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恒俊 《视听界》2012,(5):116-117
作为《直播江苏》栏目的责任编辑,每天审核稿件,总能遇到一些不懂取舍的记者稿件。年轻记者采访时容易犯"大而全、小而全"的毛病。南京市关工委组织郊区近千名小学生参观南京科技馆,我们一组记者前去采访,发回一篇以科技夏令营为主题的稿件《南京千名小学生参观南  相似文献   

2.
第四种“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所谓“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是指手上正写一篇稿件的同时,着手采访另一篇报道。在手上写一篇稿件和正进行采访第二篇报道的同时,又为第三篇报道准备好新闻线索和题材。这样一环套一环的采访和写作,形成了“连续作业”,记者(通讯员)如能这样工作,自然是工作效率高。运用“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必须克服“单打一”。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般是“单打一”。写完一篇稿件,才考虑另一篇报道的主题,然后寻找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再进行新的采访。这种“单打一”的采访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有时因为报道思想不明确,或者是手  相似文献   

3.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采访的硬功夫”,可能有些同志会不以为然:不就是采访吗?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找一些相关的人,谈一些事,回去一篇稿子就出来了,“功夫”何“硬”之有呢?这话也对也不对。从完成平常一般的采访任务来看,可能是这样。但要实现普通稿到优质稿的跳跃,仅仅这样认识就远远不够了。此时,你若没有扎扎实实的采访作风和得当的方法是不行的。这里,笔者想就本人一篇获奖新闻作品的采访过程谈谈这一问题。 在1999年度“河南新闻奖”的评选中,我和另一名记者合作采写(本人为第一作者)的深度经济报道〖河南农用车何日再现辉煌──…  相似文献   

5.
一组反映农村变革的“中原农村新事”,经新华社国内部精心编辑,并配发编者按于5月中旬、下旬播发后,受到媒体广泛欢迎。《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中央电台、河南电台等都纷纷采用。特别是《新华每日电讯》开辟“中原农村新事”专栏连载这组稿件。人民日报采用三篇稿件,还为《抢财神新篇》加了《重视农民财神》的言论。《硕士村长和学士村民》等在报纸刊登后,《文摘报》在显要位置予以转载。这组稿件特别受到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一些领导同志打电话向记者索要整组稿件。有的基层干部将这组稿子剪辑下来,用作工作参谋。这组短小精悍、小中见大、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稿件,是怎么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采写某一稿件时,往往会意外地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取另外一些新闻线索,这些新闻线索甚至比原先所要采写的主题更重大,更具指导性,《“买路钱”名目繁多,运销户有苦难言》就是这样一篇半路上“冒”出来的批评性报道。采写这篇稿件前,我正在着手采写《南通输船运输公司长江客运处改进服务工作,热情支持农民搞运输》的稿件。一  相似文献   

7.
6月11日,新华日报A2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油菜籽丰收、农民惜售引出的思考——该怎样判断市场行情》一稿。在这篇稿件后面,还有一个“三改主题”的故事——采写这篇稿件时,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只有在不断的深入采访中,才能不断地升华。  相似文献   

8.
新闻主题是指作者在新闻稿件(如消息、通讯、录音报道、评论等)中所要说明和表达的主要问题。它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是判断和衡量稿件质量的根本因素。一篇新闻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的主题,一看主题的真实性,二看主题的针对性,三看主题的深刻性。我们平时常说主题一般化,主题模糊、不集中等现象,无不同挖掘和提炼主题不够有关。怎样挖掘和提炼新闻广播稿的主题,这是个要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9.
宝丰县委通讯组专干李虎勤,从一九八四年初调到县委通讯组后,两年多来,在河南日报发了七个头题,在河南农民报和河南科技报各发一个头题。去年,有一篇稿件被评为全省好新闻,另有两篇稿分别获得三等奖和好稿奖。当问到李虎勤采写有什么诀窍时,他说主要是注意掌握上级精神,认真钻研政策,还要深入采访,尽可能了解全面材料。比如,一九八四年下半年,中央一位领导同志提出专业户应当成为文明户。李虎勤了解到这个精神后,马上下到小店乡马街村采访专业户周孟国奉公守法、勤劳致富的事儿。由于吃透了政策,  相似文献   

10.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 (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写新闻稿件有时也是如此。奔这个事儿去了,则采访不成功,没奔这件事去,倒写成了一篇好文章。这里面,所谓“有意”,实际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所谓“无意”,这里面缺乏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去掉盲目性,在“有意”的和“无意”的采访中增强自觉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采访中要紧紧捉住无意中发现的东西。有一次,我到衡水市赵圈乡采访,骑自行车转  相似文献   

