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一走进泰兴市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中心新闻部,就可以看到一块耀眼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联工作先进单位”奖牌,这块奖牌的背后,凝聚了广播中心副主任、新闻部主任鲍家成的心血与汗水。2004年,他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夺得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道“用稿七连冠”的好成绩。鲍家成时时警醒自己——  相似文献   

2.
“激情”,是人们概括牛玉儒精神最常用的字眼。激情,也是对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最贴切的描述。2004年10月27日到11月6日,我们随牛玉儒事迹新闻采访团到内蒙古采访。10天时间,采访近百人;半个月内,写出了4篇通讯、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通讯,字数近万。采访中,讲到牛玉儒的魅力,与他共事过的干部说:“跟他干很苦很累,但还是愿意跟着他干。觉得有一股冲劲,能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这同样是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的体会:采写他的事迹很苦很累,但还是非常愿意这样干。原因是我们充分理解了这一典型人物,感觉能把这个难得的先进人物写“活”,再…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7,(8)
“兵记者”赵山学文/王贺龙熊振华通讯员园地在驻陕某部官兵眼里,赵山学可谓是一位了不起的“兵记者”。三本厚厚的用稿剪贴、10多个获奖证书及优秀通讯员证书,足以证明他的军旅生活非常充实。写作成了他最痴的梦。刚踏上新闻报道这块“责任田”时,一连投了百余篇稿...  相似文献   

4.
抓特点     
我搞业余报道快三年了,记得刚搞报道时,自己热情很高,经常下基层采访。情况了解到不少,但由于抓不住特点,西瓜芝麻一把抓,用稿率很低。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一位报道员叫方斌,他曾三次立功,1986年分别获南京军区和浙江省新闻质量奖,并被几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事迹很感人。可我在写稿时将采访的材料主次不分,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本报集中一段时间在《新闻三友顺为一个战士报道员开了一个专栏《话说梁志刚》,在部队尤其是新闻报道队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梁志刚是我区基层部队一位战士报道员,他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一边和战士摸爬滚打,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新闻写作,第一年即在本报用稿12篇,以后每年在本报用稿量成直线上升,最多~年达70余篇,成为部队报道骨干队伍中的“明星”、“大腕”。开辟这一专栏,缘于一封读者来信。一天,一位写了将近半年仍没有实现见报“零”的突破的战士报道员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他在述说自己苦恼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亦杰 《今传媒》2005,(5):62-62
我是一个修炼得不太被某人某事感动但尚未麻木的老者,读了《今传媒》杂志今年第二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事迹的报道后,沉思良久,还是被感动了。也许是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刘畅事迹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底层情怀”。刘畅认为“在中国做记者要有底层情怀”。我在想,他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1983年,他高中毕业,就顶替了父亲,和废铁交上了朋友,“叮叮当当”一敲就是八九个小时;车间主任,官不大,事倒不少:开会、成本核算、布置生产任务;下班后,精疲力竭的他少不了还得为小家庭弹上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家务、工作如此繁重,能搞好新闻报道吗?当他拿出用稿记录时,我诧异了:4年来,他在中央、省、市、县十几家新闻单位,发表了200多篇新闻和文学作品。他,就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谢德选。  相似文献   

8.
济南军区某炮兵团政委汪应成,用他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新闻观”,带领和指导报道人员认真写稿组稿。几年来,团队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军事记者》等报刊电台用稿800多篇,先后被军区、集团军、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9.
信息窗     
《新闻知识》2004,(4):63-64
陕西日报召开“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事迹报告会 陕西日报社2月17日在陕报社处级以上干部和编辑记者中举办“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特请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润本回忆他和穆青同志在一起工作的经历,介绍他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穆青同志的人格魅力和他从穆青同志身上学习到的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品质;西安晚报高  相似文献   

10.
刚写稿时,我以为只有设法向有关编辑表示表示“意思”,才能多用稿。正当为“写稿难”,“用稿难”发愁时,我无意从一本书中读到苏联作家高尔基与《铁流》作者的谈话:“每个作家是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来的,如果他是真诚的,如果他心灵里有着经过熔炼的金块的话。”我的心灵震动了,通讯员不是为个人、为稿费写作,应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真诚地对待自己的采访,写作。接着,我抓紧业余时间学习,阅读一些中外名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1986,(6)
我们枫桥乡从一九七五年以来坚持自办广播节目,十年多来,乡自办节目用稿一万余篇,平均每年用稿千余篇,节目设置上从单一的生产动态报道,发展到现在的“本乡新闻”、“政策问题”、“计划  相似文献   

