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师:作者来到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什么感觉?生:产生了“亲切与舒服”的感觉.师:清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亲切与舒服”?它们又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课文中?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亲切与舒服”.第一次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节中,第二次出现在课文的第六节中,第三次出现在第七节中.师:对.作者对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之感,就是作者写“林海”的原因.让我们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逐段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林海的.请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第一次的亲切舒服之感是怎样产生的?(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曾经对他的第一首诗作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作者从这两种不同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同时还阐明了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一生产生的巨大影响。采取以读为本,自学自悟的方式教学本课效果较好。设计如下:一、精读自悟,自主析疑1郾指导学习第一段(1—14小节),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父亲和母亲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相反?(1)自由朗读第一段。(2)分小组讨论交流:□面对作者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划出表…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突出中心思想,抓住景物特征具体、生动、真切地描写环境的方法;学习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的优良品质。二、学习指要 (一)本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到……”是两个什么词?它点明了什么? (二)第一段中,作者把“似乎”、“确凿”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有什么作用?它和下文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自由在高处”。“书生校长”程红兵却认为:自由在民间!他眼里的“自由”意指教师的自由,是一线教师身上所体现的那种自由的特质、一种对待教育的情怀,而非政治含义的自由。他崇尚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是他所说的理想教师的模样,也是他心中的理想教育在“教师”这一角色上的浪漫投射。在《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本书中,他从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表达了“自由教师”这一充满理想主义、浪漫气质的角色构想。  相似文献   

5.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1.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完成问题。(4分)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即没有闲遐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惟一shē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róu  相似文献   

6.
(课前播放《幽兰操》,生自由读课文.) 一、解题识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 生(齐):《论语》. 师:同学们,《论语》中“论”的意思是“整理、汇编”.“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话”的意思. 师:课文里面有哪些人在说话呢? 生:孔子、曾子、子夏三个人. 师:这些人的名字中怎么都有一个“子”呢? 生:古代称呼男人“子”,表示对其尊敬.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认为,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但在我看来,在这里面还隐含着对现代文明将自然与人分离的批判。试想,一间仅有蓝的墙、白的窗,连画也没挂的小屋,何以一到作者的笔下,就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呢?就因为作者将小屋放在一个几乎超脱尘世的大自然的背景下,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远离“人境”。那里没有工业废物,没有名利角逐,没有权势倾轧……而现实生活中这一切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它们招人厌弃,却谁也摆脱不了!这,也许正是作者产生“向往”的根源。因为无论中国…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录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生:(自由阅读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是一个总起句,它指出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师:你很会读书!用中心句帮助我们很快地抓住了这一段的重点内容。能读懂中心句的意思吗?生:“特别好”,就是“特别棒”,或者叫“棒极了”!生:“技术特别好”,意思是技术非常高超,非常熟练。生:这是作者在热情地夸赞船夫。师:你们想不想也夸夸船夫?(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中还有一个“中心词”,它最能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能找出并理解它吗?(学生读读划划)生:是“操纵自如”。“操…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讲读《火烧云》中形态变化部分。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述火烧云的形态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明确任务。二、阅读分析。指名读后四小节。提问:作者通过观察,把火烧云的形态想象成哪几种动物? 板书:马狗狮子 1.学习“马”这一小节。 (1)自由谈,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马”写活的,并在书上把有关词语画下来。 (2)组织学生议论。 (3)引导体会“跪着、大起来、伸开、长了、不见了”等词语和比喻句的作用。如:“跪着”,  相似文献   

