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开学了,儿子要买电子字典,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经为了一本《新华字典》和父母发生过冲突。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要有一本《新华字典》,那时的定价一元钱。回家我向父母表达了老师的意思,可他们像约好了似的,谁都不吭声。眼看字典买不成,我竞呜呜地哭起来。  相似文献   

2.
家访     
8月的一天,妻子刘月问丈夫张单,家访送老师的消费卡,你准备好了吗? 张单愣了下,说,真要买卡啊? 刘月说,当然了,你女儿马上要上一年级了,能不买吗?我一单位同事,去年儿子上一年级,就是因为没给老师送卡,老师对孩子都冷冰冰的.还好后来赶紧补送了卡,老师拿到卡的时候,脸都笑歪了.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高年级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字典不见了.她曾在这本字典的最后一页写下了一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学生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老师来到教室对大家说.前几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回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都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最后一页写了个“壁”字,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  相似文献   

4.
赵老师买菜     
星期天一早,四十岁的赵老师接受了妻子交给的一项“特殊任务”,提了只化肥袋改制的兜儿,急匆匆地朝菜市场走去。“别忘了剁两斤肉,要瘦的!”妻子对着丈夫远去的背影高声呼喊。“是咧。”其实赵老师并未听清妻子喊的是什俚。买菜?买什俚菜?管他呢,什俚都行——只要能吃。《古文今译》……班上三十七个学生没有。  相似文献   

5.
一位老师讲复杂单句中的双宾语,先阐述了双宾语的定义,接着分别介绍了两种动词带双宾语的情况。 一、含有“给予”意思的动词可带双宾语,如“给、告诉、教、问、送、寄”等。例如: 我送给他一本字典。(其余例句略) 二、含有“取得”意思的动词可带双宾语,如“收、买、租、取、借、偷、要”等。例如: 1.我借了他一本字典。 2.他租了这家像馆一架照像机。 3.老师收了这个班一叠数  相似文献   

6.
展晨刚上小学一年级,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和家长闹别扭。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字典,晨晨回家说了这件事。妈妈说,正好家里有一本旧的,还能用。晨晨不愿意,说老师让买新的,同学们用的都是新的。  相似文献   

7.
星期二下午,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手举着一本《新华字典》飞快地冲进办公室,兴奋地告诉一位正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男教师:“报告老师,我捡到一本字典,这上面还有名字呢!”教师目不斜视,抛出了处理意见:“是谁的送回给谁。”小男孩认真地辨认着字典上的名字,自言自语地说:“陈雨恬好像是二年级八班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儿子的电动单车又丢了,妻子要再买一辆。我说,还是让他多走些路,身体结实些。妻子反问:“你怎么不心疼儿子?”我说:“正因为我爱他,才决定不再给他买,我想让他锻炼一下身体。他太胖了。”妻子说:“不买就不买,还找出那么个不买的理由。‘爱他才不给他买’这话说出去,让人听了笑掉牙。”  相似文献   

9.
春日融融 ,和风习习。美丽的天桃园。新课程改革实验一年级数学课堂上 ,年青的廖薇老师正在讲授《统计》一课。热情洋溢的廖老师开课伊始 ,便设置了一个有趣的生活情景 :“小朋友们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你们一定很想去春游了吧 ?老师遇到一个问题 ,想请聪明能干的一 (6)班小朋友帮忙解决。”老师话音刚落 ,小朋友们的兴趣顿生。“春游的时候 ,我们班要开展活动 ,老师想给小朋友们买水果 ,可是班会费有限 ,只能买两种 ,买哪两种呢 ?”(老师出示水果图 )“请小朋友把小星星贴在自己喜爱的水果下面 ,再请小朋友帮助老师作决定 ,买哪两种水果 ?…  相似文献   

10.
轻松一刻     
许云莉 《湖南教育》2005,(14):45-45
数学推理老师:有一所房子,一个人造要一个星期,而如果7人造,1天就可以完成。小青:那如果有168个人造,只要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啦?老师:对,你的数学推理很正确。小青:那如果有604800个人来造,一秒钟就把房子造好啦?股票主义教语文的王老师迷上了股票,肚里还有一本“经”。他对妻子说:买绩优股是现实主义,买网络股是浪漫主义,买亏损股是冒险主义。妻子:我什么股票都不买。王老师:那你就是股市里典型的恐慌主义。大学生下乡一个大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下乡活动。一天,他外出散步,突然发现一头驴子蹿进地里吃麦子,可他既不认识麦子也不认识驴子。…  相似文献   

