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很細的鋼針、金針或銀針,刺入皮膚一定部位的刺激点(穴道)上,或者把燃着的艾絨和艾卷,放在这种刺激点上,刺激皮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就叫做針灸療法。針灸疗法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療效很高的一种医療方法。最初用的針是石針、骨針、竹針、銅針,逐漸演变到現在使用的金、銀、不绣鋼針以及其他合金合銀針等。灸的工具也是經过了許多改進,才成为現在使用的“艾卷”。針灸的好处很多,它經济簡單,工具携帶便利,治療范圍廣,療效顯著,多少年來,一直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文化》2006,(11):14-14
在印度北方的边远山区纳米罗尔村,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名叫巴亚·米切尔。他修炼瑜珈功有40多年了,据说他的身体能在山林上空飘浮,如同仙人。美国物理学家卡莱曼思教授决定去拜访这位“超人”,和他同行的有印度著名的生物学家辛格·米巴尔教授、人体功能学者雷曼尔博士及美国《科学与生活》杂志的记者等。纳米罗尔村地处边远山区,道路艰险,人们要骑马、步行十多天才能到达。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卡莱曼思教授一行人到达后,拜会了巴亚·米切尔。这位老人长着浓密而长的银色头发、胡子,眼神锐利,俨然一副哲学家的风度,能讲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  相似文献   

3.
乔梁 《百科知识》2009,(13):8-10
人与自然一样,也有内部生态环境。人的内部生态环境(或内环境)在哪里?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人的内部环境之一,但是人类最大的内部环境则属胃肠道。这个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健康还是亚健康,抑或是生病。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先理解我们的内部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可视化人体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VHP)”1989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提出。1991年8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与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Health Sciences Center)签订协议,正式启动VHP。由科罗拉多大学完成人体连续横断面图像获取 ,获得一套正常人体的结构数据集。该课题1994年11月完成并向世界公布,引起了世界范围 内的可视人数据开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后,韩国、日本、德国、 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启动了可视人体计划。其中,韩国于2000年启动了韩国可视人(Visible Korean Human,VKH)五年计划(2000.03—2005.02),2001年获得了1例脑瘤死亡人体标本 的数据。中国可视化人体的研究,开始于1999年。2002年10月,第三军医大学获得了首例中 国 数字化可视人体的数据集。此前,信息学领域的科学家利用美国公布的数据集进行了人体可 视化的大量前期研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由于VHP研究是适应数字化时代来临的需要 ,在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的众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在国家 层面上,部署中国可视化人体计划(Chinese Visible Human Project,CVHP)具有重要的科 技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好用不贵灸疗液上市即旺销“几天前,我腰痛又复发了,我弟知道后递给我半瓶灸疗液并说这灸疗液治颈肩腰腿疼痛效果很好。我半信半凝接过灸疗然后叫老婆帮我往腰上涂擦,一会一股热中带凉的暖流在我腰部慢慢弥慢开了……腰处的疼痛也渐渐消失的没了踪影。这灸疗液的效果真是太神奇了!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众》2011,(1):33-3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湖泊中发现一种以剧毒的砷(俗称砒霜)为食的“外星细菌”,这一奇特生命形式的存在暗示完全有可能在太空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体。  相似文献   

7.
人体运动科研所前身是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运动生物力学科研室,始建于1981年10月。随着新河北师范大学的院系调整,2001年组建为河北师范大学人体运动科研所。现有2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6人,讲师(实验师)7人,助教(实验员)2人;博士11人,硕士10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5名。下设体育教育训练测评、运动信息获取、运动机能测定评定、保健康复和运动心理等5个科研室。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中医药技术的推广,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拔罐作为我国中医药技术的五大支柱之一(药、推、针、灸、罐),在被中医药专家普遍运用的同时,也越来越多的被科研工作者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9.
对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生活饮用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黄好  马立 《中国科技信息》2023,(4):120-122+125
<正>背景美国能源部于2022年12月13日(当地时间)对外宣布了该国在核聚变方面的一项历史性突破。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于2022年12月5日首次成功利用国家点火装置(NIF)的激光聚变设备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Net Energy Gain)”。这一新闻再次将聚变能拉入公众视野。科学家一直在寻求利用核聚变能的方法,这是因为如果聚变能够以工业规模在地球上进行,将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以满足世界的能源需求。聚变每公斤燃料产生的能量是核电站裂变的四倍,是燃烧石油或煤炭的近400万倍。  相似文献   

