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王勇 《教育文汇》2006,(11):47-4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不但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古文观止》评此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记得学这篇文章之初,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朗读者那凄婉哀伤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应该注入情,语文课堂离不开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要想语文课堂教学有实效,首先要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那么,语文课上,教师如何从“情”字入手,以情施教呢?  相似文献   

4.
我们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主要说一说的《荷花》这篇美文的四个教学流程。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在课开始时,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5.
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一文,被删改后编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建筑艺术”单元.单元导言中“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描述,和《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疑惑.《黄鹤楼》能当作建筑风格类的说明性文章来解析吗?仰慕仙人之情应从何悟出?文章对怎样教学《黄鹤楼》才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一点探索,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兼顾,深度挖掘教材,智慧取舍内容,有机整合教材,才能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对于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说有着广阔的天地。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留下“景非独为景场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定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实施情境教育的依据。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7.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8.
中专语文教学内容中,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过程。根据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窗》一课的教学实践,从文中使用的“抬”字入手,针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及目的引申,得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的启迪与渗透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生情。赏析时,披文入情,便能牵一字而动全诗,举重若轻了。一、景物融情,赏其意境美《琵琶行》起笔不俗,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其中“瑟瑟”尤显精妙,声情并茂,将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讲授粤教版《语文》必修4的《过秦论》一文时,有学生对“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一句中的“二周”这个注释提出疑问。认为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也不可能是吞并历史上的“西周,东周”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小学生年龄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难以理解。要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三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说要用“真情”来写作? 当下学生写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抒写真实感情的作文日渐稀少。文章当以抒情述志为本。刘勰说:“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  相似文献   

13.
一、以情感人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虽然我们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朴素的人类情感、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古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三篇祭文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其中袁枚的《祭妹文》被称为“千古祭文绝唱”,浓浓的兄妹之情、凄惨的生死诀别极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老师要让学生深深体味.这样在情感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一书中讨论了多种文艺思想,有关“文”与“情”的讨论是其中的一部分.该书认为“文”与“情”相生相依,“情”是创作“文”的初始动力,“文”能使“情”更加出彩.这种文情相宜的创作观是文艺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创作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读了2003年第四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周莉花老师的《情理交融理寓情中》一文后,受益匪浅。本文分“忧思”、“教学片断实录”、“反思”、“结论“、“启示”等对重“理”轻“情”的现状作了深刻的阐述。作者在“反思”部分有这样几句话:“探究性阅读教学难道只是为了生硬、呆板地解决疑问吗……不难想像,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理性如此强烈的探究性学习,给人的感觉是进行科学研究,逻辑分析……”读罢此文,我不禁对自己去年执教的一堂大家认为比较成功的比赛课产生顿悟。去年…  相似文献   

16.
有的教师在讲读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沉甸(diān)甸地往下坠”和第八册《挑山工》一文“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diān)甸的货物”中的“甸”字时,把“甸”字作为多音字来处理,因为“甸”字还有另一种读音“diàn”。这种教法是错误的。据查,“甸”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只有一个读音“diàn”。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diān”音是一种变调读法。说到变调,就不能不介绍一下调值。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七年级下册中,收录了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指珍珠鸟)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句中的“垂蔓”一词,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读作“chuíwàn”,并且告诉学生这样分辨“蔓”字的读音:当“蔓”字作动词用的时候,读作“màn”,当“蔓”字作名词用的时候,读作“wàn”。从而在学生的期末考试答卷中,也把给“垂蔓”的“蔓”注音为“màn”的判错。这样分辨“蔓”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18.
《纸船和风筝》一文言简情浓,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起伏跌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情感”这条线索,才能引导学生入情——激情——抒情,让课堂喷涌真情。多元解读——入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一词、一句、一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体验。这是  相似文献   

19.
邹旭升 《河北教育》2006,(12):36-37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倡导“情智语文”。他认为,课堂应该是情智共生的。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的情感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确,孙老师正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诠释着他的“情智语文”。如他所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现在,以其中第4自然段的教学来欣赏孙老师的情智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20.
回顾自己从文的经历,真正应验了“情为心声,趣为动力”这八个字,那时候的语文教育刻板且枯燥,我从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中体验到了文学世界的美妙。至今还记得因为喜欢,抄录了整整一本司空图的《诗品》。为情所迷,为趣所动一直牵引着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如何在课堂里就能让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着力思考的问题。教学的结果是为情共鸣。引发兴趣,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真正走人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那么怎样贯彻情感力量呢?以下是我的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