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字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确定一种文字的性质,要根据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汉字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的字,这一个个的字记录的是汉语的一个个语素,所以汉字是语素文字。从内部结构说,汉字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所以叫做意音文字。  相似文献   

2.
汉字,同世界上一切通行的文字一样,都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并且都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我国最早所使用的正式文字,当产生在华夏民族及其共同语形成的时期。当初每造一字,就用它来记录一定的语言单位在使用中实际存在的意义,字的形体原则上是以此为依据构成的。由于汉字与史前以象形符号为特征的表意文字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造字时所记录的词义和声音往往在字的结构中也有所表示,即它的  相似文献   

3.
现在一般将文字分为表意字和表音字两大体系;并说表意字是文字的低级阶段,表音字是高级阶段,由表意到表音是文字发展的唯一规律,并以此决定汉字改革方向。对这种看法,我不能苟同。一、文字演变所依据的语言规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其发展方向是与语言的每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只有从语言发展规律出发,才能明确文字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独体字与合体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任何一种文字体系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字符构成的。字符对其参与记录的语言成分具有揭示作用,提示语  相似文献   

5.
论"字"     
字是语言单位的书写符号,是一切文字系统共有的基本单位,独立性、整体性、合成性和定型性是其共性;表示的语言单位不同、由字母或字根构成、构成元素多少和排列方式不同、形体长短等等是其个性。拼音文字的字不仅可以与汉字进行比较,而且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不同文字系统的性质和特点。拼音文字的字与汉字不相当、拼音文字的字是字母、是词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6.
字和词蠡论     
汉字所以成为汉人的第二种语言,主要在于汉字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文字的独特属性。汉字一字一词组成单音词和一字一词素组成复音词,反映了汉语字与词相适应的内部规律;意合的特点贯穿着汉语字与词的系统;以组合造字及组合语素的方式繁衍新词;形声组字成词和单音字组合成词是汉字适应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两大转折点,也是汉字在与其他一些古老文字体系走完一段相似的历程之后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两大重要源泉。汉语中无论是单音词还是语素,大多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汉字作为记载其意义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表达其意义的语言单位,因此,汉语中的“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且作为中国人观念中的一个“中心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第二语言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根据皮尔士的象似性理论,文字可分为象形字、引得字和记号字三种类型。汉字中的所谓记号字,其实大部分可以归入形体和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音义两方面之间有着一定现实性联系的宽式象形字、宽式形声字等。它们可以统称为引得字。与记号字相比,引得字概念强调汉字的理据性。包括记号字、引得字和古代"六书"在内的"全八书"是覆盖古今全部汉字的一种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8.
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文化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就是文化,但文字却不等于文化。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具有书写性质的视觉符号系统,从文字的本质特征看,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文化含量基本是一样的。汉字由于其记录的汉语的特殊性,其部分形体积淀着历史文化信息,所以汉字文化体征呈现多重性。这是汉字独有的文化风景。流传至今的汉言语文化大多数是用繁体字记录的,但其真正的文化成分是繁体字形体下面的音义(语言单位)的组合。因为那些音义(语言单位)除了用繁体字形体记录,还可以用其他字体记录。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先秦典籍最初就不是用繁体字写成的。  相似文献   

9.
论甲骨卜辞中的假借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借以其记录语言的语音这一本质属性 ,贯穿了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尤其在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甲骨卜辞中 ,假借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文字记录语音的本质属性、文字符号自身的特点、语言对文字的要求以及“据义构形”的表意汉字的特性都决定了假借字在甲骨卜辞中大量运用的必然性。假借在甲骨卜辞中虽然没有构造出新字形 ,但记录了新词 ,是一种借形表词法。假借字的大规模运用解决了甲骨文字少词多的矛盾 ,弥补了象形表意汉字的不足 ,促使了新字的创造 ,并对汉字字义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字母是字     
字母是不是字?一般认为是字无疑,但很少有人论述。有些人认为不是字,如高名凯先生说:“目前大多数文字一般用一个字去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俄罗斯文字、英吉利文字、法兰西文字等就是这样的。因此,这种文字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俄罗斯文字则包括俄文字母、它的拼写规则(大写字母用法、移行规则、自左向右的书写顺序等)、所有的俄文的字和标点符号。”很明显,他的意思是:字母没有字义,所以不是字,与字相当的是字母的组合——单词形式。但是高先生又说:“而  相似文献   

