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结合教学的体验.生活的积累,从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角度,谈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一、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注重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应在学生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内化品质,生成品格。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大胆走出教材局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并通过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3.
<正>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这样才能更好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更具有操作性。一、创设情境课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探究不仅有助于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对于学生情感的体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素材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1.挖掘真素材,奠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基础第一,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小学生主要依靠感性思维学习,并且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较少,教师应当迎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选择教材,  相似文献   

5.
韩巴特尔 《考试周刊》2014,(22):161-16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学科。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知德育,而且能积累生活技能经验。作者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中,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加以积极引导,实现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生活情境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生活情境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个总目标,必须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学生品德的形成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表述既指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指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是学生现有的个体体验,包括经历性体验、认知性体验、情感性体验、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基本理念是:"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2.
<正>多年来,我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坚持让品德与生活课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的生活以活动、模拟等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一、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来源于学生生活,但是它与生动的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因此,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在教学中我尽量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表达出来。我结合班内存在的浪费现象:教室里的电灯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教学要凸显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这一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小学品德教材,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科学启蒙、社会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一年级第二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在生活中体验教材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本线索,选择与生活关系紧密的内容,按照环境、季节等时空顺序编排出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在生活中体验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学习《我的一家人》时,让学生知道了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后,接着了解家…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帮我们指出了: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通过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应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在仿真性演习活动中获得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只讲教科书,而应围绕教材内容善于创设各种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一、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根植于学生生活,同时服务于学生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本文通过课前生活体验、课中情景设置及角色扮演、课后延伸体验等方式,使得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形成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相似文献   

17.
课堂导入是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效接轨。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和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课堂真实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品  相似文献   

19.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创设得当的情境,安排相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和体验充分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性。品德教学只有坚持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内容本地化、教学方式体验化、教学评价生本化,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经验和真切感受,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