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书大智慧     
选读这本书,或许只是因为书名显得略有感性,对于那些名字太宏大的书,我总是怀着惶恐,怕自己不是看不下去就是看不懂。拿到这本书,诧异其体积之小巧,想象它与"历史"沾点边,加之又是专业课推荐书目,总不该"轻薄"至此吧?一天便读完这本小书,远比板砖似的大部头更适合我这种耐性差的人,不禁在惊讶之余暗喜。初读此书,要不是书名带有"新闻"二字,我会以为自己在读与新闻专业毫无关联的随笔集。的确《,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只是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作者自己"觉得题目甚好",便拿来做了书名。  相似文献   

2.
书名是书的“灵魂和眼睛”。一本书的书名,既要能表达出书的内容,还要求能吸引人。既忌老面孔,也要避免耸人听问。有人说,一个好的书名能顶半部书,是说书名关系到书的销路。不只是现在。自古亦然。例如,只不过是从《三言》《二拍》中选了一些文章,加上一个略为新颖的书名——《今古奇观》,结果,“青出于蓝”,非常走俏。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古今笑》(冯梦龙编)。不少人没听说这部书,有人以为是“笑话大全”之类的消遣书。其实它是《古今谭概》(冯梦龙著)的易名。《古今谭概》这部书,虽不够雅俗共赏,却久已为人所知。冯梦龙何以要给它改名?据与冯梦龙同时人李渔(笠翁)说,是因《古今谭概》这书名太文了,不能吸引更多的普通读  相似文献   

3.
刚拿到这本书,乍一看题目,还以为是《小故事大道理》之类的通俗书。可是,看完了序言,又翻了翻目录,才意识到自己被这个夺取读者眼球的书名哄骗了:这哪里是一本故事书,而是一本对中国文化正本清源,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学术书!于是,一路读了下去,逐  相似文献   

4.
"读者至上"是图书馆人讨论了多年的话题,与时下正热的网络、信息相比,实在显得过时与陈旧.然而,笔者认为恰恰是今天的改革给这个命题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5.
邓湘源 《传媒》2000,(11):46
最近,湖南衡阳县新闻出版局依法查获了唐智彬非法出版《江南春风集》一案. 唐智彬系衡阳县广播电视局职工.今年3月,唐为达到既宣传自己,又赚取钱财之目的,将自己历年来所写的一些通讯、小品、散文、书法和一些人赠送给他的书法文稿,以及他人的一些文章,拼凑成册,并将拉来的一些企业广告插入书中,冠上《江南春风集》的书名,然后假借以"香港新风出版社"的名义,到衡阳县某个体印刷厂印刷.  相似文献   

6.
新书·点评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刘宗迪著,商务印书馆,2006.12《失落的天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看了这个书名,读者肯定会想,作者所谓“天书”,旨在点明《山海  相似文献   

7.
范军 《编辑学刊》2008,(1):78-80
日本人做书,一向很讲究装帧设计.就像和服有一个别致的腰带,日本的书籍装帧中也往往有一个很考究的腰封.日本编辑学校编《出版编辑技术》给"腰封"的定义是:"缠在书皮或书籍封套下缘的带状印刷品,称为'书带'或'书腰',使用白纸或有色纸张,印上书名、作者、内容简介和部分文案,具有广告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听同行介绍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发展趋势》(以下简称《实践与发展趋势》)相当出色,找来细看,果然。称之为近几年来高教研究中难得的好书,似乎不为过,我以为。老实说,写这个题目的书是很难的。首先如何准确地评价我国高等教育十多年来的改革成效就不太容易。而这恰恰是做这个题目的文章所绕不过去的。高教理论界曾就此展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学识渊博,著述等身。据上海图书馆统计:仅建国前出版的郭沫若著译就有近两百种之多(《郭沬若著译书目·编例》)。郭沫若在编辑出版自己的书时,很注重书的命名。有的书名从初稿至定稿更易再三;有的书出版后,书名也曾改换多次。总观郭沫若著作的书名,或取书中某一篇目以为全书之名;或综括全书大意另铸新辞,大都是用简洁而又醒目的文字,传神地表达  相似文献   