11.
文字本身就是记录有声语言的符号,为了方便,人们又用符号来代替文字,这类符号就成了文字的特殊表现形式。但这些字大多只能在特定场合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2.
古今字是汉语发展过程中记录同一语言而用不同符号的文字异体现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非常注意对古今字的注释。《段注》对所涉及到的古今字作了大量详细辨析说明。段玉裁认为古今字是因时代不同,随时异用而产生的古今字体不同的异体现象。古今字不同于古文、籀文、小篆和隶书由于字体演变而产生的文字异形。  相似文献   

1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辅助工具。作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从字义上讲,“文”与“字”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见《新华字典》),这也是如今人们提到“文字”时,未将二者加以区别的主要原因。其实,古时“文”与“字”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契丹族与蒙古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契丹语与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记录了大量契丹语词汇和语音语法材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尤其是研究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语言发展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同时,契丹小字还通过转写汉语借词,记录了当时汉语音韵事实.契丹字的解读对于历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宫”的契丹小字的两种写法作了分析,又对“殿”的契丹小字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汉语史中存在着语言和文字交互影响的现象。语言中的词写成文字之后,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随着书写形式的变化,词音有可能受字形影响而相应发生变化。张永言先生据《水经注》举有读随字改或者说音从字变的例子。汉字俗写变化可以对汉语的词音、词义产生影响。如某字既记录A词,又因俗写变化与B词的字形相同或相近,结果B词因文字的原因读成A词的读音。下面就以盼望和疆场二词为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1、汉字系统 系统,就是自成体系的组织。语言是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因此,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汉字是成系统的文字。汉字系统,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是指构成汉字的诸要索,以及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要素主要包括笔画,构字部件(简称为构件),结构方式和笔顺等。 2、现代汉字系统的层级体系 现代汉字系统,明显地存在着层级关系。这种层级关系是靠结构而凝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17.
3 单项选择题1)从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看 ,汉字是。 A 音素文字    B 音节文字 C 语素文字    D 音位文字2 )下列说法不正确。 A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是记录意义的 B 英文是拼音文字 ,是记录语音的 C 汉字不记录语音 ,英文不记录意义 D 汉字和英文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3)同汉字相对应的单位是。 A 音素    B 音节 C 语素    D 词4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但不是每个汉字都有。 A 形体    B 读音 C 笔画    D 意义5 )汉字字数繁多的根本原因是。 A 汉语音节结构简单 B 汉语语素比别…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中字和词的关系──兼谈高中二册文言知识的编写张联荣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和语言中的词自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字并不等于词。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字和词不分,以字代词,这样处理字和词的关系自然有一些道理,但也带来不少问题。关于汉字和词的关系,目前有...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但它又不单纯是一种符号,因为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也就是说,语言是与一定民族的文化系统紧密相联系的。因而,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一般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意义。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我们试以“青”字为例,对其文化意义加以阐释。“青”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形体与小篆结构相同。《说文》曰:“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段玉裁注:“俗言信若丹青,谓其相生之理有必然也。援此以说从生、丹之意。”许慎将“青”字形体分为“生、丹”二部甚确,然而其解释的理据为五行相生之说,显然不当。段注又从而论述,亦属牵强。“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然《洪范》  相似文献   

20.
方块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以表义为主的文字,它是汉语使用者自古以来就认定的基本语言单位。本文提出第二语言汉语教材在总体设计上应力图体现汉语字与词关系这一特点,循汉语之本来面目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