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者对单元主题目标达成途径的意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体现出以专题组织教学单元的编写特点。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等22个专题。在苏教版必修  相似文献   

2.
张阳 《学周刊C版》2010,(1):100-100
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高中必修阶段共有三个板块。从总体看来,必修阶段的古典诗词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比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专题。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的调整,兼顾了人文话题与文体及诗歌史线索,强化了语文意识,体现了语文学科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理念.从整体设计看,既保持人文话题的特色,又兼顾文体的一致性;从板块安排看,既体现由浅入深的逻辑性,又有较强的互补性;从具体选文看,既体现青春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习指导看,既坚持活动体验,又重视文体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衍明 《现代语文》2005,(11):106-10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山东版"(必修)中的"阅读鉴赏"部分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组织选文,共20个话题,涉及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八大领域,话题涵盖面广,语言表述优美.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国出版使用(试用)的几种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除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必修)外,其他的基本上以专题(内容)组织学习材料,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入选教科书的范文偏重于人文习性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熏陶,张扬了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过分注重选文的文化份量,而忽视甚至掩盖了选文的形式、结构、表现、文采、语言等因素,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在逐渐淡化甚至消解。一些教师对语文教育与语文学、语文教育与文章学、语文教育与文艺学的内涵及关系缺少了解和研究,对语文教学与文学、文章、文化教育的关系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丁帆、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必修")是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编写而成的.教科书"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专题名称下有"导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国出版使用(试用)的几种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除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必修)外,其他的基本上以专题(内容)组织学习材料,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入选教科书的范文偏重于人文习性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熏陶,张扬了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过分注重选文的文化份量,而忽视甚至掩盖了选文的形式、结构、表现、文采、语言等因素,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在逐渐淡化甚至消解.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丁帆、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必修”)是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编写而成的。教科书“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专题名称下有‘导语’,引导学生进人学习专题”。显然,这20则“导语”是为学生学习专题而编写的。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划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其中,选修模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5个系列。以此为依据,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设想《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以活动体验为重点,要求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来学习教材,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品味、探究,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而"一花一世界"这一板块则更注重让学生于细微处去品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相似文献   

11.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把模块内涵作为单篇文本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模块内涵作为学生的探究话题,来引发学生对专题统领下的教材进行纵向探究思考。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教教材”“用教材教”,还是“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都是教和学的重要凭借,教材编排都应规范、有序、科学。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标”必修教材,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科书以学习专题统领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14年秋学期投入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体现了"贴近"与"强化"这两个基本的的修订导向。即在坚持原先的专题结构与呈现方式的基础上,局部微调,以减法为主,更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兼顾文章体裁、语体及文学史线索,进一步强化了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的四季》是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体悟人生”板块的第二篇文章。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必修四第三模块的话题是Body language(身势语),学生非常感兴趣。我采用了分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探究过程中不难发现:同一个body language在不同国家含义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文化背景不同。就拿"OK"这个最常见的手势来说:普通含义是"All right",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在《课标》中属于必修Ⅲ第6个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第一目:“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无论是专题的题目,还是子目的表述,都突出了一个概念——“人文精神”。因此,在讲这一课的时候,“人文精神”就是核心的概念,学生在学完这一课之后,应该对“人文精神”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启蒙运动"一节是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的重点章节。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四种教科书,总体说来都较完整地彰显了课标的宗旨和内涵,在教材编写上是巨大创新和突破。但四种教科书在对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内容、人文主义与理性思想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的角度上都有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教材内容和设置上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这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方式。它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收获,在活动体验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一、“活动体验”学习方式的教学原则1.注重学生的经历与参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以人文专题组元、专题纵深发展的编写思路,使得该套教材成为目前各个版本里脉络最为清晰、立体感最为凸显的一部教材;其对选文的精雕细琢的挑选态度,又使该套教材的文学性、可读性也得到了足够的保证。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五册书的专题性、人文性、文学性呈现如右图:其中每个专题又分为许多分项,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专题,分“吟诵青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食指的《相信未来》、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体悟文章”(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张洁的《我的…  相似文献   

20.
杨楠楠 《学语文》2013,(2):68-69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人文素养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