11.
常有人以为海蛞蝓就是海兔,有些书可能还会告诉你,海蛞蝓又称海牛、海麒麟、海鹿……海蛞蝓究竟是一类什么动物呢?事实上,它们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华丽。海蛞蝓的名字来自英文sea slug,是多种壳已经消失或退化的腹足动物的泛称。腹足动物即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用肚子上的肉足贴地走路的蜗牛、田螺等就属于此类。海蛞蝓通常指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的物种,常见的有以海牛们为代表的裸鳃目(Nudibranchia)以及以海兔们为代表的无楣目(Anspidea)。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西方有几家报纸先后刊出一则消息,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这则消息说,人们偶然发现了一位20多年前因雪崩被埋在深雪里的瑞士登山家.由于长期处于在低温下,他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包括生命),经一位教授用特殊方法将其升温,于是登山家复活了.他仍保持着20多年前的年轻面貌,而他的弟弟则经不住岁月的消磨,比他老多了.这则"愚人节式"的假新闻,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是因为它至少暗示人类的生命有可能用冷冻的方式保存下去,我们不是在南极冰中发现过活着的微生物吗?我们不是见到冻土中死而复生的蟾蜍吗?这样的实例还可以举出一些.希望延续生命的期待是如此强烈,它促使科学家谨慎地向前探索,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I0013-I0013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60年前,科学家詹姆斯一沃森和弗朗西斯一克里克发现DNA分子是双螺旋体结构,目前,科学家成功地在人类细胞中发现四重螺旋体DNA分子。  相似文献   

14.
王学彣 《知识窗》2014,(21):53-53
首先我要说:你没有看错。它不是一种整蛊的玩意,它的金称是“能烤出简单气象信息(温度及天气睛雨等)的烤面包机”。  相似文献   

15.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5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绕开干细胞阶段,直接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化为功能正常的前脑神经元,这种新方法有望为阿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带来新的疗法。  相似文献   

16.
佐梦 《金秋科苑》2011,(2):85-86
2010年度备受关注的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已火爆登场。在影片中,身为工业间谍的多姆·柯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还是位盗梦专家,在受害者毫无防备之时(即做梦的时候)窃取秘密。  相似文献   

17.
腰肌劳损是体育专业学生常见病,常常影响到学生的比赛、训练和日常生活。本研究对80名患者随机分成热敏灸组与对照组(物理疗法组)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热敏灸组疗效明显好于物理疗法组,说明热敏灸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革新》2014,(1):48-48
清华大学不久前宣布,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确认一种名叫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的物质为一种全新的肿瘤标志物。据说,利用该物质特性,发现癌症就变得十分容易。有媒体报道,甚至仅仅利用一滴血液,就能检测一个人是否得了癌症。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I0002-I0002
科学家在人体的免疫系统内找到了这种新的细胞类型,有助研制传染病疫苗。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类型,新发现有望让科学家研发出新药和疫苗,强化身体免疫系统针对特定可传染病菌的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生活》2014,(11):75-75
肺功能检查 一是憋气法。深吸一口气,然后憋气,时间越久越好。能憋气50S最理想(50岁为30S、60岁为25S,等等),如果少于10s,说明肺功能很差。 二是吹气法。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吹气,能在3s内吹完则肺功能正常(50岁为4s,60岁为5s,等等)。中老年人吹气时间超过6s,预示肺功能下降,可能存在气道阻塞性肺疾患,很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