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于鲁迅的文化批评,学界多注意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态度,忽略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长期批评及整体态度。鲁迅在《现代史》中的“变戏法”之喻,包含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之变的整体判断,揭示出新知识群体在精神上游民化的现实,与其对现代“伪士”的批评有一致之处,但更突出新知识群体知识求新与思想守旧的特征。新知识群体的游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知识群体数量激增和士人精神衰落的必然结果,鲁迅将其作为“现代史”的典型症候,反映出其文化批判的总体立场:不是在新/旧、中/西文化之间进行知识选择,更注重知识更新和文化转型中的精神维度。鲁迅对新知识群体游民化的发现,可以增进学界对传统文化多样形态的认知,也警示了单纯追求注重知识更新可能导致新文化内卷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两大文化伟人——鲁迅与郭沫若。周恩来同志曾将鲁迅与郭沫若相比较,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他说:“鲁迅自称是‘革命的马前卒’,郭沫若便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邓小平同志也评价说;“他(指郭沫若——笔者注)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世界各国人民、人类各种族、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文化与文化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开展已久,但文化史教材,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而且有课时规定,在我国当代课程史上是一个首创。这不仅丰富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也体现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开拓性、超前性和时代性。早在1998年,为了配合高中课程改革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①(以下简称“两史”),分别供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使…  相似文献   

4.
鲁东大学专门史(文化史)学科于1995年被批准为“九五”期间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获批硕士学位点。经过“九五”期间的建设,2001年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取得了“88+8”的优异成绩。在相关学科中,还有历史文献学、历史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5个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2)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3)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史;(4)胶东地域文化史。  相似文献   

5.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部分共设25章,其中文化史设5个专章、2个专节(“春秋时期的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文化史的教学,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史文化专呀章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不完全相同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其讲授方法,也应有些区别。本文试从分析文化专章的特点入手,进而探索文化专章的重点与难点如何确定,然后谈谈对文化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想法。一、文化专章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和学的影响怎样? 1.文化史专章,就一个章(节)来看,其内容既广泛,又零散;而纵观多章的具体知识,则其系列性又甚强。这是文化专章最基本的特点。所谓广泛,指的是在一章之中,往往包罗了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工艺、哲学、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史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书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20世纪的逝去,中国文化史研究走过了百年历程。纵观百年研究,概而言之,它涉及四个层面,即文化通史、断代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地域文化史;分为五个时期;一、滥觞期,二、发生发展期,三、萧条期,四、停顿期,五、繁荣期。 一、滥觞期(“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伴随中西文化论战的展开,大量西方和日本文化史相继被翻译和介绍,如桑戴克《世界文化史》和高桑驹吉《中国文化史》广被译介,影响颇大。这些译著对中国学者撰述本国文化史产生了巨大影响。1921年,梁启超规划撰写多卷本《中国文化史》并列出详细大纲,虽…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自称“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氏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王氏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包括下列几个层次: 他们既确认儒家的主体地位,又确认各少数民族的巨大作用,从而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0.
鲁迅学贯中西。 研究“鲁迅与中外文化”这一课题,首要应在“贯”字上下功夫。因为鲁迅的汲取外国文化,目的乃为改造和更新中国的文化,丰富中国的文化。青年鲁迅早在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就提出要“别求新声于异邦”,借“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但他又反对盲目的“拿来”,指出汲取外国文化“必察世  相似文献   

11.
人物介绍     
柳诒征( 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学术成就他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先驱、开创人.他编写的《历代史略》,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商业史》是最早的中国商业史专著.《中国教育史》是第一部中国教育史著作.1923年完成的《中国文化史》,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他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国学导师.他创办《学衡》、《国风》、《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他是现代儒学宗师.他认为:儒家经典《诗》、《书》、《礼》、《乐》,皆史也,皆载前人之经验而表示其得失以为未经验者之先导也;另一面,中国史学通贯儒学,儒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他发表论著,对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以孔教拯救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侪对於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于“文字狱的大略,是早经知道了一些的,”而对它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则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当时专门考查了中国的文祸史,并希望有人来编写一部这样的历史,以“示人本相。”他强调“集中国文字狱史料,此举极紧要。”鲁迅为什么这样重视这个工作呢?这是因为当时革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史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占有相当篇幅.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在毛主席著作中有不少地方曾论述到.认真地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对我们正确地讲述这类教材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想以《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章教材为例,谈一谈自己学习用毛主席的有关指示指导讲述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点体会.(一)阐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籍之丰富为世界之冠 ,重视修史是中华学人的优良传统。近年来 ,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 ,地方史的研究受到特别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春秋战国史研究而言 ,许多地方的古国史与地方文化史研究已蔚然成风 ,如楚国史、齐国史、秦国史、晋国史、吴越史等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 ,并纷纷有专书出现。楚文化研究 ,早在 80年代初开始于湖北 ,出版有《楚文化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1 998年 )等著作 ;齐鲁历史文化研究相继有《齐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 992年 )、《东夷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95年 )、《鲁国史》(人民出版社 ,1 994…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史研究自上世纪初期兴起,经历了几代学者的潜心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因为是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文化史的研究中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发展的阶段和治中国文化史的方法等柳先生更早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柳先生的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鲁迅,研究鲁迅,都要以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依据。毛主席给了鲁迅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又说:“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毛主席对鲁迅的崇高评价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在维吾尔族传播了近百年,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各少数民族中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对鲁迅的接受和认同过程,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鲁迅精神”作为人格标识的心里轨迹,少数民族自觉完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心理特征。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重新认识鲁迅”,对于使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都具有积极探索和原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发表于1908年8月,也即他弃医从文,开始用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后不久。他在文中提出“立人”是“立国”的前提。说到“立人”,他提供的方案是:“若其道术,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人”立起来后,“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达到国富民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民族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实现“现代化”。这一结论可以说是鲁迅在总结前人对国民性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新的认识也是他比较中西文化是非优劣的结果同时还是他此后二十多年继续探索中国国民性改革探索为什么在中国难以立人的理论纲领联想起近代以来国人纷纷探索国家民族出路挖掘国民性病根屈指一算已百年有余在这百年的探索中有前进有停滞甚至倒退但无论如何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探索都是近代文化史,思想史上巨大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中间物”思想表明他对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在时间意识上表现为一种被法国学者伊夫·瓦岱称之为的“空洞现时”感。这种“空洞的现时”,在鲁迅那里经常转化为“沉默”的主题与意象。“无声的中国”成为鲁迅笔下的中国现代性表征。然而鲁迅的“空洞现时”感并未导向彻底的空虚和沉沦,而是在对于“空洞现时”的揭露、表现和批判中,与这个时代构成了一种被福柯称之为“英雄现时”的关系。鲁迅在悲观与虚无之中奋起反抗,使悲观与虚无成为现代人的意义的试金石,使“空洞的现时”变成了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的现时”。鲁迅以其对“空洞现时”的克服与超越完成了自身的英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