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渗入到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一J-说中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话语殖民在小说中表现为四种方式,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渗入乡村干部和农民日常生活用语中,从阶级敌人口中也能听到一些新词汇,小说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主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表现,所体现的程度及其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渗入到人物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变化可称为话语殖民。话语殖民在小说中表现为四种形态:完成形态、未完成形态、异化形态和性别形态,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野草在歌唱>表现的是殖民地白人生活,小说叙述总是聚焦于矛盾,和殖民权力话语形成对峙关系的是日常化的现实生活.小说先后聚焦于托尼、玛丽与迪克,这三个人物就像三个楔子,直指殖民话语的矛盾处,揭示了殖民文化价值标准的双重性、殖民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规则的冲突所造成的殖民地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质疑和主体意识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野草在歌唱》表现的是殖民地白人生活,小说叙述总是聚焦于矛盾,和殖民权力话语形成对峙关系的是日常化的现实生活。小说先后聚焦于托尼、玛丽与迪克,这三个人物就像三个楔子,直指殖民话语的矛盾处,揭示了殖民文化价值标准的双重性、殖民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规则的冲突所造成的殖民地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质疑和主体意识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突破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需阐释话语与现代性的概念来源,在“精神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客观世界”中总结出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三重困境,即技术语言、政治语言以及科学语言,并基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以及“欲技道”共生游戏的理论基础,以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3种创新方式——“艺术”语言、“存在”语言以及“游戏”语言作为回应。  相似文献   

7.
复调式结合了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多重语境来展开写作.科技理性对于交往行为的异化以及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都带来了话语方式的改变,这种话语方式的改变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异化和殖民的程度.基于此,在阐述交往行为、生活世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从话语方式的转变来揭示科技理性对交往行为的消极影响,并说明恢复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叙事的角度来解读赵树理、孙犁小说中革命话语的现代性危机,并着重从话语形态与革命图景、赵与孙小说叙述者的文化身份及革命话语危机的显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证,旨在说明两位作家话语形态的差异及与时代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90年代文化研究的崛起,是当代文学批评对社会文化结构现代性转型的历史当下性回应,它不仅是现代性新意识形态召唤下的批评话语实践,也是批评在冲决语言牢笼之后进行文化突围的产物。作为意识形态的文本再生产的文化研究,将文学批评从审美自律的狭隘场域中解放出来,在现代性的话语实践中对意识形态进行深描测绘,让批评迈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身处"世界历史"进程中,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西方基于一种冷战思维的考量,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并辅以文化形式推行"霸权"实质的"文化软实力"成了可以"标榜"的词汇.在中国移植这一"话语"时必须赋予其"中国化"内涵,这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加以"关照".正是在这种路径下对文化软实力作了更为深层的理论反思,并在"文化软实力与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社会要素的优化剂" 三个方面试图厘定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形态发生重大变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京派小说也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现代性的意识.文章从现代性的文化内涵、现代主义的理念、背景和艺术理想等层面分析了京派小说的现代性追求,肯定了它们在艺术探索上所作出的贡献.这种现代性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罗骞 《教学与研究》2005,7(7):16-22
文章认为当今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是一种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试图将启蒙精神和启蒙原则作为最内在的因素来探讨现代性的困境.而马克思以"资本"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性存在论上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建制,并由此批判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然而,"现代哲学话语"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资本范畴的这种存在论意义,而是有意无意地将其指认为一种经济主义的还原论,错误地将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论进行坚持或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奠基性意义在这种错误的指认中无意地流失了.文章呈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范畴之下展开的现代性批判同当今流行的"现代性话语"之间的基本差异,以突出马克思思想在现代性批判中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3.
贺智利 《安康学院学报》1999,11(4):79-82,90
路遥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对陕北方言的恰当利用。其中,人物道白中出现的方言土语,取得了人物语言乡土化、个性化和传神化的效果。而融入小说整个叙事话语系统之中的陕北方言,对增加作品的地域色彩,挖掘深蕴的文化内涵,显示其创造的独特性都有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14.
以话语研究的视角观察风景描写,将风景视为小说文本主题建构的独特方式,有助于理解特定社会语境下风景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解读小说主题。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清新自然的景色作为叙事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小说的主题建构,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下英国威瑟伯里地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以及父权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命运和遭遇。因此,本文将以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远离尘嚣》为研究对象,选取小说中典型的风景描写片段,结合空间批评理论的观点,分析小说中风景描写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结合小说文本主题,探讨文学文本空间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从而揭示该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路遥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对陕北方言的恰当利用。其中,人物道白中出现的方言土语,取得了人物语言乡土化、个性化和传神化的效果。而融入小说整个叙事话语系统之中的陕北方言,对增加作品的地域色彩,挖掘深蕴的文化内涵,显示其创造的独特性都有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毛姆的小说《午餐》的人物语言分析为例证,阐述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话语理论”。《午餐》中人物对话充分发挥运用了语学中关于会话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多样具体准则或技巧,但从文学的“话语——权力”理论视角分析,这部小说恰恰是对这些“原则”、“准则”下隐含的现实社会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的揭露与反讽。这种对照表明:现代语言学从语法到语义再到语用的重心移动,还必须进一步同“话语权力”观念结合起来,这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语言系统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呐鸥作为上海新感觉派的灵魂人物,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追求影像叙述方式。他采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突出镜头感和节奏性,并利用"陌生化"的叙述语言在小说中营造出电影般的场景画面,而这种自觉借用更是体现其"都市性"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8.
对话性是复调小说的本质,也是现代小说所具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征,小说通过文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体现了对现实的存在的深刻思考。为此,从对话理论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内心的对话"两个方面出发,对简.里斯的小说《茫茫藻海》的对话性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作者的写作目的:颠覆《简.爱》中的殖民话语,解构貌似坚不可摧的传统帝国权威。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有民族文学迈进"世界文学"的历史梦想,有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时代契机,更有殖民话语的入侵、弱势文化被悬置和吞噬的隐忧.于是,审美现代性中的文学动势--文学表征功能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学的声音喑哑和文学传统的根基失依,构成了全球化图式中难以化解的焦虑情结.主要表现为文学表征范式和价值危机、文化殖民对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渗透、"现代化"的宰制与异化、"文化工业"的复制与同化,以及中文拉丁化的语言解构等.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以小说的体裁表达政治思想,在对未来的想象中描绘了理想的"新中国"的面貌,引领了"小说界革命"的风潮。小说中的时间观、人物设置和思维方式等都体现了现代意识。西历和公元纪年法的使用展现了线性时间观;给予人物新民身份,将他们设定为拥有自由意识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作者由传统文士向知识分子的转变;而政治辩论中的理性标准和辩证思维,也体现了作者对西方文明有选择地吸收和追求现代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