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郁金香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但与灾难同时存在的,还有对美好与幸福的期待和梦想。苦难与快乐、死亡与新生,对每一个经历过战争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坚强     
一个人的一生再平坦也会遇到坎坷。肉体上过不去的事不一定遇上,心理上过不去的事情一定会有。我们过去说坚强,一定是面对肉体的苦难。我父亲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和他聊起战争反而轻松得很。他告诉我,他与日本人拼过刺刀,面对过无数战友的阵亡,解放战争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他差点儿饿死,几天几夜只是战斗,从来没有听到过什么集结号。在我父亲身上,我看到的是上一代人的坚强,由于战争的残酷,面对后来生活  相似文献   

3.
《石壕吏》是杜甫名篇之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后者很容易理解,但理解前者(对平叛战争的支持)却是一个难点,很容易被人忽略。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思想的呢?写作中空白艺术的使用巧妙地表现了这一点。首先对差役这一形象的塑造采用了空白艺术。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战争使民族经受考验——这是战争的补偿的一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经受过无数次战争的考验。在这些战争中涌现出来的震耀千古的名将,则是最能经受考验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大都可歌可泣。长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司马迁很注重塑造名将的形象。在《史记》中,他为司马穰苴、孙武、孙膑、吴起、白起、王翦、乐毅、廉颇、赵奢、李牧、韩信、李广等人立传。这些人物传记,都是精心结撰的,其中《李将军列传》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在这篇作品中,司马迁用他那饱含着激情的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莫大的启发:有一个人从小双目失明,懂事后他深深烦恼,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亲友、社会都来关怀他,照顾他,但他不愿在怜悯中度过一生。后来一位老师对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爱它的芬芳。"他很  相似文献   

6.
坚强     
<正>一个人的一生再平坦,也会遇到坎坷。肉体上过不去的事不一定遇上,心理上过不去的事情一定会有。我们过去说坚强,一定是面对肉体的苦难。我父亲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和他聊起战争反而轻松得很。他告诉我,他与日本人拼过刺刀,面临过无数战友的阵亡,解放战争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他差点儿饿死,几天几夜只是战斗,不知生死。在我父亲身上,我看到的是上一代人的坚强。由于战争的残酷,面对后来生活的磨难,他总是淡定如初。记得文革期间他被关押,两年后我去探视,我问他为何不怕,他告诉我说:"打一进来,我就没想再出去!"那年我17岁,懵懵懂懂的,今天我看我爸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  相似文献   

7.
小泥人过河     
苦难就是河水,我们都是泥人。那么天堂在哪里? 某一天,上帝宣旨说,如果哪个泥人能够走过他指定的河流,他就会赐给这个泥人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这道旨意下达之后,泥人们久久都没有回应。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一个小泥人站了出来,说他想过河。泥人们大为惊异:“泥人怎么可能过河呢?你不要做梦了。”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曾写过三本自传体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详尽记述了他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流浪、奔波、求索、进取的人生经历。从这一系列的作品中,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这位伟大的作家是在“社会”这所学校成长起来的。社会是他的学校,是他的老师。人与社会是分不开的。社会是人存在的环境,人是社会的构成,人与社会就如同水与大江,江是水的汇集,水为江所容纳,二者总的趋势是奔涌向前,但在某一阶段又可阻塞、迂回、曲折、跌宕。这便是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辅相成的特点。人来到社会便注定有两大任务:适应社会与推动社会前…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在自己晚年的手记中写道:“我是将人灵魂的深处展示于人的。”他的确有这种能力将人的灵魂深处展示于人,因为苦难曾击打过他。他的生命有裂缝,来自尘世的悲苦便自然而然地照进他的灵魂深处去了,并且这种出自于人的真实想法与感受1成了最好的原料,在他的灵魂里升温发酵,成了最醇最烈的酒。这种酒辛辣得使人清醒,尤其是在当时黑暗的沙俄社会。由是可见,苦难纵然会使有些人脆弱,会使有些人崩溃,但对于坚强者与有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学子》2012,(8):1-1
苦难就是河水,我们都是泥人。那么,天堂在哪里?某一天,上帝宣旨说,如果哪个泥人能够走过他指定的河流,他就会赐给这个泥人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这道旨意下达之后,泥人们久久都没有回应。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一个小泥人站了出来,说他想过河。他不想一辈子只做个小泥人。他想拥有自己的天堂。但是,他也知道,要到天堂,心得先过地...  相似文献   

11.
“写得不错”这四个字竟改变了他的一生。马尔科姆·达尔科夫,现年48岁。过去的24年里,他一直从事专业创作,大部分作品是关于广告促销的文章,下面是他的故事。达尔科夫孩提时代是个生性极为胆怯、害羞的男孩。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对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那是1965年10月的一天,他的中学女教师露丝·布劳奇在班上布置作业。学生们已阅读了《杀死一只模仿鸟》一文。现在,老师要求他们接着那篇小说的最后一章写续文。达尔科夫写完了续篇,交了上去。今天他无法回忆起他写的那章节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究竟老师布劳奇给的评分是多少。但他至今仍清…  相似文献   