13.
郭印现在来稿《谈谈稿件的修改》中说,稿件是越改越好的。如何修改稿件,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点: 一、变更主题。主题是稿件的灵魂,修改稿件,首先应揣摩稿件的主题,是否对路,一般来说,人们写稿之前就考虑好了主题,写完稿件又变更主题的情况,是少见的。但是也确有这种情况,就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于原来确定的主题,感到并没有反映出事物的特征,或者缺乏时代气息,这就需要加以更改。  相似文献   

14.
为了留下珍贵的新闻史料,并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宝贵的采访经验,本刊增辟了“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这个栏目。约稿信发出后,得到了许多新闻记者的支持,他们纷纷寄来了稿件。这些稿件,有的写下了珍贵的新闻史料;有的通过记叙不同的采访活动,再现了记者当年不畏艰险,深入实际进行采访的艰苦生活。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亲身经历和体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给人以教育和启示。现在我们先登出八篇,其余以后陆续刊登。我们热切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大力支持,为本栏撰写既有新闻史料,又有采访经验的稿件。  相似文献   

15.
6月28日,我到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基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见报.总计9篇下基层稿件中,有6篇被评为A级稿,3篇上了头条."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在"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莱芜日报>组织的"记者下基层"活动,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在199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由笔者采写的通讯《我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儿子》(见《河南农村报》1998年5月6日一版)有幸荣获一等奖。这篇通讯并非记者专门采访而成,而是作为与会代表偶然所得。能获得好新闻的荣誉,关键在于一个“情”字。省委领导对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的热血真情,和着记者被感动的一腔热情,融入这短短篇幅的字里行间。许多同行赞誉说:以会议为题材的新闻动人的不多,写出“彩”来更难。而该稿之所以能够出彩,在于它融入了记者的“情感”。稿件中,记者不是观察家,而是一名普通的与会者。心绪与会场气氛相…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采访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王化东。稿件以《皖北“粮王”王化东》为题,2005年11月9日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配图片刊发以后,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农民朋友给王化东写信,有的表示要向他学习,靠种粮食增加收入;有的表示要到他那里取经,靠科学种田实现增产增收。农业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对这篇稿件表示肯定。同时,《农民日报》还把这篇稿件评定为5A稿件(报社评稿最高等级)。一我在采访王化东之前,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农民在想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如何通过宣传这个典型,使广大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变记者长期坐机关、跑会议浮在上面的采访作风,让更多的青年人去接触社会,熟悉农民群众,丰富社会知识,培育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采制出一批深刻、生动地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稿件,以提高广播宣传质量。宝鸡电台从今年三月一日起,组织记者分批下农村徒步采访。这在宝鸡电台来说还是第一次。实践证明:徒步采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三月一目,王鲁秀、杨晓波两位同志第一批到眉县、凤翔县徒步采访。历经一月,王鲁秀跑遍了眉县十三个乡,写了十一篇通讯,五篇新闻,三个内参,全部被采用;杨晓波同志走了凤翔县的彪角、横水、纸坊、米杆桥、间梁、陈村等六个乡,写了十五篇通讯,十一篇新闻,两个内参,除四篇以外全部被采用。  相似文献   

19.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1966.2.7)上发表之后,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这篇报道的作者穆青、冯健、周原的名字和焦裕禄一样,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扎下了根。 6月中旬,三位作者之一的冯健同志来古城西安开会。借此机会,我特意拜访了他,向他请教有关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冯健同志曾任新华社副社长,现为《燎望》周刊社顾问、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他说,我就《人民呼唤焦裕禄》这篇报道的采访过程来谈谈开掘主题的问题。在新闻采访中,开掘主题的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只有认识了它,才能报道它;认识正确,报道  相似文献   

20.
我在县级广播部门干了18年的新闻采访工作,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要说体会最深,收效最大,莫过于在采访中和被采访者建立真挚感情,交朋友;否则,就难以捕捉到活生生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新闻专稿《茶店飘香》的采访过程是我难以忘怀的,这篇稿在1984年优秀新闻稿件评比中,先后被北京市广播系统、北京市好新闻评选,全国广播系统、全国好新闻评选评为一等奖。这篇稿能够在数以万计参赛稿中脱颖而出,不仅是我和我们昌平广播电视局全体同志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