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己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已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了。有的记者外出采访,兼顾广告,也有以拉广告为主,采访次之的,甚至只做交易,“不见兔子不撒鹰”。此外,诸如盛夏之际访一访啤酒厂,地毯紧俏时刻去地毯厂抓点“题目”,化妆品用完了去日用化工厂搞条消息,这都是目的明确,讲求“效益”的。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进到新闻报道领域,可说是新闻记者的末路,也是新闻报道的悲哀。当新闻采访写作被当成某种交换筹码时,记者的人格、身份也就被降低到筹码的地步了。我曾听到一位厂长十分轻蔑地说,某某记者也就值一瓶雪花膏钱,给他一瓶雪花膏,他就给你报道。此话令同行汗颜。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记者获取新闻和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会议是个“富矿”,会议里面有“黄金”。记者要善于从“富矿”中提炼出“黄金”,把它献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怎样从会议的“富矿”中提炼出新闻呢?这需要记者充分利用会议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挖会”,把埋在会议中的“黄金”挖出来。也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写作,这叫做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里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  相似文献   

4.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12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写的报道《共建文明川藏线现场会大讲排场成都军区领导责成机关总结教训》,对这篇报道笔者有些不同看法。这次现场会既然是以四川省和成都军区的名义召开的,会议开得好坏,省和军区的主要领导自然负有重要责任。而报道却把这次会议大讲排场的责任全部推给“主办会议的有关部门”,军区主要领导似乎没有一点责任。问题发生前,军区主要领导“一再打招呼要注意勤俭节约”;问题发生后,军区主要领导又“先后三次召集会议,严肃批评有关单位的领导”。记者这样写,是说明军区主要领导对大讲排场的问题既警告在前,又批评在后,全无责任。但是读者要问,问题发生过程中,军区主要领导干什么去了呢?会前准备和会  相似文献   

7.
说长道短     
记者要“记” 记者要记笔记,这可能会被人讥为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然。 有一回,某地一主要领导人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当地报社派记者采访,领导讲话次日也见了报。不料见报当天那位领导人便打电话到报社,说记者强加于人,见报稿中的那些话他并没有讲。原来派去的记者只是到会务处拿了领导讲话打印稿,转一圈就走了,并未老老实实坐在会场里认真听会、记录。而那位领导碰巧那天又没有照本宣科,基本上是脱稿讲的,这就使惯于按材料“写”新闻的记者碰了一鼻子灰。  相似文献   

8.
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皇帝”,那大概算是相当过了的恭维了,我们新闻记者听了,也不免”寒毛凛凛”的。但毕竟是有人这样恭维的。但即便是“皇帝”,总也还是人,总也还有“见不得人”的东西,要被人”闲活”,更何况还只是“无冕”呢?既然要被人“闲活”,那就还不如自己“闲话”几句罢。比如说,我们记者老”斩”人家,批评人家会议的规格越来越高,指摘领导到处去开会、说话、打哼哈。然而记者有没有想过,人家开个会、搞个“发布”什么的,如果没有相当一级的领导去打哼哈,你发的稿子,能轻易见报么?据悉新闻行中有一条不成文法,举凡一般的会议,如有省市书记、行政首长到过,即在头版站住,若有常委、行政副职官长,也可在二版落座,要是没有这样的规格,就难办了。实也难怪,老总、夜  相似文献   

