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安  冉桢 《新闻大学》2022,(12):64-74+123
超级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设施化加速了平台社会的形成,情感逐渐成为驱动传播与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社会科学领域的情感研究主要呈现三种理论路径:基于可供性理论的社交媒体平台技术架构与用户情感表达的关系研究,基于情感体制与传播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取向研究,基于身份政治的数字化宣传与情感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的本土语境,本文认为,未来的情感研究应当融合权力、资本与技术三种路径,建立传播领域情感研究的内在完整体系,探索情感表达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机制,拓展平台社会语境下情感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2.
流媒体革命的数字结构变动正塑造着视听产业的新身份。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路径,文章将数字化的资本积累循环作为传播过程,把视听产业平台化转型置于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相对于价值实现和加速流通的视角下进行考察,并折射出全球市场变化。首先,平台化转型背后的加速逻辑被体现为产业生态中的数字发行革命,如电影流通平台的基础设施化接管了内容发行和播映的物理空间,不可逆转地重塑了内容消费。其次,文章从电视和音乐两个方面分析了流媒体平台在一系列复杂市场中的嵌入性,即整合多重市场的能力,并透露着策展权作为平台经济中广泛的社会技术特征——“选择”的政治。同时,国家权力通过政策手段持续回应和干预着视听产业平台化进程,在调节这一技术资本联合体的创造性力量的同时,实现对其有效运用,在发展与治理的框架下促进利益联盟的可能。最后,全球语境下视听产业的多线程平台化进程不断深入,“平台资本主义”正驱动一种文化生产与资本循环动力的快速融合,而这一融合正在重组着视听产业的全球格局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姬德强 《编辑之友》2021,(11):16-21,33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生产性、部落化等结构性影响.以"超文化回声室"为语境,文章讨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如何超越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关注数字平台的商业基因与不做保证的公共性、渠道功能与生产本质、文化的脱域和超域,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的降维与跨文化传播的增维、从大众传播到共创传播、从技术的中立性到技术的生产性等一系列理念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四全”为主导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传播更加智能化,影响了社会各层面的发展和深层变革,亦对中国武术格斗赛事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在全媒体语境下,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坚持党领导下的新闻观和宣传观,借助传统媒体传播,主导武术格斗文化话语权;运用新媒体传播,打造优质传播内容;多方并举优势互补,编织全媒体宣传网;传播主体、平台、客体三方合力,扩大传播影响力等才能全面促进中国武术格斗赛事国际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5):52-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随之而来,标新立异的流行语在青少年群体中崛起。本研究选取了一部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将网络流行语放置到日常对话情境中,对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的话语呈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语境具有自黑式、黑色幽默、熟人式、无厘头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青少年网络语言的行动逻辑就像一场语言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他们遵从游戏化表达、默认一致性以及艺术化思维的范式。了解其传播语境及背后逻辑,对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耿蕊  刘静 《当代传播》2021,(6):94-96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深度报道的最大价值在于给读者呈现出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图景,财经深度报道的专业性价值也在于此。新媒体语境下的深度报道既需坚守核心价值,又需要顺应技术和传播带来的变化。情感化的深度报道文本需要媒体组织建立完整规范的把关机制和流程,要特别关注文本发表后,整个传播链条的打通和社会舆论的反应。深度报道领域的融合生产亟待内容形态变革和传播渠道创新的当下,更应关注传播效果的精准化、传播平台的基础设施化。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离不开政策语境、技术语境和文化语境构筑的多维复合语境。同时数字技术在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以数字技术赋能主客协同、资源整合与媒介延展为主要内容。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萦绕着传播主体话语权弱化、思考能力下降和协同难度增加;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以及侵权与失真;传播媒介单一、影响力下降以及融而不合等诸多困境。为此,可通过主体联合、内容整合、媒介融合等路径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9.
智能传播逐渐成为加快和加深人类自我认知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人机融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智能传播体系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总览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系统化、平台化、多元化、网络化、个性化、产业化、智能化七种人机融合基本特性,详细分析了智能传播体系中人机融合的关键共性技术,并从政策法规、平台基础、内容生产三个方面展望了人机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为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宗益祥 《青年记者》2022,(15):26-27
新闻游戏化可以在斯蒂芬森提出的传播游戏理论语境中得以理解,它是新闻业数字转型的重要趋势,同时新闻游戏化尤需注重人文关怀和虚拟真实的新闻伦理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1.
