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贵刊1999年第五期第11页刊登了夏伦旺老师的一个“商榷”,对于夏老师的见解,笔者不敢苟同。按照教材上的有关定义,“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三级消费者”,则当黄动捕食田鼠、猫头四捕食田鼠、抓捕食野兔时,黄动、猫头鹰、狐均属于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但当猫头鹰在捕食次级消费者黄动时,猫头鹰则属于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这正反映了“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事实。因为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食物关系、是一种吃…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有趣的食物联系》一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写出了这样四种类型的食物链:‘小麦←麻雀←蛇←鹰’、‘小麦→蛇→麻雀→鹰’、‘麻雀→蛇→鹰’、‘鹰→麻雀→小麦’。这些食物链是否正确呢?它们究竟错在哪里?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关食物链的知识吧。 食物链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够利用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为储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包括所有以植物或动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消费者分为三级: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植食动物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例如:植物→兔→狐就是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模式。食物链中的箭头有三个含意:①显示生物之间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②显示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③显示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营养地位: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食物链从植物开始,植物是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直到最高营养级。根据食物链的上述特征,我们不难判断寄生生物在食物链中的营养地位。曾有一道练习题:…  相似文献   

4.
螳螂捕蝉     
园中有榆 ,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 ,欲饮清露 ,不知螳螂之在后 ,曲其颈 ,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捕蝉 ,而不知黄雀在后 ,举其颈 ,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 ,不知童子挟弹丸在下 ,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 ,不知前有深坑 ,后有窟也。此皆见前之利 ,而不顾后害者也。(《韩诗外传》)注释 :榆 :树名 ,落叶乔木。 方 :副词。相当于“始”、“才”、“正在”、“将”等。 攫(jué) :抓。螳螂捕蝉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6.
螳螂怕蝉     
老螳螂在捕到蝉吃掉了它的同时,也被自己身后的黄雀捕到吃掉了。对此,小螳螂心惊胆战,时刻引以为鉴。这一天,小螳螂发现了一只蝉,刚要去捕,忽听身后传来沙沙声。不好,一定是黄雀!小螳螂跳出了老远,回头再看,原来是一片被风刮过来的枫叶。又一天,小螳螂发现了一只蝉,刚要去捕,忽听身后传来“咚”的一声。不好,一定是黄雀!小螳螂跳出了老远,回头再看,原来是一枚从树上掉下来的野果。再一天,小螳螂发现了一只蝉,刚要去捕,忽听身后传来“吱”的一声。不好,一定是黄雀!小螳螂跳出了老远,回头再看,竟然也是一只蝉—前后共有两只蝉,本来,自己吃哪一…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中,有插图七幅,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三幅插图欠妥,现说明如下,愿与同行商榷。 一、关于“温带森林中的食物网图”的商榷 在温带森林中的食物网中,消费者的级别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消费者级别,这一点从课本插图(P187页“温带森林中的食物网图”)即可看出。以熊为例,在食物链“果实—鹿—熊”中,熊是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果实—熊”中,熊为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树皮—虫—蜘蛛—小鸟—熊”中,熊则是四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花—蜂、蝶—小鸟—熊”中,熊才是三级消费者,而图中则只将熊归为三级消费者之列。显  相似文献   

8.
一条特殊的食物链●●●甘肃省刘家峡水电四局中学(731600)郭峰根据生态系统的理论: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级消费者,组成一条“光合食物链”。如:太阳能→草→兔→鹰。也就是说,没有...  相似文献   

9.
在《有趣的食物联系》(见自然第五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花→蝴蝶→青蛙→蛇鹰)上面这条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的……” 于是,许多老师以及教研人员根据这段话就认为“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这种看法对吗? 本人认为不对。  相似文献   

10.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吗?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果园里,有一只蝉,正在树上放声歌唱,饮食露水,却没有发现螳螂在它的后面,弯曲着身体,紧贴着树枝,正要捕食蝉;而螳螂也没有发现,这个时候,有一只黄雀也正在它的后边,伸长脖子正要吃螳螂……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之间  相似文献   