9.
张华 《青年记者》2002,(12):35-35
要当“总理记者”而不当秘书记者,是党和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重望。“总理记者”要站在大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去分析、认识、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撰写出具有导向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独家新闻”,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而“秘书记者”只会“一叶障目”般的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照本宣科”地记录下来,没有色己的发现,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声音,只是个“录音机”和“打字机”,起不到吸引受众、凝聚人心、激励群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些专职通讯干部,平常认为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专等报刊约稿。报刊一般不随便向一般人约稿。有些专职通讯员,因为常参加各级新闻单位的会议,和记者接触,使他得以认识一些编辑、记者和通联工作者。有时,报刊了解到他所在的县有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一时又无人前往采写,便向他约稿。约稿比一般投稿采用率高,他便尝到了“甜头”,心想等报刊约稿比自己去采写划得来,便形成了等约稿的习惯。一年等到头,不过被采用一、二篇稿子,成绩甚微。须知,通讯员要取得成绩,光等约稿是不行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一位哲人说得好,“要了解一个人的品格,不妨看看他周围的朋友”。这话是否适用于记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记者的朋友之多更非一般人所能比。新闻是发现的艺术,记者要到百姓中去,向人民学习,做百姓的知心朋友,反映他们的甘苦,迅速地发现最新的客观实事,及时全面地报道新闻。然而,目前有些记者爱跟领导转,乐跟“大款”玩。记者跟着领导转,未尝不可,有时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领导的言行和活动本身就有新闻价值。但是,有些私欲膨胀、惟利是图的记者,并非完全从这点出发,而看重的是领导手中的权。干了几年记者,甚至都没有采访过普通的工人、农民,其作品离群众的距离可想而知。乐跟“大款”玩,也未尝不可,因为“大款”中毕竟有一些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刊报》今年4月4日在一版发表署名评论,题目是《记者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评论写道:记者的职业是受人尊敬的。记者的荣誉要靠自身的言行来维护。但是有些记者的形象是令人不堪入目的。参加某个记者招待会,不是先了解什么重要内容,事先要作什么准备,而是先打听有没有“油水”,能否得到实惠。如果招待的是清茶一杯或饮料一瓶,对不起,不奉陪了!如果有酒席招待,嘿嘿,去!如果不仅请吃饭,还送礼品(或新产品、纪念品),哈哈,快去!  相似文献   

14.
曾有这样一组漫画,某会议之前,主席台上的一位领导对部下说:“电视台的记者来了没有,没来派车去接;报社记者来了没有,没来打个电话让他来;广播记者来了没有,没来就算了。”这组漫画有多层含义,但最显而易见的是广播记者被摆在了可有可无的“老三”地位。 广播记者大可不必为“老三”的位子怄气。“天生我才必有用”。当今世界广播仍然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广播记者要有危机感,但决不能妄自菲薄,一定要有“三股气”。 应当承认,广播被推向市场以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广播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没有变。广…  相似文献   

15.
这世上有许多原本荒诞不经的东西,只因见惯不怪了。比如,看到“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之类的提法,我总感觉很不是滋味!记得在一次记者编辑的会议匕,有位领导郑重提出:“希望有些同志重新将初中语文学好!”就是批评有些人连基本的语言逻辑都不怎么过关的。我当时很有同感,因为我自己就是经常回过头去翻翻中学语文课本的。  相似文献   

16.
有些报纸的会议消息,为什么至今少不下来,短不下来?其原因之一是:“盛情难却”。记者案头的“请柬”(及类似请柬的电话、口信)总是接连不断,热情邀请,情真意切。记者觉得"盛情难却",去了。主人见记者光览,总是倍加关照,设"宴",赠纪念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许多新闻单位中,有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编辑记者在攻“文凭”。据说,有些单位参加脱产、半脱产等各种形式学习的中青年编辑记者,要占到全部编辑记者的一半以上。“文凭”要不要?有一张当然要比没有好。“文凭”代表着一定的学历,虽然学历不能绝对地等同于实际水平,但它毕竟表明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要拿“文凭”,就不能不多读书,不能不修完一定的课程。而编辑记者多读一点书总是好事,有利于提高编  相似文献   

18.
记者有“富”的,也有“穷”的。“富”记者接受任务后,只要翻翻自己的小本或者储存的资料,就很快知道了什么地方是这次该去的,并如何把那里的新闻材料采到手,因而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穷”记者接受任务后,因苦于没有线索,没有资利,也没有经验,则要“临渴掘井”,或需要临时同下面联系了解,或需要临时到下面去跑线索找对象,既费工又误时,完成任务自然很慢,质量亦不一定有保证。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平时对情况的了解、资料的贮存和经验积累的多与少。一个成功的记者必然是一个“富”记者。我初当记者时,有一位带我的老师,在他的办公室里,有门类繁多的资料:有剪报本,有各地资料剪辑本,有分年积存的采访本,还  相似文献   

19.
5月份 ,我到浙江总队去采访 ,总队领导一致建议我去嘉兴市支队 ,理由是该支队先后8年先进却没总结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经验 ,总队几次召开部队建设经验交流会 ,该支队领导都作过发言 ,但台下听众都没听出有特色的“道道” ,没有引起反响。8年期间 ,也曾来过一些记者 ,可就是没有报道出这个支队的先进事迹 ,他们企盼我给解开这个谜。面对这块“硬骨头” ,我有些为难 ,但总队领导一再要求 ,盛情难却 ,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到了嘉兴市支队 ,支队长郑其水给记者谈了十来分钟的基本情况 ,就又急着要去中队检查工作 ;政委朱天文从基层匆匆赶来 ,刚谈…  相似文献   

20.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