10.
粉碎“四人帮”以来,人们对艺术民主问题谈论得多起来了,但对“创作自由”却还未作深入地探讨和阐明,以致一些同“创作自由”有关的提法(如强调“写作家熟悉的”等)还曾受到某些人的严厉指责。“创作自由”这个口号究竟对不对?一些人的指责是否真有道理?现在是应该认真加以澄清的时候了。“创作需要自由”,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命题。所谓“创作自由”,是指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有选择题材和艺术样式,并按照自己的风格特长进行艺术创造的充分自由。这不是哪一个人主观臆想的产物,它反映了艺术生产的客观规律。文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11.
一、课文特点《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一篇参观记。作者参观的是斯大林同志早年从事革命的史迹。这一革命史迹的特色是,革命者在地下印刷所从事秘密斗争.作者抓住了这个特点,记叙革命者的革命斗争事迹和说明介绍革命场所(地下印刷所)有机结合。题目中的“地下”二字,既指地下印刷所,又指革命者的地下(秘密)斗争.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我们家的猫》(第1自然段教学)教法(一):1.学生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2.出示中心句: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提问:“古怪”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相似文献   

13.
不可靠叙述,是叙述学最关键的问题,有关问题却辩论了60年没有辨清.其中最令人困惑的,是“事实性”叙述(历史、新闻、广告、预言等)能不能不可靠?叙述不可靠是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在意义与道德上的距离,而不是叙述与“客观事实”的距离.隐含作者是作者人格的替代,而事实性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人格合一.因此,事实性叙述只可能不真实,或不可信,却不可能“不可靠”.这是符号修辞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伤仲永》(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一文,以“伤”嵌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方仲永的哀伤之情。纵观全文,却没有一句发表见解、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没有一个“哀”或“伤”之类的文字。那么,“伤”从何来呢?1.寓“伤”于叙方仲永的不幸经历是一场悲剧。虽然作者只平淡地客观地叙述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经历,但是这是展示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令人伤悲的事,又何需繁文缛节宣泄悲愤?  相似文献   

15.
全国卷Ⅰ的散文阅读题:14郾“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15郾“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16郾“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17郾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全国卷Ⅱ的散文阅读题:14郾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15郾作者感受到的…  相似文献   

16.
拿起一个苹果,让你把其切成两半,我想即便是傻子也懂得如何去切,不就是从茎部到底部竖着切下去吗?我们吃过了多少苹果,每一次都是这“祖传”的规规矩矩的切法,从没想过用另一种方法去把其“开肠破肚”,当然也从没有想到过一个苹果中竟然会有如此美丽的“星星”,也不敢奢望在苹果中可以发现“新大陆”。  相似文献   

17.
一、猜谜激趣,自主设标师:请同学们来猜这样一个谜语:“我家十兄弟,天天不分离,样样都能干,勤劳是第一。”生:手(多媒体播放:“手”“小兴安岭”)师:“(一双手”和“小兴安岭”存在什么关系呢?)现请自由朗读课文《一双手》,思考本文写了哪些内容?其重点又在哪里?(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生:讲了作者采访张迎善一事,重点是表现出来的人物精神品质。(学生补意见,相互补充。)生:讲了张迎善绿化小兴安岭,重点是他有一双奇特的手。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生:重点是让我们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师:“文从字出”,文学是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18.
词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如何判定词呢?笔者以为可以用如下标准来判断.一、凡是能够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在语言交际中,有些最小的意义单位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这是粉笔”,“那是门”,我们可以提问“这是什么?”“粉笔”.“那是什么?”“门”.“去不去?”“去”.“走不  相似文献   

19.
一次听课,当教师讲完《捉鱼》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捉鱼',而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去写‘捉牛',这是不是偏题了?”呵,不问则已,这一问却恰好问到了点子上.那位教师却反而呵斥道:“这是一篇上得书的好文章,反正你学着写是没错的.”这篇课文,作者要写的是“捉鱼”,但确实用了不少篇幅去写“捉牛”,说它偏题,似乎也有道理.然而,细读课文,偏题非也,不难看出,小作者本来是在“捉鱼”、而当看到小母牛吃稻秧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鱼,而是别人的稻秧,于是,顾不上鱼不鱼了.为了挽救稻秧,却让自己的鱼“都溜走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 ,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 ,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 ,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在选材行文上 ,道古论今 ,纵横联系 ,“杂”味十足 ,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 ,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 ,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 ,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作者是如何旁征博引 ,来说明理发工人给“乡下佬”剃光头无理的呢 ?实际上 ,课后练习已经涉及这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