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不知一些日本人是如何发现“喝尿治病”这一独特功效的,一向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尿居然成了治病良药,实在让大家大开眼界。而这种疗法传入我国后,一些人也“以身试喝”,热衷此道的人还竭力向周围人士推荐,那么喝尿真能治病吗? 对此颇有研究的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的周超凡、于智敏医生却认为,此法不可取。两位大夫说,首先,看一种物质能否治病,最基本的条件是该物质必须具有稳定的成分,而尿的成分是不稳定的,它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研究中,有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形象———动物形象。本文认为,动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别:第一,"象征型"动物形象。这类型动物形象几乎只是徒具外形,不包含动物自身的本质和动物文化,创作主体用它来隐喻另一类事物。第二,"兽形人格型"的复合形象。这类作品中则多少包含对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的描写,创作主体以这种"兽形人格"统一形象,反映世情常理。第三,"本体型"形象。动物的本体意义得到了观照,但实际上它也是创作主体某些思想观念的对应物和载体。第四,"纯粹动物型"形象。它的动物性最强,但它的出现是为作家的写作目的服务的。这些动物形象验证了"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可以得出结论:文学世界中的动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创作主体的作用,是人为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动物"门诊"     
人给动物治病,这一点儿都不稀奇。可是你知道吗,动物也给人类开设了不少的"专科门诊",给人类治病呢。现在,我们就去见识见识吧!  相似文献   

4.
有病找医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基本常识。可是千万别以为只有人类可以当医生,在自然界,有些动物也具有治病的本领,而且“医术”高超。生活在南美洲玻利维亚热带丛林中的土著印第安人外出活动或狩猎时,常会被野兽和毒蛇咬伤或因其他意外而  相似文献   

5.
手捧《趣味动物小百科》,真让我大开眼界。惊叹于雨燕惊人的速度、“鱼大夫”治病的敬业、雌琵琶鱼奇妙的生殖方式,更惊叹于动物语言的精彩纷呈。非洲鹦鹉可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可爱。它不仅有一般鹦鹉“学舌”的本领,而且还能灵活应对。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学》(1999·5)刊登了短文“给有益动物和有害动物一个简称”。该文认为,可以用“益虫”作为“有益动物”的代称;用“害虫”作为“有害动物”的代称。对此,我不能苟同。理由如下: 把青蛙、黄鼠狼等称作“有益动物”,既合乎习惯,读起来也很“上口”,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实在没有必要改称它们为“益虫”。 该文引《大戴礼·曾子天圆》:“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认为“虫就是泛指动物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这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古籍并非生物学的专著,引文不过是古人对动物分类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医生和教师这两个职业最为神圣,一个为肉体治病,一个让精神健康。于是"医"与"师"的后面,都有一个"德"字。 ——引自白岩松《你幸福了吗?》  相似文献   

8.
“动物审判会”主题队会海原县三小张成龙构思:近些年,由于一些人滥捕滥杀有益动物,造成了一些地方失去了生态平衡,害虫乘机危害人类。为了教育学生爱护有益动物,认识几种人类的"朋友"和人类的"敌人",在"爱鸟周"里举行这次中队主题队会。准备:提前一星期搜集...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界,许多野生动物都是自我治病、疗伤的高手,令人颇感惊奇。皮肤病在大型动物身上很常见,有时奇痒难忍,比如癣类,就连人类都为此感到十分头痛。可是动物们却有从容对付的妙招。野牛身上长了癣,它会长途跋涉跑到湖边,在湖滩的泥地里不停打滚,弄得浑身上下沾满泥浆。然后爬上岸来,在太阳下悠闲地享受日光浴,慢慢将泥浆晾干。隔几天,它又去湖边"沐浴",如此反复,就把身上的癣慢慢治好了。熊和獾等动物都会用温泉浴这种办法来养生和治病。  相似文献   

