀚、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首屈一指了。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历史学家、方志家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全史”。为此,本文试图就中国方志文化的特点谈几点浅见,以求救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现代性是一种常态。在定居广西百色市的自我调适过程中,瑶族完成了异乡变家乡的和谐转身,形成了和谐交融的文化图景。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还存在民族精神急需振奋、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传承人断层、民族文化流失等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把准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厚植民族自信、自觉与自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综合推进相关工作,在浇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支柱的道路上谱写瑶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关注中华文明史研究。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社会近40年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认识到,重新崛起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这一悠久的文明形态,又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作为"根与魂"的。因而,全面且深入地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不但有助于深化中华文明史、中国思想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而且裨益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化解文明冲突、促进世界和平、营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思想资源。鉴此,本文试以"整体特征、基本精神和理想境界"为着眼点,通过深析近些年来的学术进展,以期推进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思考与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同意文化部提出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50处)。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数十位中国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学者、编辑们已经为“中国文化与文明”这套规模空前的丛书付出了7年的努力。这套丛书尽观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并将其介绍给东西方读者,其目的是为了抓住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是一项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 000多年绵延发展中,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该文基于历史文献研究,利用报纸作为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反映社会动态、舆论民情的特点,以民国时期报纸文献的史实资料为依据。结合运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就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功能、传播方式等样态,开展节日文化生态的梳理。以此为基础,与当前节日状貌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当下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围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提出适合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我国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自信的提出不仅是应对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时代需要,更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之需。我们需要在引领培育、继承转换、交流互鉴和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今年7月1日,是《人民画报》创刊45周年。近半个世纪以来,它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脚步一起成长壮大,在它的565期画报中形象地向读者介绍了新中国的诞生、成长;介绍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介绍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介绍了中华大地大好河山和名胜风物。近十几年来,它更是着力反映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表现了亿万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率领下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文化的充分肯定和自豪,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烈执着和追求。文化自信具有中国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显著特征。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伟大的发展成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带来诸多消极负面影响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大挑战。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根据十九大报告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论述和精神,结合实际需要采取若干具体策略,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并为实现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饮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民族5 000多年文明进程发展延传的精髓,而饮食文化是其中流淌的血脉,在中华传统文化5 000多年的传承中,饮食文化贯穿其中。古语“民以食为天”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基础性地位。饮食文化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历史朝代的更迭,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俗与特征。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软实力、实现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该文运用多元文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民族饮食文化的嬗变,以拉萨地区藏餐馆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传统藏族饮食文化已经发生了嬗变,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铸就了中华民族相对完备的道德体系和丰富的道德内涵。中国传统美德,对内主要包含继承个人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和国家民族美德,然而在对外传播时面临不适应社会发展等困境。基于其历史意蕴、价值内涵、现实冲突、发展潜力4大契机,中国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主要通过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合理吸收,科学使用;古今结合、持续创新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