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向来有“父不夸子”的传统,直到现在.也有很多父母恪守这一传统,既不在别人面前更不在自己孩子面前夸奖孩子.把对自家孩子的欣赏和肯定藏在心里.“背后偷着乐”。  相似文献   

2.
孩子磨蹭怎么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孩子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父母们只好在后面不断扯着嗓子喊“快点儿”、“快点儿”,可无论怎么喊,始终不见效果,孩子还是不急不火,弄得父母也常常没辙。如何纠正孩子这一不良习惯呢?笔者特别采访了一些家有“小磨蹭”的父母们,从他们那里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高招儿,也许这些办法会对您的孩子有用,不妨试一试。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案例:我儿子刚刚7岁,上学以后,我们发现他做什么事情都慢,让他刷牙,喊了五遍,回头一看,他还站在那里摆弄牙膏盖儿呐;洗脚也是,愣能洗半个小时;上厕所也能在里面玩一会儿;洗澡…  相似文献   

3.
《少年儿童研究》2006,(12):56-56
《少年儿童研究》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教育刊物。该刊曾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做起”等重要观点,引起教育界和父母们的关注。观念改变之后,父母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如何把观念化为行动。本着“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的办刊宗旨,2007年的《少年儿童研究》将给读者做精细化的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4.
卜庆贵  王财 《教育探索》2005,(3):109-110
教育孩子以表扬为主,这是教育工作的共识。而近年来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思想影响下,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了一个极端.就是只“夸”不批评的教育。这样一味地“夸”孩子.能否培养出具有责任感、身心健康的孩子,难免引起一些教育工作的担忧.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会有意无意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些父母“毫不留情”地当着老师或同伴的面数落孩子:“你这个人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会有意无意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些父母“毫不留情”地当着老师或同伴的面数落孩子:“你这个人就是脑子不转弯,没有人家聪明……”还有一些父母则凭借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图行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常听有些父母对人这样夸自己的孩子:“我们家孩子很乖。”或“我们家孩子不爱玩,光爱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话。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也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老师最喜欢听话的小朋友了。”从这些不经意的话语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好孩子的标准:听话、顺从、聪明、好学,绝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毫无疑义地套用这种固定的标准来给孩子贴标签,很少有人会考虑到,从成人角度制定的这种评价指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否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一、“好孩子”容易形成性格偏差我们的教育在学术上和…  相似文献   

8.
常常看到西方影视剧中,父亲或母亲对孩子充满温情地说一句“我爱你”,这句话像是有着非同寻常的魔力,能让悲伤的孩子露出笑容,能让愤怒的孩子平静下来,能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过去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往往说,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这种方式我们学不来。现在,随着文化、观念的不断接触、碰撞,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习惯于对孩子张口“宝贝”,  相似文献   