12.
阿拉尔是中东某国一个偏远小城的名人。在这个盗匪多如牛毛的地方,几十年来他都安然无恙。这事儿一点儿也不奇怪。阿拉尔是一个三流的小说家,更是一个慈善家。他那为数不多的稿酬,全部捐给了苦难的人们。在这个战争不断、极度贫苦的地方,像阿拉尔这样的人实在不多,人们拥戴还来不及,谁还忍心对他下手?  相似文献   

13.
弗拉基米尔·切斯诺科夫第一次到《朝霞青年报》投稿,显得诚惶诚恐。诗歌编辑室的负责人皮臭诺夫不在,他被引到了主编办公室。主编问明了他的来意后,便询问起稿子的事情。切斯诺科夫一一回答,尽量显得从容不迫:"这首诗讲一个年轻人在街上遇到了一位姑娘,他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只感到心旷神怡以后没结婚,再也没见面。"40多岁的主编是无法理解这首所谓的诗歌的,但他还是给了切斯诺科夫不少教诲和鼓励,并且保证将来会发表"年轻诗人"的好作品的。切斯诺科夫兴高采烈地回到  相似文献   

14.
【阿奔的话】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仿佛一夜之间,“洪战辉”这三个字就传遍了全国。这个24岁的青年,12年来自强不息,克服种种困难,支撑着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靠打零工和做小生意赚来的钱,供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捡来”的妹妹生活、学习……从洪战辉身上,我们找到了一种生活,一种很多人认为已不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生活,一种我们愿意相信却始终难以相信的生活。洪战辉的生活,始终是一种站立的生活。靠自己的努力,求命运的改变;靠自己的劳动,图不懈的获取。他教育妹妹,不要轻易地接受别人的礼物,因为接受了礼物也是要还的,一个独立的人,在任何一个平等的层面,都不会主动矮化自己。只有在苦难这个背景里,我们才看得清洪战辉的坚持;只有抛开经受苦难这个迥异于常人的背景,我们才看得清洪战辉坚持的价值。洪战辉最可贵的影响在于:不绝望,不堕落,不沉沦,不极端,不仇恨,不放弃。他能在绝大多数人可以找到放弃借口的苦难环境中坚持——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如此,那么我们这些在常态环境里生活的人呢?每一个人都有他必须经受的考验与特定的生活环境,重要的是,我们能从洪战辉的坚守里看到我们自己的坚守,能从洪战辉的承担里看到我们自己的承担。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去经历...  相似文献   

15.
《赫卡柏》是欧里庇得斯悲剧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创作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它没有了大团圆式的结局,充满了悲哀和凄凉,似乎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描写是相悖的:好人却没有好的结局。这一特殊表现,是作者对战争带来的后果的反思。年老的赫卡柏,是战争的受害者,苦难的承担者。她痛失儿女的遭遇,是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不幸的谴责。战争殃及了无辜者,战争泯灭了人性,战争斩断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巨人岛遇险     
这回战争终于结束了,希腊的战士们开始乘船回到离开了很久的家中。战争不光给特洛伊人,也给希腊人带来了灾难。但这灾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结束而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战争都结束了,还有什么灾难?”你们会问。战争会引起灾难。但除了战争,还有一些人为的和自然的灾难。另一部《荷马史诗》就写了新的灾难。这部史诗的名字叫《奥德赛》。这部史诗的主人公不再是阿基里斯,也不是阿伽门农,而是那个总是很有办法的奥德修斯。总有办法的他现在没了办法。他的船队在途中遇到了大风。风好大呀,吹呀吹,把他们吹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Шолохов,1915-1984)今年诞辰110周年。他是苏联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人民的良知"。《一个人的遭遇》(Судьбачеловека)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作品突出了一个永恒的伦理道德主题:战争与人的命运。它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形象的思考和描写,蕴含着俄罗斯民族鲜明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倾向,具有文学特有的教诲目的。本文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原理分析这篇小说,以揭示其中深隐的三大主旨:(1)人的命运与战争伦理环境,阐释作品中人与战争伦理环境的关系;(2)人的命运与战后伦理选择,分析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АндрейСоколов)在遭受战争磨难后所做的伦理选择;(3)人的命运与伦理道德回归,通过主人公在战争中经历的悲惨遭遇以及在苦难中彰显的坚强与崇高精神,对人的命运和战争的悲剧做出道德评价,呼唤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8.
人生遇见苦难,最能启发人思考。苦难主要是人犯错的结果;是一种对犯错人的提醒和管教;是一种对思想、情感和意志的考验和试验。但这些苦难对人的一生都有益,不是白受的。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又从《圣经》和盐的历练探讨和思量人生,引导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们重视人生中受苦的益处。  相似文献   

19.
童年逆旅     
赵峻 《现代语文》2002,(10):6-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只有一次,那时的喜怒哀乐都不会重来。也许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本,来了解别人童年的故事。俄国作家高尔基就非常愿意将他的童年讲述给后来的人们听。《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主人公阿列克谢在苦难生活中成长的历程,也描绘出了一  相似文献   

20.
海因里希·谢里曼(1822—1890)出生在德国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小时候,他家里很穷,但谢里曼过得很幸福,因为爸爸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给他讲故事。在所有的故事中,谢里曼最喜欢听特洛伊之战了。故事讲到:在很久很久以前,特洛伊人和古希腊人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打了10年,古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