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学者郭沫若在《南冠草》一剧中加以热情赞扬和热烈歌颂的夏完淳,是明末抗清英雄,著名的诗人。据王弘《砥斋集》载,他“八岁能赋诗,十二即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十五岁时,跟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直接参加了军事斗争,十七岁殉国,用鲜血使自己的历史发出灿烂的光辉。清顺治四年(1647年),夏完淳存家乡云间(上海市松江县的古称)图谋起义,事泄被捕。被捕后,写下了和家乡诀别的饱含爱国主义深情的感人诗篇《别云间》,表现了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诗人徐嘉炎、夏完淳和钱不识合称“三神童”,因他们都在少年时即有文名,故并称。其中夏完淳最突出。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最高,而且表现了忠烈爱国的民族气节。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末坚持抗清的著名文学家。自幼聪慧异常,五岁知书史,九岁善诗赋和古文,十一二岁即议国事。  相似文献   

3.
夏完淳 ,生于明崇祯四年 (公元 16 31年 ) ,卒于清顺治四年 (公元 16 4 7年 ) ,初名复 ,后改为完淳 ,字存古 ,号小隐 ,又号灵胥 ,也称玉樊 ,松江 (今上海市松江 )人。夏完淳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令后人无法企及的传奇式人物。他是明末的抗清将领 ,十四岁束发从军 ,跟随父亲和老师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在父师先后失败皆沉水殉难后 ,他统领江左少年继续战斗 ,直到失败被捕在南京“授命”。他以年仅十六岁的生命壮烈殉国 ,其英名业绩自当千秋万世 ,永垂青史。夏完淳也是明末的少年诗人 ,他天资聪颖 ,生而早慧 ,“五岁知五经 ,九岁善词赋古文” ,…  相似文献   

4.
《礼记》上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教师对学生不能只授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思想行动给予积极的影响。明末爱国文人陈子龙在抗清斗争中牺牲,他的学生夏完淳十七岁就为抗清献出了生命。杨板仓先生“身在书斋,心忧天下。”毛泽东同志亲受其教,青年时期即以天下为己任。陈、杨可谓“使人继其志”的“善教者”,我们教师应引为榜样。“使人继其志”,自己要先有志,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5.
夏完淳是明末的一位民族英雄,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很有才华的少年作家。他生而早慧,七、八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十五岁在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皆几社创立人)影响下,“揭竿报国,束发从军”,奋身投入抗清复明斗争,转战于江浙一带,英勇顽强。一六四五年清军攻下南京后,江南人民纷纷举兵抗清。夏完淳先和父亲一起参加吴淞总兵吴志葵的水军,进行收复苏州的战斗。兵败后,其父投水自  相似文献   

6.
明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急切呼声,在文学 史上占了一页重要地位。夏完淳就是其中的优 秀代表。夏完淳(1631-1647) ,字存古,松江华 亭人。他的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等创立几 社,来往的人都讲究文章气节。夏完淳从小就 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七八岁即能赋诗。明亡 后,他的父亲和老师,先后为国殉难。十四岁的 夏完淳“揭竿报国,束发从军”,积极的参加了 抗清斗争,事败被执,英勇就义,年仅十七岁。 夏完淳是一个少年爱国英雄,也是一个杰出的 诗人。  相似文献   

7.
[原词]卜算子夏完淳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指点迷津]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9岁能文,有“神童”之称。15岁追随父亲夏允彝从事抗清活动。兵败被俘,不为威逼利诱所动,在南京英勇就义,年仅17岁。  相似文献   

8.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时,灵旗空际看。作者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淞江县)人。5岁知书史,9岁著诗赋文集《代乳集》(已失传),14岁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起兵抗清。失败后仍为抗清而奔走联络,被清统治者逮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  相似文献   

9.
29.少年英雄夏完淳的豪迈人生 夏完淳,南明诗人、抗清将领。原名夏,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兵南下,他随父、师起兵抗清,后被捕,解往南京,拒绝诱降,英勇就义。  相似文献   