10.
写吧,写吧     
一个人一生也许可以干许多事情,但我以为每个人总有最核心的创造力,即以你的性格和兴趣,你的潜能,你最适合干什么?认清这个之后,你就应当在适合你的领域去开拓和创造,用心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新天地。有的人天资卓异,做什么都可能很优秀。在历史上,有人在多个领域都有涉猎,如达·芬奇  相似文献   

11.
对韩愈《论语笔解》(以下简称《笔解》)一书,自宋代起学者们即已展开争论。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对宋人之说加以综合之后,以为此书非宋人伪撰。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皆同意此说。然而,现代研究韩愈者多无视以上目录学家的结论,不作具体考辨,仅取宋人一家之说而断之伪作。这实在难以取信于人。笔者以为此书既非伪作,又非韩愈原本,而是宋人对"韩愈《论  相似文献   

12.
喜欢上书,从我小时候开始.四五岁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讲故事,不是儿童书,而是一些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之类,像说书人一样串讲.我第一次努力去读书,是因为父亲出差,每天固定的"晚餐"没有了.那时我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努力地想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字. 我的启蒙书非常多,最重要的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它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入门书了——既是名著,故事又精彩,既享受了阅读的快感,又有"我在读世界名著"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3.
听说书名原本打算用《浴足》,后来又定做《润身》。《润身》也好,《浴足》也罢,都好像充满了澡堂里的雾气,给人一种想看清却又看不清的憋闷感。一直在想为什么最后还是用“润身”来做书名,一方面这个颇为文气的词和主人公刘美好、包大平的“土气”好像有些出入.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编辑出版为例,探究了一本书除了选题之外,重要的还是要把书"做对",而不是"做好"。做好很容易,用最好的纸,最好的开本,精装就可以了。但是做得好不一定是做得对。所谓的对,首先要符合内容,每本书都有一种最适合的表达内容的方式。其次是市场的对,就是要为读者着想。第三是感觉要对,就是感觉它与自己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中期,记不真是否1957年,我在古典文学出版社供职时,曾经责编过吴小如的《读人常见书日札》;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了《常谈一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两书的书名都带“常”字,看来他喜欢这个“常”字,  相似文献   

17.
董桥的新书《今朝风日好》话题为我所喜爱的旧书。书名《今朝风日好》取自丰子恺的句子,下一句是"或恐有人来",拿来做书名,我猜董桥大概也有点欢迎有趣味的读者来书房一观的意思。董桥老夫子的心境,我或许未必真能理解,不过冲着那些旧书,再唐突冒昧,我也要闯到董桥的书房里去瞧两眼的。  相似文献   

18.
书名很一般,我说的是文德林·魏德金的自述,那本叫《走自己的路》的书。如果不细看,仅就那个标题还以为是一本出自文青或愤青之手的作品,因为往往只有他们,越是不被认可  相似文献   

19.
80多年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以《前西行漫记》为书名再版),是一本以斯诺等人亲历陕北报道红色中国见闻的书。这部书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长征精神,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和该书翻译者之一李放的长子李光先生因档案结缘相识多年,他把父亲编译出版《印象记》的回忆手稿和友人往来书信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我也曾多次听他讲述了父亲和战友翻译此书的一些细节,那些曲折生动的故事仍然令今天的人们感动。  相似文献   

20.
原湖南省出版局局长胡真同志在耄耋之年,编辑了一本《众议和评述——论胡真与出版工作》。自己编辑评述自己的书,算得上是一款惊人之笔了,而这恰恰符合胡真同志敢想敢为的性格。胡真同志长期担任地方党政和出版行政领导职务,公务之余,未能忘情于舞文弄墨,撰著有《文艺杂说》等书,翻译出版过《马克思与职工会》、《邓肯与叶赛宁的生死恋》、《朱可夫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