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晓菱 《生活教育》2013,(11):62-63
本文指出在语文课堂中设计提问的问题要做到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要围绕文章文眼、文章线索去设计问题,问题要注意分层次设计,要注重课外拓展,同时还要有“趣味”。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我的老师》这篇记叙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怎么写     
文章怎么写呀?写文章要注意些什么呀?怎样才写得好文章呀?这类问题同学们最关心、最爱问。对这种问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能作出自己的回答,但那些回答一定都十分简单,很一般化。这不是老师水平不够,而是问题太大,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4.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顺义县北务镇中心小学丁瑞文有一位作家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在作文教学中,我对修改学生作文有几点认识和体会。一、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修改文章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问题比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容易,因...  相似文献   

5.
考生们在做中招英语的“阅读理解”题时,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有的习惯于先认真阅读文章,再回答问题;有的习惯于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边读边回答问题等。其实,方法好与不好,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做完题目。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做一般性的“阅读理解”题(非快速“阅读理解”题),采用下面的方法比较科学有效:1.速读文章。速读短文并抓住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梗概,熟悉文章所描述的重要人物或事件。2.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应先易后难,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应迅速查看文中的有关信息,以…  相似文献   

6.
刘秀妹 《福建教育》2023,(31):56-58
问题导引探问方差发现之本,问题驱动追问方差生成之理,问题解决反问方差应用之道,文章“三问”统计概念生成理解之源,自主构建数据波动分析的统计量,追本溯源探究方差概念的产生必要性、表示的合理性和应用的灵活性。文章利用过三组简单且易于计算的射击环数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扎实培育学生数据分析素养。  相似文献   

7.
朱忠骁 《甘肃教育》2013,(19):75-75
一、开门见山。从文章的题目中质疑提问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文章的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学习《伤仲永》一文,学生主动质疑:文章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因何而伤?”伤之余告诉我们什么?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学生就会自然深刻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及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项香女 《教学月刊》2004,(10):16-17
有人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文章的标题尤如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眼睛就是文章的窗户,它能透视出文章的色彩、内涵、品位。因此,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但从历年学生高考作文的情况看,亮堂的标题并不多见。学生自拟标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加大,问题解决成为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活动,但由于当前缺乏针对设计类问题的教学策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为此,文章首先针对非良构程度最高的设计类问题,基于设计思维和循证实践,构建了群体情境循证探究法理论模型;然后,文章基于群体情境探究法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著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部分问题解决能力(包括设计决策、评价和反思),但对协作学习倾向、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创造效能感效果欠佳;最后,文章指出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需设计、开发创意工具和高阶思维发展支架,提供智能模拟环境,创设证据文库,以期为翻转教学中设计类问题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专搞文章学、阅读学研究的,对经典文章的个性化阅读问题早有困惑,对结合案例、从小处开掘的带有发现性和原创性的自由讨论特别感兴趣。崔茂新先生由点到面,从一篇经典文本的误读洞察语文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而我,由于眼力、笔力所限,只能由个案到公案,摭谈文章阅读教育的几个理念和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11.
爱你不容易     
邬凯霖 《新读写》2009,(10):54-54
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古诗词的运用,由此可以看出小作者有一定的阅读量。但同时问题也在于此,因为引用过度,文章显得空有气势但缺乏深度。如果适当地摘取最喜欢的诗词片段,浓墨重彩地加以描写,文章会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它的根在中国。流传到国外,不仅中国人研究,外国人也研究。但目前,还有不少的人对文章学的合理性持质疑态度,有必要对它的合理性进行论述。本文则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文章学的合理性问题。因为哲学对科学合理性问题的探讨往往更深入,也更根本。哲学的各个派别不同,解决合理性问题的模式不同。这些模式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片面的一面。其合理的一面密切关联,构成了合理性问题的多层面结构,具有理论系统性。本文尝试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的角度论述文章学的合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冶进财 《青海教育》2010,(11):27-28
写文章首先要解决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问题,而内容的核心是材料。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感情是文章的血肉,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骨架。思想平平,文章不会深刻;感情淡淡,文章不会感人;材料不精,文章不会吸引读者。而这三者之中,材料又是居中且直接关乎另外二者的因素。主题由材料表达,感情由材料而生,一篇好的文章,材料的选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学生在写作中应如何选择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素材呢?  相似文献   

14.
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山东省教研室吴心田尽快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是近年来语文界谈论最多的问题,本人不揣冒昧,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各位。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吕先生在文章中尖锐地...  相似文献   

15.
记事和写人是记叙类文章的两个基本要素,但事件怎样展开,人物怎样呼活,这是初学者写作时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文章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及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手段。并尽可能用语言符号的形式将之图释出来。  相似文献   

16.
写任何文章都有一个切入口的问题,就是从什么角度切入,说的是怎样一个话题。写教研论文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切入口太小,从宏观上俯视,往往写不出新意,也写不出深度,容易空泛;切入口太小 ,着眼于细枝末节,无法展开,回旋余地有限,可写的内容不多,写出来的文章小而轻。选择大小适宜的切入口,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仅从非完整约束方程出发来研究问题,验证了从整个系统出发来研究问题所得结论的正确性,表明两种研究问题的途径是相辅相成的.文章说明了对非完整系统强制满足关系、对完整系统自然满足这一关系的意义,文章还进一步论证了d—δ要交换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精义》是一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散文理论著作,但《文章精义》也遗藏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作者的名字和生平。本文考证,此书的作者并非习称的宋代李笙,而是元代李淦:进而追寻世称《文章精义》二卷,今只见一卷,另一卷的下落何在。  相似文献   

19.
浅析多校区教学资源的整合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教学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权责不清、配置不当、管理不力。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认为有效的资源整合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即财务执行机构要权责清晰、建立有效的运行效果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0.
国际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熟,但与国际高等教育相比,差距和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发展战略问题、教育管理问题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问题方面,还需要我们作出进一步改革的努力。文章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思考。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广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