11.
幽尔一默     
幽默集中营找笔勃拉温教授正忙着赶写一篇学术报告。“亲爱的,”他对妻子说,“我的铅笔放在哪儿了?”“它不是正夹在你的耳朵上吗?”妻子回答。“你没看见我都要忙死了,你就不能说得具体一点,铅笔究竟夹在哪只耳朵?”教授有些生气了。不堪设想某人想送他的儿子到学校念书,老师说:“我们可以收下他,只是你要交足20法郎的学杂费。”“什么,20个法郎?这么多呀,我可以用它买一头毛驴了。”老师说:“假如你真用20法郎去买驴,不让孩子上学,那将来你家就会有两头笨驴了。”成功之母有一天,历史教师在上课。教师问同学:“谁能讲出历史上的郑成功是何…  相似文献   

12.
你要买什么     
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走进杂货店,店员问他:“你要买什么?”“买10千克15元1千克的糖,加4千克90元1千克的咖啡,再买2千克27元1千克的奶油,然后再要30元的面包。”小学生说。“一共594元。”店员说。“假如我给你一张1000元的钞票,你该找给我多少?”“406元。快一点,小朋友,我没有时间跟你磨蹭。”小学生一面走出店门,一面说:“这是老师要我明天交的作业,我还不会算呢!实在太谢谢你了。”你要买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一、每人准备一本字典或词典 俗话说:“字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如果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字典随时带在身边,那么就等于身边多了一位老师。这位不说话的老师随时教你拼音、识义、辨别字形。可惜的是关于这字典被许多学生所忽视。 说到字典,我想起阿城小说《孩子王》里关于字典的描写。因为那时是“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学校又是偏远地区,所以老师没有课本,只好天天教学生学字典,一天十来个字。等到了初三毕业时,老师为学生编了一则顺口溜: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高年级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字典不见了,她曾在这本字典的最后一页写下了一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学生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老师来到教室对大家说,前几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都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最后一页写了个“璧”字,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当时,老师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则满脸通红。随后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是家境…  相似文献   

15.
王耀生 《海南教育》2008,(10):65-65
人们常把字典说成“哑巴老师”。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字典的特点和作用。但平时人们对“哑巴老师”却不屑一顾,以为阅读中不跟“哑巴老师叶丁交道也照样阅读,即使碰到一大堆难字也可以一“眺”了之。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多,那些不懂读的字就慢慢增多,阅读者对阅读就渐渐产生厌倦心理了。因此,我以为要重视“哑巴老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理由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把字典说成“哑巴老师”。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字典的特点和作用。但平时人们对“哑巴老师”却不屑一顾,以为阅读中不跟“哑巴老师叶丁交道也照样阅读,即使碰到一大堆难字也可以一“眺”了之。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多,那些不懂读的字就慢慢增多,阅读者对阅读就渐渐产生厌倦心理了。因此,我以为要重视“哑巴老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理由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朱琳老师“买文具”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一节,是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与培训工作会议中的一节观摩课。这个内容就是老教材的“人民币的认识”。从“买文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儿子上幼儿园时,一天,老师来家访,说儿子近来经常拾到钱交给老师,问家长知不知道此事。妻子一听惊叫起来:“他最近天天问我要钱买这买那,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在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听过一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课,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上课,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表,说:“我们准备到商店去买三件学习用品,表格上已经填好了三件物品的单价,每支钢笔23元,每盒颜料32元。每本词典46元。请同学们算一算并填表,买2支钢笔、2盒颜料、2本词典要多少钱,会填吗?”同学们齐声说:“会!”并很快填好了。老师又说:“如果买10支钢笔、10盒颜料、10本词典要多少钱,会填吗?”同学们齐声说:“会!”又很快填好了。老师接着说:“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算一算,如果买12支钢笔、12盒颜料、12本词典要多少钱,会填吗?”教师用神秘的眼光扫视着全班学生。  相似文献   

20.
还书     
星期天吃过早饭,妻子见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青春之歌》,就笑我:“都多大岁数了,怎么又想起看《青春之歌》了?”我说:“我不是要看,而是要把这书给人家还回去。”妻子仍笑着说:“这么老的书了,你还给谁?”我把书打开后,指着扉页上:“赠树人同学:愿你早日成为文学家。同学晓林于1965年7月20日”的字对妻子说:“你看看,我就是要把这书还给这个赠给我的人。”我从懂事起就喜欢看书,但因为家里生活艰难,一直到中学时代,从来也没有买过书。1965年3月的一天,正在初中三年级读书的我向同学晓林借了一本《青春之歌》,并答应只看三天就还回去。可是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