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不断突破,已对高校思政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在把握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特征,提出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与思路:构建学习型思政队伍、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创新思政工作理念、创新思政工作载体以及拓展思政工作渠道。  相似文献   

2.
刘玉婷 《传媒》2023,(16):87-89
以“四全媒体”为框架,构建全员、全程、全息、全效的大众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模式,从思政理念、思政过程、思政方式、思政评价等入手,从教师“立德树人”到学生“德才兼备”,从“课堂讲练为主”到“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利用云平台实现教育数字化,从“单一知识学习”到“动态化综合能力提升”,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培育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张潇予 《传媒》2023,(16):93-95
以“四为服务”为方针、“内涵式发展”为任务,新时代传媒类高等院校将建设“一流专业”作为办好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要旨。本文以辽宁传媒学院为例,从理念与变革、逻辑与整合、成效与跟踪三个层面,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全媒体视频采编课程体系建设展开分析,以期为构建专业适配度高、推广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为创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进路。  相似文献   

4.
档案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思政”是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新趋势。通过明晰“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和政策要求,结合档案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学好党史国史、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国家认同、筑牢思想防线,而且也有利于档案学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教学授课理念、提高人才培育综合素养。进而从队伍建设、元素挖掘、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四个层面,提出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敏  李婷  张玮 《传媒》2023,(7):84-86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托新媒体进行的“线上教育”,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在我国高校思政课线上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教师新媒体素养缺失、内容吸引力不足、平台功能不完备、服务现状与质量管理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高校应立足于媒介融合发展的社会背景,在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从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内容、构建思政平台、提高服务质量等维度进行优化,以此提升高校思政课线上教育水平,推动思政课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宇 《传媒》2023,(20):99-100
<正>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以立德树人为重要抓手,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思政人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问题。新媒体的灵活性、交互性、实时性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深刻性,但也面临着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乏力、协同育人力度不足、教学模式单一、网络思政缺乏创新性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潘志颖 《传媒》2023,(10):99-100
<正>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网络上潜藏的各种不良信息,极易对学生的价值认知和思想状况造成影响,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拓展,也使高校思政教育形式更加灵活,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为改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好地创新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思政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由李振委、景熹所著的《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途径创新》一书,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与特征不断演化发展,高校既面临思政教育转型的挑战也面临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机遇。文章首先对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性进行分析,继而重点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结果显示: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战线但实效偏低,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但手段单一,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但明辨是非的能力欠缺。基于此,文章提出教师要转换思政教育角色,高校要优化思政教育方式,学生要提升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最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邓若蕾 《今传媒》2023,(9):154-156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可以为“三全育人”整体赋能。新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新闻专业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特殊性,以及“课程思政”在“新闻”类混合课程中深度融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课程思政与新闻专业混合式课程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旨在助力课程思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  相似文献   

10.
吴航行 《传媒》2023,(22):75-77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在数字信息时代以及媒介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该专业自2013年教育部设置至今,其开设院校基数大,且多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主。本文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建设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展开探究,阐述了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同时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发展“六个对接”的实现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院校的新媒体专业建设发展提供参考指南。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更为迅猛,传播渠道更为广泛,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渠道、以无线移动设备为终端、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随之登场,并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因此想要有效开展思政工作,就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革新思政工作思路,学会有效运用新媒体平台,更好的使思政工作在新媒体的平台之上有效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本文从新媒体对开展思政工作的作用入手,分析利弊进而提出如何更为有效利用好新媒体来深化企业的思政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突围的路径与方法.以传统媒体为立足点的媒介融合投射到教育上,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仍隐含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这一思路惯性地影响着新媒体专业建设,束缚着新媒体专业教育发展.以新媒体特征及其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为抓手,新媒体专业教育应培养开放共享精神,树立前瞻性理念,重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过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有效提升图书情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质量、培养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并行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以“信息组织”课程为例,使用网络调查法梳理我国图情专硕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出版情况,并基于对教材文本的分析,提炼并解读信息组织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体系实现有机融合。文章依据专业硕士学习特征,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施实例。通过建立课程思政地图、合理分配知识点和灵活设置融合模式,信息组织课程将强化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图情专硕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体育新闻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后冬奥时代特征,从服务国家战略出发,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体育新闻专业建设以及课程教学,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建构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全面提高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素养,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体育新闻教学实践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史春洁 《新闻传播》2023,(17):96-98
202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要点中提到“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强突破。”为助力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养具有科学研究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新媒体人才,以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传播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一、网络与新媒体教育之惑 2012年,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撰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大数据”的概念被提出,用以描述当下互联网数据的迅速增值,超出常规的信息规模,进而给整个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1]。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成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的新增“特设专业”。可以预见,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迭代发展,改变了以往的媒体人才需求格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求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7.
黄青燕 《新闻记者》2022,(2):F0003-F0003
新时代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逐步建立、发展与扩张,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实践、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念。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当充分重视校园社交网络传播的分析研究,更加科学、专业,切合时代发展趋势地总结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张瑜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研究》(2020年8月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发展为背景,对当前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展开系统且专业的研究,有助于开拓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与新路径,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信息环境发生变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推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是必要举措与有效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信息获取来源丰富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思政教学模式需要转型要求思政教师提升素养、学生思想表现更为隐性使得学生的思想引导难度提升,这些都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优势,搭建高效的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教师要加快提升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水平,实现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的赋能;教辅部门要立足思政教育内容开展活动,形成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同;通过学校、教师、教辅部门的三个主体协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融媒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融媒体+思政”育人模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结合融媒体多元化、互动性、个性化内容推送等特点,构建思政教育最大的共识圈,打造强大的思政育人品牌资源矩阵,做活做实大学生网络思想文化教育工作,提高高校履行教育职责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推动高校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陈美妍 《今传媒》2023,(4):147-150
“青年大学习”作为共青团中央在全团实施的一项行动,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在“大思政”格局中的独特作用,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政工作与宣传工作逻辑上具有一致性。“青年大学习”行动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本文以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为框架,从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五个维度,探究“青年大学习”行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新矩阵,旨在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优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