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紧扣一个“彩”贯穿一片“情”———《五彩池》教学谈□江苏省宜兴市林宣龙史佩英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11课《五彩池》一文,描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五彩池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五彩池”,顾名思义,其美在“彩”,全文紧扣“彩”字,展...  相似文献   

2.
炼词·入景·生情———《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叶重庆这一自然段的特点是:用词贴切,语句生动简洁,句式整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之情。教学本自然段,可抓住训练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词句,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想象五彩池的绚丽景色。...  相似文献   

3.
人间瑶池美不胜收──《五彩池》一课教学建议东北师大附小特级教师崔培玉《五彩池》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作者以赞美的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我国四川松潘藏龙山上五彩池的神奇景观,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山河秀美的彩色画面。本文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相似文献   

4.
蒋岭 《辽宁教育》2000,(8):63-64
[教学说明] 《五彩池》一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句,对五彩池的数量、形状、颜色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描写,字里行间表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和赞美。作者通过对五彩池的仔细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语言,将五彩池色彩纷呈的美丽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设计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读书时间、  相似文献   

5.
《五彩池》通过对五彩池美丽、神奇特点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本文的教学重点,一是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五彩池水形成的原因;二是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搞好段的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和教材重点,可做以下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设问:五彩池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叫做“五彩池”?  相似文献   

6.
《五彩池》教学谈□四川井研教研室雷翠容《五彩池》是九义教材小语课本新选的一篇写景状物的讲读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赞美的情感,描绘了四川松潘藏龙山上五彩池的神奇景致。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和审美教育以及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好教材。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进...  相似文献   

7.
王静 《甘肃教育》2011,(8):87-87
一、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合理选择导入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学《五彩池》时,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先想象一下:为什么叫五彩池?五彩池在哪里?五彩池有哪几种颜色?为什么五彩池里的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先想象,然后自读课文寻找答案,看看作者眼中的五彩池和自己想象中的五彩池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8.
[教学说明]《五彩池》一文 ,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 ,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 ,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句 ,对五彩池的数量、形状、颜色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描写 ,字里行间表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和赞美。作者通过对五彩池的仔细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语言 ,将五彩池色彩纷呈的美丽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设计教学时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组织语言的时间和交流的时间 ,要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 ,让学生积极地学 ,主动地学 ,独立地学 ,尽量让学生自读 ,自悟 ,自得 ,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9.
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能”。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时,在学生刚刚读通课文并初步学会课文生字后,进行了如下的对话:师问:"面对如此美丽的五彩池,你们想说些什么?"按理学生会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思路,说一些诸如"我真想亲自到四川的五彩池去看一看"等之类的话。然后教师便可顺水推舟地说:"既然大家那么喜欢五彩池,那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一游课文中的五彩池,好吗?"将学生引入已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中。谁知,一个学生突然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五彩池》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新编课文。这篇课文用词贴切,比喻准确,语句优美,过渡自然,生动地描述了五彩池极富神奇色彩的景色,是一篇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思想情感的文章。因此,在《五彩池》的教学中,应把着眼点放在语言训练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训练上。  相似文献   

12.
教学完《五彩池》(人教版第七册),我让学生为“五彩池”写份广告词,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的话音刚落,一位学生就模仿“脑白金”广告笑着念道:“今年国庆不出游,要游就游五彩池”。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创意,请同学们就怎么写好这份广告词,发表意见。学生纷纷发言:“广告词里应写明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有什么美景?”“广告词里应该说明,如果碰上阴雨天,千万不要到五彩池,否则会白跑一趟。”我明知故问:“为什么阴雨天不要去呢?”“阴雨天,没有阳光,池里的石笋就不能折射出各种不同的色彩,五彩池也就没有瑰丽多彩…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五彩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课文讲了“我”到四川省松潘县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对五彩池进行了生动的描述,重点讲述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和形状以及池水显出神奇颜色的奥秘,使人读后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慨叹大自然的神奇。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先介绍小时侯向往的瑶池,然后说见到了像瑶池那样的五彩池,既交代了五彩池在哪里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是什么样的以及五彩池呈现各种美丽色彩的原因;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结束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是作者的赞叹,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呼应,意味深长,再一次突出五彩池的神奇、美丽。课文运用大量打比方的句子,描写生动形象,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五彩池》这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松潘藏龙山上五彩池美丽、神奇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 这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给课文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他们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理解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段落,体会五彩池的形状美和  相似文献   

15.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试探,尤其是在教《五彩池》一文的语言中力求让学生自始至终能够感到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五彩池》教学过程中要将美的语言读出来。讲出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让美渗透学生的心灵。为此,我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6.
《五彩池》是大家熟悉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本文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五彩池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文中处处蕴含着美。教学中我紧扣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创设情境,引发美五彩池绚烂多姿,瑰丽无比。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这一美丽的景观,教学开始,让学生边看电视录像边听配乐朗读。那一幅幅流动着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饱览了五彩池的五光十色和神奇之美;那娓娓柔美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五彩池美的神韵,充分感受到了大…  相似文献   

17.
刘金玲 《教书育人》2007,(10):43-43
教研月,听一位教师公开课《五彩池》,感触颇深,尤其是接近尾声时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超凡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令众人叹服,现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8.
教学要求:(略) 教具准备: 1.录像片《五彩池》 2.灯片一张(五彩池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读题后启发质疑:读了课题你有问题吗?你想了解五彩池的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读罢“朱老师骗人”这个案例 ,我首先是一声叹息———唉 ,现在的语文课 ,越来越难上了 !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转告” ,精心创设了情境 ,可谓用心良苦。可学生却大呼上当受骗。唉 ,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接着 ,很自然地回想起我曾经执教过的几堂语文公开教学课。在《五彩池》的教学中 ,我对学生说 :“老师有一个朋友 ,是专门负责宣传五彩池旅游的 ,他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 ,想请我们帮一个忙 ,帮助他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风光的广告语 ,你们乐意吗 ?”在《智能鼠捕鼠》想像作文教学课中 ,我对学生说 :“最近 ,科学家…  相似文献   

20.
《五彩池》(第七册)第二、三、四自然段,作者细腻逼真地描绘了五彩池的形状、池水的颜色及形成的原因。向我们展示了那一片神奇而美丽的人间仙境,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这一片神奇的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描述感受五彩池的神奇,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