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谓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薛景芝 《辽宁教育》2005,(7):125-125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谓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的能力,换 句话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因此思 维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诱导思维活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形象思维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形象而  相似文献   

5.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意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新的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学而不思则惘”一句话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思”呢?思就是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证明,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它控制和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和调节着各种能力的运用。马克思·冯·劳厄曾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努力获取知识,而是努力开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意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新的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某种数学对象突然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间接认识过程.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实验、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思维方法,形成概念造成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中最主要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事物和事物之间规律的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谓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我在地理教学中,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逐步形成的过程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讲季风气候的成因,教师可问:“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学生说:“脚底很烫。”那么“入水后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混身很凉。”教师再问:“为什么岸边泥…  相似文献   

12.
<正>思维是人脑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它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物教学中,对高中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外在形式是语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其智力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所谓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事物和学习知  相似文献   

14.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教会学生用地理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并运用地理思维去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从地理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理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为首要任务,注重日常的积累,这是学生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地理课堂应教会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树立正确的地理观,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误区一]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在的反映,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解析]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对事物的认识,它属于意识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历史教学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任务。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见仁见智,本文从“思维——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这一思路,略陈管见。一、思维说得通俗些,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经验为中介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人们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首先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某些个别事物,这  相似文献   

17.
刘学敏 《考试周刊》2014,(78):116-116
<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开发拓展,也就是依据他们的思维特点,体验地理事物及现象,寻找内部规律,让学生全面而广泛地了解事物现象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普遍联系。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感性材料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一、加强感性认识,为发展思维打下基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每位地  相似文献   

18.
地理思维的培养是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关键.也是进行地理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地理思维就是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在地理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素质。  相似文献   

19.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而概括的反映,人们是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人的思维模式往往是相对固定的,深受传统文化、民族习惯和个人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经验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面对电视剧中一个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的笑容可掬的人,我们第一思维反映就是“地主”,而美国人的第一反映可能是穿着奇怪而宽松的人,和蔼可亲的人。这就是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一、思维和思维情性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其特点之一是间接性,首先,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不能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必须借助于语言这种媒介物通过人脑加工活动迂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