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月霞 《今日科苑》2009,(14):259-259
语文是富有情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生命演绎。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没有情感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本文从创设情境,激起情感;关爱学生,引起情感;多种手段,丰富情感;文道统一,培养情感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对情感的开发和利用,以期达到让情感滋润语文教学、构建"生本课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1 情感予教学艺术以生命活力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它是以语言为媒介 ,通过情感的传递 ,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从语言角度看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 ,这一点就决定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际元 《知识窗》2010,(1X):79-79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自己的授课产生吸引力,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要使学生思维活跃,灵感火花不时闪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四激"。一、激情"激情"即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骆云辉 《科教文汇》2010,(5):78-78,90
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激情而更动人。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教学,都需要激情。因为激情能让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没有激情与希望,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就没有思考的动力,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激情的投入力度,语文课堂必定充满活力和灵气,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就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的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指教者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而任何艺术品都在于突破因袭的模式,创造独特的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媒介。语文课本里那一篇篇语言优美、感情充沛的文章,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不可否认,如果语文教学中失去了情感,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吸引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可是教学实践中还是大量存在低效课堂,尝试语文教学陷入到被非议的尴尬局面。基于此,笔者从“推敲处”、“易忽略处”、“知识补充处”、“标点处”这四个方面,立足于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进行探求和反思。彰显语文课堂的生命灵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就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的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指教者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而任何艺术品都在于突破因袭的模式,创造独特的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14.
吴唯唯 《科教文汇》2014,(2):185-186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情感、人文关怀的学科,语文教师也应是最富有激情的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体验心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生命体验中挖掘语文课程的内涵,提升他们语文学习的素养。成为爱语文,重情感、懂生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大凡成功的语文名师,无不对语文教学充满着激情。激情教学就是用这种强烈的情感去进行教学,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真挚的感情,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启迪学生心智,挖掘学生潜能。然而,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现,实际课堂教学上,教师讲课少气无力,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语文课堂实现激情教学,教师充满激情是激情教学的前提;精心课堂设计是激情教学的基础;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是激情教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胡任秋 《科教文汇》2011,(17):79-80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通过教材寻情、诵读品情、语言动情、阅读蓄情、教者激情等,从课堂、教材、教师三个角度,挖掘语文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胡娟 《科学中国人》2014,(5S):141-141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创造乐于教学的情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科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兴趣是吸引学生的“磁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一旦诱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驱使学生去发挥主管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力,把语文这门课学好,那么,如何诱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刘文亮 《科技风》2012,(24):2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初中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和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国权 《科教文汇》2008,(33):103-103
一切为了教育行为的最高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借助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正体现了这一宗旨。以往的语文教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体的思想、情感、体验。表现为:教师注重讲解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内容,注重分析文章的结构框架,忽视了倾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学生面对文本具有的思想。当老师割裂文本,将文本变为用零件组装起来的机器时,学生的情感之弦就不会被拨动,学生的思想之火也不会跳跃,课堂真正成了一潭死水。所以,真正的阅读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感受文本,用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文本对话,最后交流,达成对文本深刻的理解。本文对个性化阅读这一命题进行解读,从而加深其理解。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个双向的过程,一是教师要悉心体会阅读,才能在教的过程中起引领性作用,二是学生要从阅读中有所体味,方能在学的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好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就不可能有理想的语文课的教学效果。阅读既是语文课程中基础性的训练,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全程中的关键一环。体会阅读,就是教师要把握阅读课文的篇、段、句、词、字在整体文章中的效果、层次之间的联系、用运意图、感情表达,带来对学生产生的记忆、接受、理解、应用、情感上的影响,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掌握运用语文要素的能力和对自我精神世界的陶冶、思想价值上的收获,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有意义的知识情感能力运用的综合,凝结为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非观、生命观的奠基石。体味阅读,就是学生要在主动的情绪之下,通过读的训练,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通过咀嚼关键的有质感的字、词、句、段的精神活动和情感体验,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吸收,通过对语感、语气、语调的体味和咀嚼,来体验语义、语境、语态等,本文重点从理论的阐发和实践的尝试即运用双轨合一的互证方法来推重"体验阅读"并确认"体验阅读"是把"教课文"变为"教语文"的最好途径,从而实现贯穿教学过程中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终极意旨,实现创新语文阅读教学和探索更为科学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阅读教学方式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