12.
文人当自重     
“文人”在这里指的并不是作家、编辑,也不是记者或一些文化界名人,而指的是某些基层报道员。君不见,有些基层报道员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喜欢自己“吹”自己。某部一报道员刚刚从外单位调来。为了在领导面前显显“能耐”,就以他人之名写了一篇自己的“事迹”,把自己的吃苦精神吹得“云山雾罩”。时隔不久,他的这篇自吹文章果真感动编辑被刊用,可他那成才事迹让人看了,真是令人咋舌。单说写他担任报道员两年来,写了230余篇稿子,在各级报刊见稿200篇,就很使人刮目相看。你别说他这么一写,几个领导看了还真在机关引起了一场不大不…  相似文献   

13.
邱火林是南京军区空军“运五”中队战士报道员。近8年来,他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空军报》、《人民前线》、《新华日报》等军内外报刊电台用稿230多篇,连续8年被军区空军评为优秀通讯员。荣立三等功。  相似文献   

14.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15.
孙玉梅 《兰台世界》2005,(8):140-140
1958年春节,周恩来总理指示:“任辅臣同志早在十月革命后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是我们的先烈,他的革命事迹是我们国家的光荣。”被周总理称为“我们的先烈”的任辅臣,也是银冈书院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新疆军区某通信总站政治处宣传干事陈传顺,平凡的相貌,平凡的工作,从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负责总站新闻报道工作以来,他以孜孜不倦的劲头,勤奋写稿,在中央、省地级报纸杂志用稿200多篇(幅),被官兵亲切地称为"土记者"。小陈走过的路并不平坦,自学的道路上留下了他一串串艰辛的足迹。10年前,穿上军装的他投入到火热的军营生活中。战友们在摄氏零下20℃的严寒中刻苦训练的事迹,时常让他感动。用笔来赞美战友们的精神风貌的想法,时常在他心里  相似文献   

17.
钢都鞍山是个英雄辈出的城市,孟泰、王崇伦、雷锋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曾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当历史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的时候,又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英雄出现了,他就是《鞍山日报》强势报道的公安铁西分局副局长、公安部二级英模赵所全。发现英模典型———编委会决定突出宣传去年“五一”过后,记者了解到被市公安局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赵所全的事迹:他在刑侦战线工作了30多年,直到肺癌晚期才住进医院;他多次舍生忘死,抓捕持枪歹徒,多次被记功受奖;他曾在腹部长满肿瘤,每隔几天就到医院抽出腹部积水的状态下坚持…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记述共产党员、山西电视台记者张根昌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原稿10000多字,我们本想把它压缩得再短一些,却再也压缩不动了。原因是张根昌同志的事迹太生动,太感人了! 张根昌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出版报等新闻媒体已有过报道,并引起强烈反响。全国记协已经作出决定授予张根昌同志“无私奉献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可以说,张根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记者,他的“名”不是争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敬业精神换来的,是千千万万新闻受众由衷地赋予的。不是有许多同志希望成才、希望成为名记者吗?读过这篇通讯以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哪里起步?在什么地方下劲呢?  相似文献   

19.
有位通讯员,6年被县级以上各家新闻单位用稿60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采用300来篇,1986年1月至1988年7月,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8篇。他就是江苏南通县平潮镇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孙建国。 100篇稿件石沉大海以后 1980年,孙建国服役来到部队,次年当了连队文书。通讯报道是文书的“份内事”,他就一个劲地写,见什么写什么,“拣到篮里便是菜”。40多篇稿件发出去了,一篇都没变成铅字。他无奈,硬着头皮再写,终于侥幸有块“豆腐干”在南京军区主办的《人民前线》报上露面了。他高兴也伤心:50篇中1篇,代价太大了。团部看他还有点儿“新闻细胞”,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读报中发现一类“巧合新闻”。比如,徐洪刚事迹的报道刚刚见诸报端,便有题为《他也叫徐洪刚》的报道出现。仔细一读,报道中除了这位战士碰巧与徐洪刚同名外,并无其它的新闻价值可言。再如,新闻媒介刚刚宣传了好军嫂韩素云,不久就出现了有关“秦素云”、“张素云”的新闻。也是军嫂,也是“素云”,却并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某报不久前登出了孪生兄弟双双应征入伍的消息,随后便有好几篇孪生兄弟个个刻苦训练、双双立功受奖的文字、图片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