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建新 《传媒》2001,(10):35-36,39
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全国妇女系统报刊好新闻作品的复评工作,任评委之一。复评中,我发现有篇人物通讯写得比较好,读起来特别感人,只是觉得其中某些细节需要核实,就打了一个电话。 这篇人物通讯的题目是《哥哥,是你用生命铺就了我的清华  相似文献   

2.
首届“中国新闻奖”复评委员,在阅评了全部参评稿件以后,日前于南京向各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台长并同行们发出一份呼吁书: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呼吁书指出,在送评稿件中,消息较少,质量较差;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这是新闻主体观念薄弱,报纸“杂志化”、“通讯挤消息”、“长挤短”现  相似文献   

3.
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和要求中明确规定:“通讯作品在2000字以内”。可参评的作品却事与愿违,评选结果也只得“无可奈何花落去”,仪评选出的一、二等奖通讯15篇中,就有8篇超过规定,最多的达8000余字。为此,36名复评委员即向全国新闻单位的老总们发出呼吁:“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要“减少长通讯,狠刹长风,以此作为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写通讯出现长风,除思想观念作崇外,不掌握短胜于长的技巧与方法是一重要原因。笔者借此与同行们交流一下看法。文贵简洁。简——简要,精粹;洁——纯净,洗练。我国古典文论视简洁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在其《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易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在通讯  相似文献   

4.
令人遗憾的现象 1991年金秋季节,中国新闻奖的首届评选工作在南京展开。来自全国的40多名复评委员和20多名定评委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通讯社、报社的送评稿中,消息少且质量不能令人满意,通讯过多且长风盛。因此,他们强烈呼吁新闻界的朋友“多写短消息,少发长通讯。”据统计:通讯社、报社的各类送评稿计291篇,而消息只有84篇,  相似文献   

5.
一九六○年九月到十一月,南方日报先后发表了二十七篇评论当前工作的通讯。这批通讯的总题叫《随行纪谈》。人民日报在今年一月间转载了其中的六篇,取名为《粤西行》。这二十七篇通讯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汇编成册,两个月内重印了三次。在出版第三版的时候,书名改成了《西行纪谈》。这批通讯是跟随陶铸同志下乡考察工作的同志,根据考察中同各级干部和群众议论的意见写成的,通讯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注意。陶铸同志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西行纪谈》的写作,在“三个方面”作了“试验”。这“三个方面。当中的一个方面,是“在新闻报道上的试验”。他和同志们一起去搞《西行纪谈》,目的就是要搞一  相似文献   

6.
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和要求中明确规定:“通讯作品在2000字以内”,可参评的作品仅评选出的一、二等奖通讯15篇中,就有8篇超过规定,最多的达8000余字。为此,36名复评委员即向全国新闻单位的老总们发出呼吁:“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要“减少长通讯,狠刹长风,以此作为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写通讯出现长风,除思想观念作祟外,不掌握短胜于长的技巧与方法是一重要原因。笔者借此与同行们交流一下看法。文贵简洁。简——简要,精粹;洁——纯净,洗练。我国古典文论视简洁为“文章尽境”。清代刘大槐在其《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易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在通讯写作中求简洁应当从下面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王锐 《中国地市报人》2013,(11):106-107
“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这是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向新闻界同行发出的呼吁。“消息较少,质量较差;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导致新闻载体信息量减少,新闻质量降低,势必影响宣传效果,脱离群众,  相似文献   

9.
2000年度“浙江新闻奖”评选已经揭晓,报刊部分(下同)送评稿件253篇,经过初评、复评、定评,共评出一、二、三等奖作品103篇。 为一改1999年度获奖作品中消息偏少的情况,参照中国记协评选办法,今年接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等体裁进行分类评选。消息类获奖篇数比去年大幅度提高,以此倡导记者注重新闻,多写消息。 这次评奖,既是对2000年浙江省新闻业务的一次“盘点”,也对今后新闻报道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新起点。5月15日至5月18日在舟山举行的复评中,省市党报负责人、专业报、县(市)报代表们  相似文献   

