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明峥 《青年记者》2016,(14):22-23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移动互联为技术指向、以碎片化信息和时间处理为基本模式的媒介产品层出不穷,移动终端信息阅读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微信团队推出的“微信读书”APP,通过用户交流分享读书行为,打造出专门化的社交读书平台.然而,尽管微信阅读占到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的1/3,①但进一步将“阅读”框限为“读书”的“微信读书”能否打开受众市场,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与社交网络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化阅读的飞速兴起,而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年群体的阅读行为与心理也深受这一技术变革的影响。本文以社会化阅读为切入点,通过对15名微信读书青年用户半结构化访谈,深入探究社交功能对于青年群体社会化阅读行为的影响,从功能使用、隐私管理与社交关系三个层面分别阐释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并针对行为带来的隐患从平台和用户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用户粘性是评价社交社区流量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用户粘性和忠诚度,从而在逐渐同质化的社交化阅读社区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各大社交化阅读社区服务商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双系统认知模型对社交化阅读社区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微信读书、豆瓣读书、网易云阅读和Zaker为例进行了用户调查,并运用SPSS20.0软件分析了读书社区用户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激励用户,降低用户的感知成本,优化操作体验等相关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长沙市青年公务员群体的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发现青年公务员群体传统纸本阅读率较高,对阅读推广活动充满期待,但对纯文学阅读不足;以微信为代表的订阅式阅读和社交型阅读成为青年公务员群体移动阅读的重要内容;网络阅读偏好男女有别,整体呈现出消遣阅读、浅阅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阅读发展迅猛。包括“微信读书”在内的移动阅读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探讨了大学生使用“微信读书”的现状、大学生对“微信读书”的使用态度、“微信读书”对大学生阅读产生的影响等。最后对“微信读书”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加强资源建设,打造生态阅读;完善平台设计,提升服务功能;改变营销策略,增加线下互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瑾 《新闻前哨》2023,(2):68-69
网络信息时代,大量移动阅读应用进入内容付费市场。然而,虽然大众的付费阅读意识正逐渐提升,但整体来看付费率不高,对于移动阅读应用平台方来说,使“免费用户”成为付费阅读模式下的“忠实消费者”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移动阅读应用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并试图以微信读书APP为例提供具体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开始习惯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数字阅读,也催生出了一批电子阅读类APP.首先,文章对当前数字阅读APP的市场现状进行了梳理,介绍了一些优秀的阅读类APP案例.其次,文章以"微信读书"APP为例介绍阅读类APP的新变革,同时也提出了"微信读书"APP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文章对移动阅读类APP的未来发展和商业模式进行了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10.
吴楠 《出版广角》2021,(15):73-75
作为人类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行为范式,阅读在满足用户个性化、移动化、便捷化需求的道路上朝智能阅读的方向演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技术的算法为其赋能,也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智慧体验.文章以微信读书APP为例,分别从用户需求、资源建设、情境设计层面,探讨智能阅读的算法赋能问题,结合用户画像、情感关怀、阅读层次探讨智能阅读的智慧体验.  相似文献   

11.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高校图书馆用户对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需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微信是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媒体,图书推荐是用户评价度最高的微信阅读推广类型,阅读服务是用户需求度最高的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类型;用户的性别、学科背景和年级对需求存在显著影响。文章建议:建设以微信、微博为主的阅读推广平台,加强社交媒体阅读服务,积极开展推广活动,提供差异化的阅读推广服务,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的风靡深刻变革了大众的媒介使用方式,进而重构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心理情感和思维意识.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①微信已深度渗透用户生活.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媒介认知及社会文化认知.本文从自我传播心理、人际传播心理和群体传播心理三个层面对微信用户的传播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化阅读用户不持续使用现象广泛存在,阻碍了社会化阅读进程,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值得深究。文章以期望失验理论和压力源-应变-结果框架为理论模型基础,针对图书阅读类社会化阅读APP(微信读书)的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MOS 24软件对模型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负面感知绩效、不满意、使用倦怠均对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功能过载、社交过载、信息过载通过使用倦怠对用户不满意和不持续使用意愿产生影响。不满意作为负面感知绩效、使用倦怠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应莹 《出版广角》2016,(21):16-18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以微信、公众号、APP等为平台的社交媒体成为营销宣传的重要渠道,营销方式的变革也辐射到图书营销领域.社群营销所具有的交互性优势,实现了群体能量与个体智慧的相互促进与资源互换共享,为激发群体阅读和购买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图书社群营销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从而搭建了读者参与度更大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传统阅读形态,社会化阅读强调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社会化阅读APP是目前读者开展社会化阅读活动的重要渠道,通常具有信息聚合、个性推荐和社交功能。本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化阅读APP的使用行为特征。该研究的结果对于启发社会化阅读APP服务商思考如何提高社交功能对用户的吸引力,如何提升用户在社会化阅读过程中参与评论的积极性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微出版”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概念,专指以经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出版主体,以微信长文为形式,从而实现内容资源的生成、推送、阅读、复制、转发的全过程。基于微信社交化阅读呈现出的信息垃圾隐患、内容浅薄化与虚假信息泛滥等困扰,“微出版”将是传统出版业透过移动网络把用户重新培育为读者、实现数字化转型战略值得尝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是指以微博、微信、贴吧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它和一般的大众媒体不同的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大发言权、选择权,能够集成社群进行事件的讨论,从而形成小型的舆论场。基于社交媒体的用户阅读动力,可分为群体动力、需求动力、兴趣动力三部分。社交媒体用户阅读动力的新变化1.需求动力的变化需求动力是促进用户进行新闻阅读的内在机制,人的需求动力可以分为人的自尊需求、归属需求、表达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才能推动人们产生阅读动机。  相似文献   

19.
黄鸿业 《青年记者》2016,(23):23-24
研究缘起 当前,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成为传统媒体数字出版的重要载体,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官方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等,因其社交平台优势明显,拥有数量可观的受众.而“纯数字化出版”的澎湃新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业内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已经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其“追问”的社交化功能大受好评.我国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照搬,第二层次是借社交平台做内容增值和互动(如澎湃新闻),第三层次是应用、服务、社交的充分结合,当前我国传统媒体的社交化数字出版处于第二层次.①可以预见,社交化是将来一段时期新媒体产品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特征,增加社交元素,置入SNS的基因,实现产品的互动和分享,进而增加用户黏性,将是传统媒体数字出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移动APP应用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文章从微信的兴起、功能、特点入手,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及其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利用动机,指出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影响力、交互性等对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对策,以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起到参考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