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土默特处于中原地区通往蒙古高原的交会之处,是既可农耕又能放牧的肥美之地。据《土默特志》(上卷)地理志部分记载,土默特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的就是土默特地区的壮丽风光。隋唐时期,这里被称为白道川,到了宋、辽、金时期又称之为丰州滩。直到明朝,因蒙古土默特部在此驻牧而称为土默特地区,到了清代,沿袭北元时期的土默特旗称谓,分为左右两翼。  相似文献   

2.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的解决,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更把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和核心.  相似文献   

4.
笔者主要依据土默特左旗档案馆馆藏清代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及民国档案,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首个文庙———土默特文庙的建立、规模,清代及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及其特点等进行考查.指出,清代土默特文庙祭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是在土默特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庙祭祀的变迁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及不断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始终把民族向题当作社会革命与发展总向题的一部分.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中国民族向题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民族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又有了重大的发展.无论是我们党制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一系列民族政策也好.还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  相似文献   

6.
近半个多世纪的我国民族高校发展吏表明,民族高校的存在价值和功能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在不同的时期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对于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高校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出租中永佃权是普遍存在的,出租土地者主要是蒙古族。出租的土地在契约中称作户口地。地契反映出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户口地的实际运作与官方史料记载是不同的。地契中土地出租价格的变动反映了蒙古族地权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命运思想的演变过程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一生的革命与理论活动中,总是善于根据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新特点、新情况,不断深化对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认识,以作为不断调整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破除迷信是近代一以贯之的进步潮流.革命运动为破除迷信扫除了阻力,破除迷信则是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继续.徐州城隍庙经历了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两时期的冲击,其命运起伏绘制了近代政治反复的晴雨表,展现了社会变迁中新旧的激烈冲突.外部主导而内部缺位是近代破除迷信运动起伏不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代土默特地区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促使该地区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土默特蒙古人的服饰民俗发生相应变迁。从服饰材料到服饰风格、式样都与元代蒙古人服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