10.
1985年,由中国新闻学会主持,评选第六届全国好新闻的时候。出了一件很有意味的事。发表在1984年4月1日《经济参考》一版的长篇通讯《访厕所》在复评中落选了。有人提出复议,结果被评为三等奖。再议,升为二等。最后,定为一等奖,并且得到了评选委员会定评的认可。评委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了这篇通讯的社会价值。其实,同样有价值的是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厕所问题很难说是一个多么重大的选题。作者罗祥兴在采写的当时也并不是一个职业记者,只是新华社干部进修学院的一个英语老师,临时到《经济参考》编辑部帮忙的。一个“生手”,为什么能把厕所问题推上了全国好新闻的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1.
那篇通讯在报上发表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是我却一直未能忘却,总是在思索着,要把由此而产生的一点联想,讲给函授学员们听听。那篇题为村《札达·海拔3700米──古格王朝和天边哨卡》的通讯,发表于7月22日(解放军报》二版,作者是记者高艾苏。这是他《’98西藏阿里边防纪行》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这篇通讯一开头,就展现给读者一幅既美丽而又带有某些神秘色彩的图画:“在阿里,札达海拔最低,为3700米。它是‘阿里三围’中士林环绕的地方,札达边防营驻守在这世界独有的奇观中:方圆数百里。都是大自然雕饰的主峰,它高比山巅,小如庙宇…  相似文献   

12.
5月,在舟山朱家尖参加浙江新闻奖复评,有一个数字引起大家的关注:报纸通讯类3000字以上的超长作品达18篇,占参评的通讯总数的18%。此外,消息、评论以及系列报道虽然超长不多,但文字过长的也不少。这不但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更使读者讨厌。 文风不单是技术问题,写作问题,而且是群众观点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讲到加强党的建设时,重点提出了加强党的作风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这“三风”体现在报纸、电台、电视  相似文献   

13.
1993年6月23日,第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在郑州圆满结束。60多位评委经过复评和定评,477篇(件)参评作品中最后有154篇(件)获奖,占整个参评作品的32%。报纸通讯社部分参评稿(消息、通讯、言论、版面、摄影、漫画6个品种)320篇(件),获奖作品84篇(件),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45篇,占获奖总数的55%。从整体上看,这次参评作品大都是全国各新闻单位严格筛选出来的上乘之作,评选结果基本上反映了1992年度我国新闻报道的水平。笔者有幸耳闻目睹了报纸、通讯社部分复评和定评的两轮评议和投票工作,感受最深的是,评委们在评选过程中努力寻求新闻价值与写作技巧的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14.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 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已经结束了。初、复评时,评出特等奖一篇(组),一等奖52篇(组)。但在北京定评时,只评出一等奖27篇(组)。复评和定评对比相差半数之多!原因有种种。在定评会上,有的评委认为:深度报道是指新闻的思想深度,不是一种新闻体裁,建议明年不再设置这个评选项目。有的评委认为:地市报的特点是短、新、活,要煞长风,不能提倡“一本书”式的深度报道,不能一味追求消息、通讯、言论系列化,要从办报人的自我陶醉中解脱出来。有的评  相似文献   

16.
4月下旬,南京打来一则长途电话:我采写的通讯《周恩来的故乡情》,继获得江苏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1990年度全国优秀农村广播节目三等奖。许多同行们热情地向我祝贺,我自然也觉得高兴。俗话说:“花香原自苦寒来”,这话一点不假。把采访、写作放到一边,仅就寻找这篇通讯的几个主人公,还真有点“苦”昧  相似文献   

17.
说实在的,有关这起案件的采写,我已经很疲倦了。这是一次历时5个月的“漫长”的采访,从今年5月初至9月下旬,断断续续的,我始终关注着和追随着这起上海地区最大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审理进程。从第一篇《千里追踪假“力士”》,到此案审结判决后写的思考性文字3篇,在本报一共发了4篇报道,另在《人民警察》杂志上刊发的题为《告急:救救名牌》的16000字的长篇通讯里,假“力士”占了5000字篇幅。这就是我采写“力士”香皂假冒案的全部成果。如今,一审判决已经宣告此案降下帷幕,我那断断续续的采写已经划上句号。但当我应《新闻记者》杂志之约,撰写此文时,不得不将已经封存的采访笔记及刊发的文字翻将出来,追忆采访此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已经结束了。初、复评时,评出特等奖一篇(组),一等奖52篇(组)。但在北京定评时,只评出一等奖27篇(组)。复评和定评对比相差半数之多! 原因有种种。在定评会上,有的评委认为:深度报道是指新闻的思想深度,不是一种新闻体裁,建议明年不再设置这个评选项目。有的评委认为:地市报的特点是短、新、活,要煞长风,不能提倡“一本书”式的深度报道,不能一味追求消息、通讯、言论系列化,要从办报人的自我陶醉中解脱出来。有的评委恳切希望:地市报记者要在文字上下一番苦功夫,  相似文献   

19.
1991年4月下旬,南京打来一则长途电话:我采写的通讯《周恩来的故乡情》,继获得淮阴市、江苏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1990年度全国县级台站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许多同行热情地向我祝贺,我自然也觉得高兴。俗话说:“花香原自苦寒来”,这话一点不假。仅就寻找这篇通讯的几个主人翁这一点来说,  相似文献   

20.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