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敦煌悬泉置出土的九枚汉简所记西汉元帝永光五年西域史事在不同程度上填补丁史书记载的缺漏,可以据此深化对汉代西域史事的认识,在研究西域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炳林 《家教指南》2023,(5):103-112
悬泉汉简中有很多记载西汉敦煌郡酒的酿造、销售和交流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探讨得知其酿造方法有来自中原地区,亦有来自西域地区,主要根据是酒麹的来源有中原地区移民带入的,也有由西域胡商贩运而来的,这两种酿造方法在敦煌地区进行交流。西汉敦煌地区酒的酿造和饮用非常普遍,受饮酒风气影响,酒的销售也非常普遍,悬泉置为了招待过往使客、使者需要支出大量的酒,当悬泉置的酿造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就需要出资向民间酿造机构酒铺购买酒,因此酒在当时就成为敦煌市场上常见的商品。  相似文献   

3.
敦煌悬泉汉简中的《过长罗侯费用薄》的性质 ,有说是“神爵二年送公主出塞前 (即神爵元年 )常惠奉命使乌孙迎取聘礼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帐目” ,还需商榷。我们认为《过长罗侯费用薄》应是西汉政府为了打击匈奴、安定西域而派长罗侯增兵西域、增强西域屯田力量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帐目。  相似文献   

4.
敦煌学研究认为悬泉发现的文物并不只限于汉代,悬泉也并非自西汉末不设“置”就荡然沉睡了两千年,至少在《西凉异物志》中还记载其存在及风物。不能“借物断代”将与汉简同时出土的残纸误断为西汉纸。书法史上书体的演变是一个沿续渐进的过程,后代的人可能保存或复制或仿效前代的书体,而在前代要出现本来是后代才出现的书体是不可能的。由作为一定历史朝代文化信息符号的文字书体进行分析,应该认为出土的悬泉残纸及其文字是魏晋墨迹。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敦煌悬泉汉简等史料并经实地考察,对于汉代敦煌郡境内的邮驿系统及其所设置、骑置、驿和若干亭的位置和所存遗址,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悬泉汉简可为"伊存授经"的可靠性提供新的印证.首先,悬泉汉简中"大月氏简",证实了西汉末年大月氏与汉朝通使的情况,呈现了"大月氏王"与"五翖侯"并存的状态.其次,悬泉汉简中"小浮屠里简"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也大都与"伊存授经"所体现的大月氏佛教传统有关.还澄清了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佛经写卷,并非大月氏佛教的产物,并梳理出公元前后大月氏接受佛教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敦煌悬泉置F13出土的一枚有关《列女传》的汉简,对于考察东汉初期门阀政治的形成和女性观念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简文记载“大司马吴公女嫁为南阳太守男”,反映出东汉初期上层官僚与地方豪强的结合,是东汉门阀政治的典型写照。简文所记“妇谒归,负期一日”而要载于《列女传》,反映出东汉时期女性观念的转变。悬泉《列女传》简还使我们对敦煌汉简中的一枚《列女传》简作出了正确的释读。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康居是地处中亚的西域大国,它不仅在中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西交通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古希腊作家和古代波斯的文献都没有留下康居的记载,唯一的材料就是中国的史书.而中国史书的记载又过于简略,难窥古代康居之全貌.近年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悬泉汉简有若干康居的材料,弥足珍贵.本文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对这些简牍材料的考读,揭示了古代康居与西汉王朝的来往关系,有助于西域史、中亚史和中国秦汉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肩水金关、敦煌悬泉汉简、地湾汉简陆续公布,汉简中的"牛"资料也越来越多面世,通过对官牛、畜牛、车夫和车长、车一辆牛二、牛病和治牛官等五个问题的具体分析,以期对原有汉简牛资料研究做一个补充,相信西北汉简全部简文公布后该问题的研究会持续。  相似文献   

10.
马智全 《家教指南》2016,(3):103-109
新刊布肩水金关汉简记载的汉宣帝时以诏书穿渠敦煌的事件,以及悬泉汉简记载的汉代敦煌郡的穿渠文书,反映出汉代敦煌水利建设事业的兴盛。简文记载的汉宣帝甘露年间的穿渠活动,说明汉代敦煌的穿渠对于西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简文记载的各类治渠文书,不仅反映出汉代敦煌水利建设持续时间之长,而且说明了屯戍修渠与民间修渠的不同形式。汉代敦煌水利的管理,有都水长、平水史、东部水等不同职官。水渠的命名,有第一、第二、左、右、内、外、东、西等不同编号,说明敦煌水利管理的系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注重乡里教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时期,不但政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手段,就连乡里本身也有其自成体系的教化途径,这些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乡里秩序的维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馆1993年2月在东海县君湾村发掘西汉末至新莽时期家族墓群一处.其中6号墓为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墓葬,卒葬于公元前10年.出土的木牍竹简极有历史价值.本文对竹简中的西汉俗赋<神乌傅>的发现予以初步释读,并对<神乌傅>的特色及其文学和书法的成就予以研究,突出了<神乌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鹗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西汉散文兴盛,政论、哲理文章、史传著作和记事散文各有所长,能曲尽其妙地叙事,疏直激切地说理,逼真传神地写人,意味深长地抒情,显得沉博绝丽。辞赋发达,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言志赋各有千秋,表现出感情深厚、铺叙突出、想象丰富、描绘细致、散韵融合、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散文和辞赋相互影响,自然融合,有力地推进了西汉文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羌地汉人作为羌地的特殊群体,在羌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钥匙"的角色,对开启羌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羌地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羌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关羌地民族史的研究也主要以羌人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往往忽视汉人群体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羌地汉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汉政府在派出刺史监察地方的同时,为使刺史能做到刚正清廉及秉公执法,规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监察和考核刺史的制度,保障了刺史监察的到位。  相似文献   

18.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是汉字发展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具体的用字面貌在实物文字材料里表现得较为真切。武威汉代医简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东汉墓葬,内容为古代医方,反映了当时生活用字的实貌。本文对武威医简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其成因和沿革作了调查考释,以期反映东汉用字的一个历史侧面。  相似文献   

20.
影响西汉人口数量增减变化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其中以影响人口出生和死亡水平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自然灾害为最重要。西汉初年,为了增加社会劳动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增殖的制度措施:允许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轻路薄赋,奖励生育,招抚流民,释放奴牌等,使西汉前期人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自武帝始,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土地兼并加剧,武帝长达30年的对外用兵,大规模的路役征发,加上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不断加重税额,百姓财竭力尽,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争死亡,饥饿死亡,严重杀婴,生育下降,造成人口大量减少。上述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西汉人口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