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处在巨大变动中的原乡形象,贯穿其间的原乡意识因为作家在不同时空中的原乡体验而多元歧异,其中有对古旧中国破败贫穷的忧惧,有对故乡今不如昔的感伤,又有对重建故乡灵魂的期许,最终落脚在确证自我归属感的原乡认同上。  相似文献   

2.
试论钟理和的原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处在巨大变动中的原乡形象,贯穿其问的原乡意识因为作家在不同时空中的原乡体验而多元歧异,其中有对古旧中国破败贫穷的忧惧,有对故乡今不如昔的感伤,又有对重建故乡灵魂的期许,最终落脚在确证自我归属感的原乡认同上。  相似文献   

3.
试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台湾新世代作家朱天心的《采薇歌》与张爱玲作品的传承。从弗洛伊德的恋父恋母情结和“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结构说来诠释小说主人公与已婚男人的畸恋和堕落历程,并从中寻找朱天心作品与张爱玲作品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现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5.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观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6.
移民认同具有从保持原乡意识到移居地认同的过程.其后代对移居地的认同感会增强,而对原乡的认同感则逐渐下降.然而,族谱联修、谱牒对接、寻根拜祖等原乡意识表现往往并不是发生在原乡意识最为浓厚的前几代,而是随着其后代“土著化”的增加,在某些时候会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尽管移民后裔最后会土著化,但原乡意识却不会因此而消失,其原乡情节和移居地认同是可以互容共存的.  相似文献   

7.
李一 《中国研究生》2012,(11):19-21
原乡形象是指作家们创造或想象的原乡面貌和审美形象,含有审美、文化、生命等多种意味,对原乡形象的呈现也成为文学的一种自觉使命。从五四以来,鲁迅对故乡的抒写,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派作家沈从文、废名等缅怀故乡的淳朴秀丽;从80年代寻根文学对原乡的追逐,到台湾及海外华人笔下想象各异的原乡,作家们以其独特的方式描摹或想象着原乡,绵延着最具审美特色和人生观照的原乡情  相似文献   

8.
《在河左岸》是钟文音于200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台湾经济飞速发展的六、七十年代,以一个从台南到台北打工的黄姓人家的家庭聚散为主线,以小女孩黄永真的视角,展现了一群从农村到城市、从右岸到左岸的"新移民"的悲欢离合。本文首先介绍了这部小说写作背景,然后解释了作家为何会有这种"原乡情结",并以原乡情结为切入点,通过与传统乡土小说作家笔下的原乡比较,得出当代作家笔下原乡的不同;又通过与大陆70后作家群的一些作品比较,试图探讨他们的作品是否可以因为"原乡情结"而称之为"新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坛,藏族作家阿来是一位有着浓郁的原乡情结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阿来以其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精心构建了一个神秘而瑰丽的“边地世界”。在这个幻化的文学世界中,阿来对广大藏区所在的“大地和原初存在”,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息的“原初的自然生命”进行了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对那些在多重边缘境况下漂泊流浪的族际边缘人给予了真诚的关注,这实际上是阿来借助文学创作这种方式对自己原乡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以阿来的中篇小说《永远的嘎洛》为例,来展现阿来小说中的原乡意蕴。  相似文献   

10.
原乡记忆是远离故土的作家笔下最普遍的题材,作家由生命经验与原乡故土的结合,创作出感动人心的文本。有着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之誉的琦君,她的数十本作品中,始终涌动的是对故乡温州永嘉的深切怀念之情。关于故乡的童年记忆、文化风俗、人情美善的书写,共同构成了琦君笔下原乡书写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12.
在阿来的小说中,作家以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精心构建了一个神秘而瑰丽的“边地世界”。在这个幻化的文学世界中,阿来对那些在多重边缘境况下漂泊流浪的族际边缘人给予真诚的关注,对他们的悲惨命运和人生遭遇倾注同情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精神原乡进行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多年来的澳洲新移民文学以其独特的主题开掘凸显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内蕴,总括起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即身份焦虑的全面表达、“死亡情结”的深度开掘和“原乡”与“异乡”的交错探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具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学流派,京派与北平和乡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北平,他们既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与乡土认同感,也表现出对城市文明和古老历史的严肃反思与批判;对于生养他们的“原乡”,他们总是抱着“乡下人”的自豪进行“回忆”与“展览”,但这种“回忆”与“展览”又因“乡村知识者”的身份而时常表现出一种眷恋中的自我审视和背离故乡的原罪感。  相似文献   

15.
个人、自我及其相关话语构成中国现代认同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个体与社会、国家、民族及其他群体的复杂关系。作为沈从文人生词典中的关键词,“乡下人”对于沈从文有着对于其他作家如萧乾、李广田等(他们都自称是乡下人)不同的意义,它不是一种自谦或自诩,而是来自于边远湘西、有着苗族血统的作家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它对于沈从文有着根源上的意义。这个有着复杂内涵的悖论性概念,在造成作家内在分裂的同时形成了作家的越界性写作。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坛,藏族作家阿来是一位有着浓郁的原乡情结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阿来以其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精心构建了一个神秘而瑰丽的"边地世界".在这个幻化的文学世界中,阿来对广大藏区所在的"大地和原初存在",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息的"原初的自然生命"进行了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对那些在多重边缘境况下漂泊流浪的族际边缘人给予了真诚的关注,这实际上是阿来借助文学创作这种方式对自己原乡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以阿来的中篇小说<永远的嘎洛>为例,来展现阿来小说中的原乡意蕴.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具体分析,探讨了两位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表现时代主题方面的相似之处;揭示了两个人物形象“雨王”与“画家”在“追寻自我”的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与时代的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18.
从创造社全盛时期主要作家作品出发,对欲望言说进行梳理。仅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此时期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概括他们作品中的欲望言说的特点,揭示出他们三人由梦幻的欲望表露,到“一个人的战争”的情感宣泄,再到“上帝庇护下的善男信女”式的欲望对象建构呈现出线性特点。并总结形成自我认同下欲望言说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美华文女作家裴在美的小说为例,探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原乡情结,细致剖析裴在美原乡叙述的人性层面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作家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2014年先后荣获“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为徐则臣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于2014年10月11日,举办“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邀集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和省内十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淮安,对于徐则臣的作品和创作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