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洪升的《长生殿》中引用了大量唐诗。这些唐诗的运用,使得作品无论是在内容的丰富还是形式的整饬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基于此,从时代成因以及作品内容两方面来分析《长生殿》中引用唐诗的缘由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雷雨》、《日出》之所以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迷人的艺术魅力,与细节描写处透露出的精微是分不开的。《雷雨》中的时间细节和《日出》中的货币单位细节描写,串联巧妙、严密、富有逻辑性,在作品中担负着聚小成大、着微显著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夏芳 《考试周刊》2009,(25):20-2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钱钟书的《围城》都是以“士林”为表现对象的讽刺文学作品,两部长篇小说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辛辣的讽刺艺术成就屹立于我国讽刺小说的前列。在艺术上,它们有着许多异中见“同”之处。其一。从描写对象上说,两部都写“儒林”或“士林”。其二,从表现方式上说,它们部采取了讽刺的手法,是讽刺文学中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的《淡漠》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借爱情故事关注青年人生观的作品。二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方法方面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表现了二位作家对小说艺术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5.
《一片土》是师陀小说思想与艺术形式转型的标志。与其北京时期作品那种明显的左翼倾向和完整纯粹的小说形式不同,《一片土》以寓言的形式表现了特定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标志着作者“北京”寻梦生涯的结束,也预示了其灵魂进入徘徊状态,开始自觉扣问知识者的精神困境。以此为界,师陀小说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注重完整纯粹的小说形式转向抒情化、散文化、非小说化。也因此《一片土》成为思想和艺术都趋于成熟的《果园城记》的先导性作品。  相似文献   

6.
在《人间喜剧》和《茶馆》之间存在着许多可比性。首先,两部作品都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完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或戏剧所能实现的宏大意图。其次,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从各自的文体"越界"到了对方的领地,成为"跨文体"写作的典范。第三,从作品的结构看,两部作品之间明显存在着同型同构现象。这两部作品都选取了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坐标式"结构,但是由于两部作品的文体有别,两位作家的艺术个性殊异,在同型同构的耦合景观下依然存在着相异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7.
《五色石》是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全书的内容、每篇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等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叙事艺术方面有较高的成就。"说书体"的叙事方式、"补天"的叙事策略、"转折性"的叙事技巧,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特点,这些都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两首以词的形式写成的悼怀亡妻的作品,堪称古代祭妻篇章的不朽之作,都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文章试从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梧桐雨》与《汉宫秋》两剧在艺术结构和艺术主题方面具有诸多相类之处,这与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前期元杂剧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傲慢与偏见》和《飘》的作品文本出发,以两部作品的主人翁即伊丽莎白和斯嘉丽为探讨核心,对两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思维独立、事业独立意识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发现两位主人公身上还存在幽默智慧的反叛与追求人生自由的反叛。最终得出虽然两部作品所表现女性意识的面不一样,但都拥有同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尤其在长篇小说艺术上贡献巨大,因而与茅盾、巴金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出了不少精美的散文,比如《一些印象》《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养花》《五月的青岛》等等,都已成为现当代散文的经典篇目。  相似文献   

13.
从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到福州评话《新茶花》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看到19世纪末流行一时的茶花女故事在中国传播、本土化的过程。福州评话《新茶花》不管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对《茶花女》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但其发展与几乎同时代、同类型的作品《孽海花》又有所不同。究其缘由,主要是由于受到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及西方思想观念的洗礼,尤其是评话的艺术形式呈现,使得《新茶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思想观念上又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元代肖像画作品《忽必烈大汗像》与《杨竹西小像图》都重视写实,但两幅作品在创作目的、心态、手法以及创作主旨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倾向,而这与宫廷肖像画家和在野文人肖像画家的身份以及学识素养、作品的创作对象有着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鼓词》是《红楼梦》的民间通俗文学改编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创作者、接受者来自民间,正是基于平民审美与需求的原因,使得《红楼梦鼓词》在创作视角、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平民化的改编具体体现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内容情节等多个方面,这种符合平民审美的再创造也成就了《红楼梦鼓词》在民间讲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宁 《教育艺术》2003,(6):29-30
《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这两部小说集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乃至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成就,尤其是传神的人物肖像描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此,笔者就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写谈一点个人感受。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肖像所以传神,主要在于他根据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7.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十七年和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的题材范围相近,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生活。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审视历史的艺术视角、表现生活所遵循的艺术原则不同,因此作品的艺术面貌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我国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8.
凌叔华的小说《酒后》和丁西林的戏剧《酒后》作为原作与改编后的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轰动。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对两篇作品的相异处进行了细致把握,在比较中使两篇作品的不同意旨得到了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清初的《板桥杂记》对后来的风月题材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续书主要有珠泉居士的《续板桥杂记》、金嗣芬的《板桥杂记补》。它们相对于原作,承袭了其编创体例,延伸了秦淮风月的时间长度,但在兴亡之感上却出现了蜕化。概言之,《板桥杂记》的续书在思想与艺术上都与原著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和《红字》诞生于相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的手法。本文借助比较研究两部作品中有关荒原、荒野的描写,旨在探求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学表现手法存在着的某种艺术通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