11.
在下列食物链中 :( 1 )土壤中的有机质→蚯蚓→相思鸟→鹰 ;( 2 )牲畜的粪便→蜣螂→其他动物 ;( 3)有机质→蘑菇→兔→鹰 ,有关蚯蚓、蜣螂、蘑菇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常引起人们的争议。食物链有三种类型 ,包括捕食链、寄生链和腐生链。在生态系统中 ,普遍存在的是捕食链 (也叫活食链 ) ,其中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在食物链中生产者应属于第一营养级。而以上三条食物链 ,应属于腐生链。腐生链是指专门以死亡的生物为营养对象所形成的食物链。蚯蚓、蜣螂、蘑菇所固定的环境中有机质中的能量…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相似文献   

13.
动物的体型大小各异,而小型动物此大型动物更为常见。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此话说的是,较大动物总以小动物为食,而较大动物又是更大动物的食物。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学家称此现象为“食物链”。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下食物链的每一层次,就会发现,位于食物链下端的动物数目远比位于上端者的数目多。例如,昆虫虽然为鸟所食,但昆虫的数目远比鸟类为多。为什么大型动物比较稀少呢?生物学家们对此作过多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如果大型动物象小型动  相似文献   

1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道黄雀在后面正想吃它,用来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灾祸就在后面。我没见过螳螂捕蝉,也未见过黄雀吃螳螂,但却亲眼目睹过一场惊险的螳螂捕蝗的战斗。去年暑假,我回到农村老家。有一天,我和村里的几位小伙伴一起来到一片长满青草和小灌木的荒地上玩耍。我们采野花,摘野果,抓蝴蝶,捉蜻蜓,玩得开心极了。当我们围坐下来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时,我发现在我附近的一株小灌木上潜伏着一只螳螂。这螳螂全身淡绿色,长着三角形的脑袋和苗条的腰身,背上披着一副宽大的绿色罗…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584年,吴王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们说:“谁胆敢来劝阻,我就把他处死!”有个年轻的侍从官,想要劝阻又不敢去,就拿上弹弓,揣上弹丸,到后花园去游玩,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一连三个早晨都是这样。吴王发现了,说:“你过来,你为什么要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呢?”这位侍从官回答说:“早晨我去花园游玩,看见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在高处鸣叫着,喝着树叶上的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就在它的后面;那只螳螂弯着身子,绕着弯慢慢靠近,想去捕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要去啄那只螳螂,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就在它的下面。这…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夕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7.
读完《螳螂捕蝉》后,我想:吴王之所以放弃了攻打楚国,不仅是因为那个门客很聪明,更重要的是,当他听到吴王说“敢有谏者死”时并没有冒死相谏,而是讲了树上的三种小动物——蝉、螳螂、黄雀的故事使吴王放弃了攻楚的打算。  相似文献   

18.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组成部分(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农业系统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系统.如“农作物——害虫——益虫——农药”构成了一个系统;食物链中的“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微生物分解”也构成了一个系统,等等。系统分析是人们分析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食虫植物是能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的植物,多生长于缺乏氮素养料的土壤或沼泽中,具有诱捕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的变态叶,如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等。食虫植物与昆虫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食虫植物→昆虫→食虫植物”。食虫植物在该食物链中的地位如何呢?能量在该食物链中循环流动吗?  相似文献   

20.
贵刊一九八九年第六期中的《自读〈楚人隐形〉三要点》一文,确实不乏精辟之处。但关于要点之一“明白道理”中,鄙人却有不同之见。楚人所读《淮南方》,其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螳螂要获取食物,就必须战胜食物——蝉,而蝉有一双感觉灵敏的复眼,如果一旦发现虎视眈眈的劲敌,定会逃之夭夭。故而,螳螂要求生存,得智取“食物”,遂“执叶伺蝉”,借叶隐藏自己的形体,麻痹辨别能力较弱的蝉,达到捕而食之的目的——《淮南方》的作者,是经过细心观察,才得此叙论。虽不是“真理”,也并非随意杜撰的荒谬之说。由此说来,此书是“可信”而不是“不可信”! 那么,楚人为何有后来的愚昧之举呢?究其缘由,大致有二:其一,此人不会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