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要视角。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的本质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以人的主体性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归宿,对于新形势下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学研究在我国是近年开辟的新领域,成果丰硕,意义重大.人学研究应当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西方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现在作为伦理原则也仍有积极意义,应当作为宝贵精神财富加以继承.但两者的理论基础是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抽象人性论,并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本质和人的历史.只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第一次揭示了探求人的本质的正确途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学研究才能高屋建瓴,避免弯路和歧途.二是人学研究要密切联系当代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来理解、诠释、运用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其实现方式是历史的、具体的.只有与时俱进地准确把握现阶段人民利益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才能保证把以人为本的宗旨落到实处.人学理论建设有助于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社会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和目前我们国家个体性建设落后的现实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重视审视我们的哲学和史学研究,这是我国近年来人学研究兴起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的人学研究基本上局限在哲学领域,属于哲学人学,它首倡加强对个体人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其学科的局限性使它无法继续深入到人学研究的核心层次-对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历史考察。而人学的历史化,将克服哲学人学的局限性,有效摆脱史学本身的危机,历史人学的建构当属人学研究深入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人学思想概观衡彩霞哲学是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规律的理论。人以哲学的形式认识世界,哲学使人成为自身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哲学渗透着人学,人学含有哲学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报刊扫描     
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鲁洁任何道德教育必以某种人学观为其依据。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关系性存在曾经呈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的趋势已初露端倪,且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既是当前人学兴起大趋势的必然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在诉求。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深化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即历史经验追问的解释性价值、理论探索追求的前瞻性价值、当下教育实践崇尚的导向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人的形象是教育研究的前提所在。传统抽象人学中对永恒的人的本质的片面追求,不能真正解答人的问题,且无可避免地导向对现实的人及其存在历史的疏离。“劳动人”思想是马克思人学观的经典内容,在扬弃传统抽象人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人的形象”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将视角从“抽象的人”聚焦到“现实的人”,昭示了劳动及劳动者的价值和意义,明晰了人的存在本质属性,创立起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有助于重构新时代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论基础,为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向的人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逻辑发展,使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人本身。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考察人,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下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从本质上看是“成人”之学。教师教育学具有丰富的人学意蕴,其研究对象是人、研究主体是人、研究目的是人,人是教师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终旨归。基于人学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师教育学要实现人学转向,研究对象由“抽象人”转向“现实人”的关注,研究主体由“个体人”转向“共同体”的构建,研究目的由“工具人”转向“完整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人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这一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从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人学视域中“人是什么”的历史性理解是“教育是什么”内涵确认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学思想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分别。本文试从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观出发来进一步审视教育本质认识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社会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和目前我们国家个体主体性建设落后的现实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我们的哲学和史学研究,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研究兴起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的人学研究基本上局限在哲学领域,属于哲学人学它,它首倡加强对个体人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其学科的局限性使它无法继续深入到人学研究核心层次-对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历史考察。而人学的历史文化既克服了哲学人学的局限性,又能有效摆脱史学本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有着必然联系,它们都是以人的本质为起点,都对资本主义和人的异化进行批判,都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区别在于二者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渊源有所不同,因此对人的异化和人的发展的理解也有所差异。通过比较研究二者的思想,有助于客观认识和评价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王虹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122-127,136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类总体的科学,其人的存在、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批判人本主义"人学"以个人为本位的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并科学地以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作为研究人的基础,以人的抽象概念和人的自然属性与唯物史观和社会实践对照作为考察人的本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论"学说,为人的发展增加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的"人类的社会存在"和实践的维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根本转变,也实现了社会存在与人类总体的全面发展的形而上的融通。  相似文献   

14.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研究的深度与系统性都不够,视角也比较单一。文章从哲学视角、教育学视角、人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社会中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高等性和成人性。  相似文献   

15.
<正>基于“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1]这一要求,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必须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进行认识和把握。而真正的唯物史观离不开科学的实践论,“(唯物史观)正是以揭示人的实践本质或实践的人学本质而给历史以客观的承认、尊重,从而发扬了人类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优良传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阶段,成为‘新唯物主义’”[2]。笔者结合近期执教的“秦汉史专题复习课”内容,从马克思科学实践论的视角阐述人与时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学将社会实践视为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动力,将人的全面自由自觉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支点、内在要求、必然趋势与最高目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唯有将物质生产实践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作为考察人的生存、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学问题的支点,才能为当代中国人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正确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传统哲学对人的本质及人性的研究为起点 ,指出其在“人学”方法论上存在的缺陷。试求阐述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劳动———社会关系的逻辑思维方法 ,真正找到科学理解 ,人的本质的钥匙。概括出马克思研究人学的方法论主要要点  相似文献   

18.
结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从社会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等方面出发,解读AECT新界定,试图开辟一个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广阔视角,思考教育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并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方法论原则,汲取AECT新界定的精髓,指导中国教育技术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货币研究的重要著作。在此著作中,马充思从人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地阐述了货币与人的本质、价值、感觉、需要及其异化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根源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扬弃货币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必然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货币的人学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价值是在其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价值研究,应该建立在对文化历史传统的研究和人自身本质的判断的基础上,在对其过程中所获得的人的价值进行分析性研究中进行的。这也是研究音乐审美教育人学问题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