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母必读》2014,(5):13-13
在这个时代,关于养育孩子,的确有不少好消息:科技的进步让家庭生活变得更为轻松;更多的父亲参与育儿,扮演积极的家长角色;父母乐意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乐意成为积极教育的陪伴者;大部分人有了充裕的休闲与旅游机会……  相似文献   

2.
蒙自福 《甘肃教育》2008,(11):14-15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孩子从童年到成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则是人生中一切教育的基础。从一个人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学前时期,在父母的直接教育下成长.小学和中学时期,是在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下成长。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森说过:“孩子记录在大脑中的‘父母意识’,即同父母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  相似文献   

3.
汪玲 《文教资料》2014,(6):122-124
“候鸟儿童”是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平时他们在老家学校读书,寒暑假从家乡“迁徙”到城市与打工的父母短暂相聚,假期结束又回老家读书。他们大多缺乏关爱和保护。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这类人群,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关爱“候鸟儿童”的行动。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候鸟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政府应该调整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社会服务机构、爱心团体和社区携手关爱“候鸟儿童”;父母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学校要注重对这类孩子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品德的培养.为孩子构筑温馨家园。  相似文献   

4.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5.
“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的社会现象让当代的成人总是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这里的孩子包括18岁以下的儿童也包括18岁以上的“年轻成人”。透过这些现象,人们发现“童年”这个区别成人世界的概念如今变得不够明晰,或者说“童年”正渐渐与个体的生理年龄剥离,“童年的消逝,青春在蔓延”。  相似文献   

6.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在家庭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够、父母包办一切、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父母必须转变观念,要训练幼小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并利用谈话、讲故事的方法和多种传播媒介进行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7.
儿童出身后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家庭,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往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对孩子进行着启蒙教育。例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的伦理道德等等。故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教育呈现出新态势。“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父母养育压力主要源于父母对家庭教育社会流动的诉求与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社会教育观念中功利主义色彩厚重、从家庭内部层面而言职业女性面临着“密集母职”的困境,孩子承受着学业压力。纾解中小学生父母养育压力,在社会层面要促进“工作—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学校层面关注作业减负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家庭层面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培育孩子优良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摘     
所谓儿童观,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总看法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新的儿童观主要包含: 一、正确的“孩子所属观”。从血缘关系看,孩子当然属于父母,但单纯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则不妥,只有树立“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的观念,父母才会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教育、要求孩子产。二、正确的“儿童角色观”。许多父母在考虑家庭关系时,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不可能变孩子为家长。”因此往往以教训的语气去命令,要求孩子服从。如果父母能从“父母和子女都是家庭和  相似文献   

10.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要想改变目前学校教育削弱儿童童年幸福体验的局面,教育必须回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原点,真正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孩子,是社会、家庭共同的义务,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是关系国家命运、社会前途的大事。一、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所谓自理是指儿童能够亲自处理自己身边的的各种事情。自立意识是儿童逐步走上成人之路,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一)做个"懒父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隔代养育现象十分普遍。隔代养育不仅解放了父母,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祖辈养育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依恋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人都有童年,人人都留恋童年。童年是纯真的,总是用澄澈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一草一木都充满了不可抑制的好奇和渴望;童年是飞扬的,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都能引发他们热烈而纷繁的联想和想象。但因为一切正处在成长之中,就像他们稚嫩的脸庞,童年又是脆弱的,需要曾经年幼而现在成人的父母、教师以及更多的人,伸出粗大的手掌,用宽容的心怀,关心他们,呵护他们。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政府承诺执行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18岁以下都是儿童,儿童享有生存的权利,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享受休息、自由选择娱乐活动的权利。让儿童充分享受童年!让成人捍卫儿童享有童年的权利! 基于此,本刊准备了一组与童年有关的文章。限于版面,将陆续发表。教育学家孙云晓的《21世纪:我的教育梦想》,他梦想中的童年是自由和快乐的,他希望教育向着更美好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作家王开岭的《向儿童学习》,深刻发掘了儿童的美德,充分肯定了童年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生命审美中的独特价值。记者苏军的《质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针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及其在这个似是而非的旗号下,家长做了许多让孩子无奈的事,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它的荒唐。专家谢海阳的《警惕“童年消失”》,发出了“警惕童年消失”的呼吁,指出“孩子童年消失的后果,恰恰就有可能使我们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同龄人丛治辰的《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开笔用现代派戏剧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的图景,然后上溯古代,用昔日的“荒诞”衬托今日的“荒诞”,再以“小草”象征渴望健康生长的内心,甚至检讨自己不要太“愤青”,应该提建设性的意见,显示出对现行教育不合理部分的思考深度与宽容。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孩子急需挫折教育黄研儿童,历来被视为未来的希望,为各家庭和社会所重点保护的对象。当代的少年儿童,就更是被视为各家各户的“太阳”、“皇帝”,绝对的神圣而尊贵。年轻的一代为人父母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自己在童年直至成人之后,饱尝了各种辛苦。出生挨饿,上...  相似文献   

15.
正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这个复杂体系的简单解法就是发掘孩子内在的成长力和生命力。父母要做园丁,而不是工匠,只要尊重儿童生命体本身的成长规律,给予适度的浇灌和滋养,就会收获鲜花满园。说到陪伴,樊登认为,首先要明确的一个观念是:父母与孩子是完全独立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一、家长参与在特殊学前教育当中的地位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其学习与成长极为重要的环境。对儿童来说,父母既是养育者,也是重要的教育者,其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儿童学习技能和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通常来说,家长特别注意养育者的角色,随时为孩子提供关怀和保护,也正因为此,家长也成为与孩子交往最多、最了解孩子的人。与此同时,如果父母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并给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80后独生子女为人父为人母,工作环境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或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因为逃避养育责任等选择把孩子交给保姆或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其他亲戚代为抚养,这种代为抚养的儿童称为“城市寄养儿童”。和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尤其在心理情感、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提前建立抚养人和寄养儿童的感情、强化抚养人的家庭功能以及强化学校对寄养儿童的教育与关怀是解决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可以预测儿童未来的行为问题李辉曾在北京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多年,1997年到香港学习工作,现任香港教育学院讲师。他曾对京港两地的儿童进行过长期追踪比较研究,并广泛接触儿童的父母,因此对两地的家庭教育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对120名香港幼儿进行过个案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香港平均有24%和27%的家庭日常是由(外)祖父母或者菲佣来照顾孩子的,有38.1%的父母很少陪伴子女,部分父母(11.9%)甚至根本无暇陪伴子女。统计分析表明,父母陪伴子女时间的长短与孩子行为表现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r=.742,p<.001)…  相似文献   

19.
作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才,但许多父母对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却多有忽视。有些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以为这样做是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童年(在那些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家长更舍不得让孩子干活,以“弥补”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的不足);还有一些父  相似文献   

20.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使90%儿童(十四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并把这一条作为九十年代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儿童的成长有赖于父母亲的抚养和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共同担负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的任务。不仅如此,家庭教育还有其特别的作用。因为儿童出生之后,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生活,父母事实上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既是孩子最初的学校,也是永远不会毕业的学校。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这些教育有的是符合社会要求和教育规律的,能对孩子产生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