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卫风·氓》有一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靡室劳矣”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家里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479页)的注释为“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靡”、“家”、“劳”的解释无多大区别,两个注释的意思却截然相反。此句该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语教材第三册对《诗经·卫风·氓》中的两句诗“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这样解释翻译的:“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对于“靡”,则注释为“无,没有”,是一个否定词,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看到,涛句只有“靡”一  相似文献   

4.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名篇,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其中"靡有朝矣"的理解可谓纷繁。文章考释了"靡有朝矣"的含义,对以前的训诂成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朝"通"调"。"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即早起晚睡,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5.
恶人为邻     
韩非 《现代语文》2004,(3):10-10
韩非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 “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答曰: “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故曰: “物之几者,非所靡也。”——先秦《韩非子》  相似文献   

6.
今体诗和词     
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论词:“《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草堂》以丽字取妍,六明偷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他把《花间》、《草堂》看成词之代表.于是认为“小语致巧”、“丽字取妍”无可登大雅之堂,得出“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的结论.一大棒扫倒历代词人和词这种艺术形式.使后来一些人也称词“闾巷之语”、“俚曲”而加以排斥,影响可谓深矣.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 )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中 ,编选了《卫风·氓》一文。其中有两处注释我认为不当。其一 ,“靡室劳矣”中的“室劳” ,课文下注释为“家里的劳苦活儿”。这样注解 ,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课本把“室劳”当作一个偏正短语来理解 ,根据四言诗的诵读  相似文献   

8.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望其旗靡”之“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版《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都释之为“倒下”。许多散文选注本及中学语文的有关参考书亦如是说。近年有人撰文(见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提出新解,释“靡”为“散乱”。我们认为,以“倒下”或“散乱”释“靡”不甚允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解作“倒下”或“散乱”,也难惬人意:古代致师的目的在于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散论     
一、关于李白诗歌的体裁有唐一代是诗体的大发展和完备时期。胡应麟在《诗薮》中有这样的感叹:“甚矣,诗大盛于唐,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歌体裁发展到唐代,可谓是一次集大成。而且唐人还开创出了自己的独特诗体——近体诗。近体诗自“沈宋”二人的倡导和实践,至初唐后期定型,成为唐代占有统治性地位的诗体。  相似文献   

10.
曾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结识过不少中国古典女性,那“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痴情女,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花木兰……她们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忠于爱情憧憬未来,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都想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氓》中的弃妇“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枝勤劳、善良、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夫妻情深意笃。在焦家,刘兰枝一面“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一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红楼…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由于对文言文学习重视不够或方法欠妥 ,而造成文言文学习质量不高 ,失误不断。归纳起来 ,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中的某些生字易读错、写错1 .笔划多、结构复杂、现今不常见的生僻字容易写错。如《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等。2 .古今读音发生变化的字易读错。如《敕勒歌》中“笼盖四野”的“野 (yǎ)”字 ,《捕蛇者说》中“往往而死者相籍也”的“籍 (jiè)”字。3 .多音字读音不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致读错。如《〈论语〉六则》中“默而识之”的“识 (zhì)”字 ,《…  相似文献   

12.
叶周易》中有一些诗体爻辞,《中孚》卦的九二爻辞就是其中之一,共四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类似风诗的一章。其含义,古来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主要集中在末句“吾与尔靡之”之“靡”字的训释上。此句的“靡”,应通作“弥”,与《仪礼》中所言“崇酒”之“崇”字同义,训为充满。整则爻辞是祭祀傧尸的劝酒辞,可译为:鹤在树荫下鸣叫,幼鹤也鸣叫以应和。我有精制的酒爵,给你满上。这则爻辞是研究西周祭礼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积靡"见于《荀子·儒效》篇,旧注训"靡"为"顺",释为"顺其积习"。从原文语境以及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对"积"、"顺"二词的使用来看,旧注不可从。"靡"当训为"累","积靡"即"积累",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桑落之下"见于《荀子·宥坐》篇,注家众说纷纭。"桑落"的语源当是《诗经·卫风·氓》所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指困窘的处境,"桑落之下"即困境之下。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课本第五册《治平篇》一文,其中“禁其浮靡,抑其兼并”中的“靡”,课本注释中注音为 mǐ,实为不妥。查《新华字典》和《辞海》,“靡”字系多音多义字:(一)mí,浪费;(二)mǐ,①无,没有②倒下。通读《治平篇》全文,“禁其浮靡,抑其兼并”应释做“禁止官吏浮华奢侈,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由此观之,这里的“靡”字应做“浪费”解释,因此读音为 mí而不读做 mǐ。  相似文献   

15.
一、《毛遂自荐》:“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门下有毛遂者……”、“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这三句中的三个“门下”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课本无注。三个“门下”意思不同,应予注意。 1.“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句中的“门下”,即“门庭之下”,与《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的几个“门下”同义。 2.“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及同文“取于食客门下”两句中的“门下”,则指的是“弟子”。“食客门下”对举成文,说的是“食客及弟子”,并非“门下之食客”。《淮南子·道应》:“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这里“门下”与“弟子”互用,“门下”即是“弟子”之意至为明显。 3.“门下有毛遂者”句中的“门下”则指的是“食客”。这不难理解,毛遂是平原君的“食客”,而非“弟子”。“门下有毛遂者”,即“食  相似文献   

16.
这里提供的三则小札对《论语》三处章句分别作了与习见不同的说解,具体讨论的是《子罕》“譬如为山”章,《乡党》“色斯举矣”章。《阳货》“为东周”章,所说对准确把握这几章的本来意思或有些助益。  相似文献   

17.
管理参谋──会计志华“会计”一词远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出现,它的含义主要是指对收支的计算和记录,也有考核的意思,会计作为一项计算、记录和考核收支的职业或工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孟子》记载:“孔子偿为委吏矣,委吏会计而已矣。”而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  相似文献   

18.
怎么办?     
鸡鸣偕喈,鸭鸣呷呷,县尉下乡,有献则纳。鸡鸣于时,鸭鸣于此,县尉下乡,靡有了遗。鸡既烹矣,鸭既羹矣,锣鼓鸣矣,县尉行矣。──宋·周遵道《豹隐纪谈》墨吏下乡,鸡鸭遭殃,自古及今,屡见不鲜。不久前,曾见报上有漫画:某官小车刚露头,打谷场上鸡鸭便魂飞魄散,争相逃命,成颤声日。“此人上次来,我类十余位弟兄惨遭毒手!”所画乃实情也。但此类杀鸡宰鸭,大吃大喝,虽扰民,尚属小焉矣哉。古之贪吏视察、郊游、省亲,下属对其索要吃喝、古董、钱财。美妓等等,不胜其烦,贫困小邑,更是不堪负担,不知怎么办,急得团团转。时至…  相似文献   

19.
讲《庖丁解牛》一文,学生问得最多的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句。教材上只解释了“恢恢”。翻了几本参考书,它们对这一句的解释各不相同: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助读》解为“自然宽宽绰绰地大有运转自如的余地了”。这是意译的,而本  相似文献   

20.
关于《聊斋志异》,几乎所有论者都从艺术的角度肯定了它的价值。有人说:“《聊斋志异》一书,为近代说部珍品,几乎家弦户诵,甚至用为研文之助。”(王小隐《负暄絮语》)有人赞其“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十)有人誉“其运笔可谓古峭矣,序事可谓简洁矣,铸语可谓典赡矣。”冯镇峦更称《聊斋志异》是“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即便是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词的纪昀、俞樾等人,也不得不承认《聊斋志异》是“才子之笔”、“藻缋,不失为古艳”。然而对于其思想内容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