以单向线性为流程的传统出版行业逐渐被以移动智能终端为硬件依托的媒介融合、AR、VR等技术裹挟,本文以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融媒体产品《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就移动数字出版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能否实现知识与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游戏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认同感;游戏化符合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并会成为5G技术助力下文化传播与数字出版的下一个风口。  相似文献   

12.
以单向线性为流程的传统出版行业逐渐被以移动智能终端为硬件依托的媒介融合、AR、VR等技术裹挟,本文以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融媒体产品《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就移动数字出版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能否实现知识与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游戏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认同感;游戏化符合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并会成为5G技术助力下文化传播与数字出版的下一个风口。  相似文献   

13.
王莎 《新闻传播》2022,(6):81-82
本文以“纸媒与新媒体融合语境下的突发事件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特殊语境下突发事件的传播特点,然后基于其特点分析了有益于提高报道质量的措施,以期相关研究内容能够对广大从业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国际传播问题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仙 《新闻界》2009,(1):15-17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问题,主要从传播技术、传播业务、传播信息量、传播内容、传播资源、传播形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遵循政治传播研究的批判性建构主义路径,从公众表达的角度审视算法对于政治传播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现实运作中,算法对公众表达具有三种操控模式:屏蔽、下沉公众表达;引导、规训公众表达;伪造公众表达。算法的这种力量是基于其作为技术和权力集合体的根本属性,算法作用于公众表达的运作机制背后是技术、资本与政治之间的交相互动。这一现实将对未来的政治传播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以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为要义的现代政治传播,来自公众一方的力量前景堪忧;政治力量与资本力量借技术之力,将成为政治传播场域中的强势主体;算法技术操控下“失真”的公众表达将使政治传播的有效性受损。在中国语境下,政治对资本力量的制约将成为政治传播未来的基本面向。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11):89-98
当下,游戏元素注入传播领域的现象不断出现,包括公益传播的游戏化现象。考察网络时代公益传播的游戏化可发现,公益传播与游戏的内在机制具有天然的偶合性,而人们渴望参与游戏的心理和具有补偿性媒介的技术演进使得公益传播的游戏化发展成为可能。网络时代公益传播的游戏化现象不仅可视为"传播游戏论"在实践中的回应,也强调了人在传播过程中占有主体性地位。通过对公益传播游戏化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使得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互联网下半场的用户特征和传播可能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技术革新带来传播范式的转变,但童书这一媒介仍然在思想文化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播游戏理论对于用户以及游戏化传播的强调,为传播媒介盈余状态下如何更好实现红色经典童书的文化教化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也要平衡好乐趣与教化、技术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好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苏婧  刘迪一 《国际新闻界》2022,(11):142-159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现实语境。本文通过梳理和对比该语境下中外跨文化传播相关研究,发现两方学者各自独白、未能形成有效对话:这既体现在研究的内容、时空跨度、研究者背景与学术阵地的表征错位上,也根植于双方在文明观、全球观等意识形态的本质差异中,更揭示了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学术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本文提出,未来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告别碎片化、应用型、以“我”为主的独白模式,拓展历史的深度和视野的疆域,融合跨学科智慧,在呼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价值观的基础上关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中国特色跨文化传播学术共同体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姚毅 《新闻爱好者》2023,(5):101-103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全媒体用户数量的增加,全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多元文化的角逐场,把全媒体作为主要阵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全媒体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全媒体的新技术、新表达、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全媒体平台的传播主体差异化,内容生产碎片化,以及舆论生态复杂化等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我们需要通过打造专业多能团队、创新传播内容、依托智能媒体技术、重视受众信息反馈等策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20.
赵淼 《新闻爱好者》2023,(8):110-112
语境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全媒体概念,新媒体语境即依托新媒体创造的环境。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具有碎片化、故事化、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的优势。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成果颇丰,但文旅文创融合成果的媒体推介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尚显不足,其传播推广应借助新媒体语境优势,融入“互联网﹢模式”,注重海内外传播体制建构,创新推广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准推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