9.
初德和 《家教指南》2007,(12):29-30
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如果经常重复做相同的事情,就会产生倦怠感,这会使我们感觉自己真的像生病了一样——浑身乏力、提不起兴致。 其实,孩子也有可能遭遇和大人一样的状况,只是当情况发生时,不仅他们自己不清楚原因何在,就连身为父母的我们也会忽略“倦怠期”的问题,反而认为一向很乖的宝宝难道是逆反期到了?呵呵,爸爸妈妈们别担心.孩子这不过是累了而已。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在抱怨现在的孩 子越来越不懂得说“谢谢”的 时候,不知我们自己反思过没有,我们对孩子说过“谢谢”吗? 在家里,父母对子女说“谢谢”,是人之初的启蒙和示范;在学校,教师对学生说“谢谢”,是人格的尊重与平等;在社会,孩子对别人说“谢谢”,使人如沐春风. 父母养儿育女,教师教书育人,天经地义,孩子们应当说声“谢谢”;孩子为师长做事,理所当然,我们也应道声“谢谢”。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师道尊 严,我们却很少这样对 孩子说。因此,我 们要求孩子们 说“谢谢” 时,就多 少带有 一种强 迫性。 教 室 里,一根 用小…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一个儿童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好心的父母不忘“精批细改”,每发现孩子出语不妥就加以改正,那这个孩子也许将因此噤若寒蝉,最后成为哑巴。我们今天能够畅所欲言,不正是多亏当年我们的父母没有那样做么 ?父母对孩子说话总是鼓励,夸他们讲得好。正是这种教育,才使孩子们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掌握了那么多的词语和那么复杂的表达技巧。   写作是用笔“说话”,作文“精批细改”不足取,放手不管自然也不行。那么,教师对作文到底应该怎样修改呢 ?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作文。作为一个教师,对任何一篇作文,都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劳动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女孩.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因此,不仅父母经常夸奖她,就连父母的亲朋好友见了她,也免不了要夸上几句:“这孩子真乖,真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小女孩上学后,学习很自觉,成绩也很好,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更是将“赏识”奉为法宝,天天夸奖、处处赏识。即使她做错了什么事,父母也舍不得说一个“不”字。渐渐地,她一天听不到表扬,就心神不定;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倍加珍爱。可以说,父母视孩子为自己毕生最宝贵的财富,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并寄予很高的期望。俗话说:“爱子不教不为爱, 教子不善不为教。”随着教育观念的增强, 现代父母已意识到早期教育在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因而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力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别急,慢慢来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最仁慈、最有耐心的教育家,能原谅、允许孩子的“语句不清”、“摔跟头”等一系列“错误”。我时常看到年轻的父母们耐心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大人们则总是面带徽笑、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别急.慢慢来!”这句话。  相似文献   

15.
陈静 《小学生》2010,(12):24-25
现在老师们都在使用鼓励教育,多说孩子们的优点,多对他们说:“你真好,你真棒!……”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在孩子面前称赞孩子,老话也说:“疼孩子疼在心里,不要疼在嘴上。”这是怕造成孩子自满和骄傲的心理,当然,如果我们不是衷心称赞孩子,只是胡乱称赞一番,那么就确实有宠坏的可能。我们在日常生活该怎样鼓励他们呢?下面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表扬的美丽     
身为教师 ,笔者非常关注周围的人们的评价观念。本意是要写出表扬的魅力 ,误打成美丽 ,那就歪打正着 ,探讨表扬美丽的魅力。一般而言 ,我们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请看我们是怎么样的教育孩子的呢 ?孩子考到 30名 ,家长说 :你个笨蛋 ,为什么没有考到2 0名 ?孩子考到 2 0名 ,家长说 :你个笨蛋 ,为什么没有考到前 1 0名 ?孩子考到前 1 0名 ,家长说 :你个笨蛋 ,你为什么没有考到第一名 ?孩子考到了第一名 ,家长说 :你这次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 ,别骄傲啊 !这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观念里 ,长此以往的父不夸子思想的折射。父母对孩子的夸奖 ,被扭曲为 :…  相似文献   

17.
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伴随他(她)成长一生的是他们的父母,所以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孩子终生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劣关乎孩子成长、发展的方向。优质的家庭教育不在乎父母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所以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古往今来,不乏“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事例,总结之后不难发现他们的共性:这一类孩子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其良好习惯与优秀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不同的家庭造就不同的孩子。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一些父母常常产生疑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是应该严格一些还是宽容一点?是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去教育孩子,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决定?这就是父母的教意态度和教养方法问题。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们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把家庭分成了四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两个坐标把平面分成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代表四种家庭类型。看一看,您的家庭是哪种类型? 其中,“温和”和“冷峻”代表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有的父母对待孩子是温和…  相似文献   

19.
秦守芬 《山东教育》2008,(7):122-12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都是感恩。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惯和行为,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情感脆弱、凡事唯我独尊、对父母的苦心不理解、对他人缺少关心等。其实,就是他们缺乏感恩之心.我们的孩子既不知道为什么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这种现状很值得父母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人生十六七》2013,(1):18-19
我们都想成为好父母,但是很多时候任凭我们怎么努力,孩子好像总是不太“领情”。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成为好父母真的有秘诀么?秘密1:家庭时光优先一 父母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在别人的后面,所以一个孩子的日程可能比他们的父母还满.音乐班、美术班、形体班……孩子变成了课程的奴隶,父母变成了孩子的奴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