10.
夏完淳不仅是彪炳千秋的抗清英雄,还是诗词赋成就斐然的文坛名家.受到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与地域、父师文风影响,他的辞赋追踪汉魏六朝,重视比兴寄托,辞藻骈俪,意象优美,忧患意识强烈.国破家亡的锥心之痛和荆棘密布的抗清之路等,加深了其辞赋的家国之恨、命运之悲和无奈之感,从而提升了其辞赋的思想性和抒情性,突破了他自己乃至明末文坛的...  相似文献   

11.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是夏完淳《南冠草》中的第一首诗。写于作者在故乡云间(今上海松江)被清军逮捕后,诗人即将被清兵押往南京,临别故乡,写下这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同时,他还写了很多历史剧,又是一位历史剧的著名大师.抗战期间,他连续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作者通过这些历史剧,旨在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区黑暗的政治和腐败的本质.他的这些历史剧,都是取材于古代,而面向现实;落笔于往古,而归意于当今.毛泽东同志曾对郭沫若的历史剧作过高度的评价:“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培坤 《教育艺术》2004,(10):34-35
说到历史剧的创作,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先生。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他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历史悲剧,为革命“立了大功”,有大益于中国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他又以其创作实践为历史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为中国话剧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末坚持抗清的著名文学家。自幼聪慧异常,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书史,九岁善待赋古文,十一二岁即论国事。其父夏允彝和著名文学家陈子龙等人创立“几  相似文献   

15.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当抗日战争刚刚跨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策动皖南事变之后,郭沫若把他的《棠棣之花》奉献给大后方的人民,以此迎来了作家历史剧创作的中期。由《棠棣之花》开始,作家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这六部巨作,不但在郭  相似文献   

16.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一八六九年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东多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受到外祖父海盐朱有虔的民族意识教育。对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抗清斗争和学术思想深为敬慕。十七、八岁起,他就开始研读四史、《文选》、《说文解字》、《九经义疏》、《尔雅义疏》等书,“一意治经,文必法古”。到二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神童的回答一位5岁的儿童秉赋聪明,受到良好教育,因而知识渊博,素有“神童”之称。有人不相信,便去考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是什么人吗?”神童毫不客气地说: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今年是他逝世二百七十周年。明清之际,他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湘西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他学识渊博,著作繁富,在史学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史论。《读通鉴论》、《宋论》是史论的杰作。《尚书引义》、《诗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1619——1692)宇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他晚年住在湘西石船山,学人称他为船山先生,是我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王夫之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二十四岁考取举人.青年时与友人组织“匡社,”立志匡时救国.清贵族入关,他举义兵于衡山抗击清兵南下,战败退肇庆,曾任南明桂王政府翰林院庶吉士.不久辞职返乡,避居湘西一带深山中始终不肯剃发,以示抗清。此后他刻苦研究学问,发奋著书立说,勤恳授徒讲学,达四十年之久.王夫之一生著述甚多,共七十多种,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在他的著作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并放射着唯物主义的光芒。 (一)对理学教育的批判,提倡“学以致用”。王夫之从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出发,认为教育能否处理得当,它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他特  相似文献   

20.
“几社”是明末著名的文学社团,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团体色彩。它在明末清初之际,不仅有过“抗清”的悲壮政治活动,而且其主要成员如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等人。还都曾留下过不朽的诗文作品。而在“几社”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则不仅是著名的少年民族英雄,“诗亦高古罕匹”(沈德潜评语)。要之,“几社”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它也并不感到陌生。 但是,现在关于它的名称的写法,却实在让人感到为难,或者简直无从下笔了。已使用简化字编排的新编《辞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等,以及繁体字与简化字并用的《汉语大词典》等权威性著作、工具书都写作“几社”;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游国恩等先生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吴志达著《明清文学史·明代卷》(高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