10.
"嘴"和"口"都是指人或动物饮食和发音的器官,一般把这两个词认为是同义词,甚至认为是狭义的等义词。其实,这两个词都具有多个义项,在不同义项上,二者意义有各自的特定含义,语用也是各自独立的,不能互换。在相同的义项上,语用的差异也表现的相当明显,说明了这两个词在理性义、色彩义、造词能力和使用范围等几个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将"省得"标注为连词,并用"省得"来解释"免得"与"以免",都是表示"避免发生某种不希望发生的情况"。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将三者互释,认为同属连词。而实际上,"省得"、"免得"与"以免"在词性、意义及用法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区别。本文以张斌、胡裕树先生的“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通过检索语料,试图探清“省得”、“免得”与“以免”这三个词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联系与差异。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以索绪尔为代表,认为语言学是符号学的组成部分的“符号学之语言学”观和以巴特为代表,认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的“语言学之符号学”观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这两种观点各自的学术背景和不同的意义指归等学理透视,解释矛盾的成因,挖掘"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含义,以期能厘清学界这一难题,正确对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子弹来治病     
我们都知道子弹是用来杀人的,而拿弹子来治病听起来似乎让人难以置信,然而有就一些专门为人类和动植物治病的子弹,些这子弹充当着特殊的医护作用。我国华南农科大的专家们发现只要把基因注入植物体内,就能使枯萎的植物"枯木逢春",那么如何才能把基因注入植物体内呢?为植物治病为植物治病的基因枪他们发明了一种"基因枪",形同普通手枪,靠火药推动子弹发射,而子弹的外壳是用较为特殊的塑料制成的,子弹很小,它的直径约为0.1×107。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跨文化语境为背景,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汉英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共性、差异、缺失的分析与研究,探究了汉英动物词的翻译方法,认为直译、替换、意译适用于动物词汇的翻译,并分析了动物词汇“假朋友”的翻译,体现了这一理论对动物词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籍所记载的“兕”究竟为何种动物,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认为晋朝及晋以前的文献对“兕”的描述是客观可信的。综合遗存实物以及犀牛的生理习性等各种资料,不赞同“兕”为犀牛说这一主流观点,并总结了“兕”与犀的角、皮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区别,认为“兕”是一种大独角、皮厚、外型似牛的群居动物,这种动物在晋朝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里的野生动物得了病、受了伤,谁给它们治疗呢?不要担心,动物们有自己为自己治病的本领。有些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给自己治病。春天来了,  相似文献   

18.
袋狼     
最后一只袋狼被关押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动物园。1948年一个炎热的夏日,这只名叫"本杰明"的袋狼,拖着一条瘸腿,在白花花的太阳底下,走来走去,可是没有一片树荫。饲养员无影无踪,或许他认为,动物们应该能够忍受这样的煎熬。事实上,世界上无数的动物,就是这样在动物园的铁栅栏内默默忍受的。衰弱的"本杰明"终于倒了下来,太阳烤干了它身上最后一滴水。地球上最后一只袋狼,就这样,被太阳活活晒死了。人们后来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美丽的动物。袋狼的头、牙长得和狼一样,身上有着像老虎一样的条纹。  相似文献   

19.
巧用提示     
《语文课程标准》在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要使学生“向往美好情境”,必须先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抓住重点词语,激发学生想象,使情景得以再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浙教版语文第三册《动物过冬》里有这样一句话:小蚂蚁抬头一看,只见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治病。小蚂蚁喊道:“啄木鸟,黄莺、燕子都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20.
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课 )时 ,对课本注释 :“旧时民间迷信 ,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 ,便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有学生质疑 :用人血治病何需多“用馒头”一举呢 ?笔者也以为课本此注语焉不详。但要讲清楚这一问题 ,得搞清楚“馒头”的来龙去脉。说起这小小的馒头 ,它竟与三国时一位被高度神化了的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有关。据宋朝高承所撰 ,以考证事物起源见长的书———《事物纪原》卷九记载 :“诸葛亮南征 ,将渡泸水 ,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 ,承面画人头祭之 ,馒头名始此。”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