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土官制度溯源 土官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朝廷为了更好地统治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少数民族的地区特点,逐渐形成的一套特殊统治制度。 所谓土官,就是对臣服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任以官职,通过他们对当地人民进行统治。土官区别于流官者,是官职世袭。其职称之前冠以“土”字。 《明史·土司传》对土官制度的渊源作了叙述:“西南诸蛮,有虞氏之苗,商之鬼方,西汉之夜郎,縻莫,邛、苲、僰、爨之属皆是也。自巴、夔以东及湖、湘岭桥,盘踞数千里,种类殊别。历代以来,自相君长。原其为王朝役使,自周武王时孟津大会,而庸、蜀、羌、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在《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提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如何理解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呢?第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是由于土司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和民族国家的统一。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利用各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间接统治。土司可以世袭,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和中东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建立省级行政机构的同时,根…  相似文献   

3.
土司制度是在“天下一统”、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政治形势下产生的。“土司”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但是,土司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王朝辖治少数民族地区所采用的“以土治土”的世袭土著长官之称,则出现于元代。当时,元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管理,在今天的土家族聚居地区实行一种异于宋代羁縻制度的新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4.
元代广西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分布于桂西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职衔,官皆世袭,整个广西西部地区普遍处于土官土司制度的统治之下。这是元代王朝中央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在继承历代王朝尤其是唐宋封建王朝在广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统治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特殊统治方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元代桂西土司机构的建置及其规范化,是元代广西土司制度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它表明元代王朝中央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较之前代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或称土官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某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利用民族首领统治本地区的一种政治制度,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一制度始于宋元,完备于明代,清代因袭沿用。土司土官制度曾广泛地实施于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这些民族地区同中央王朝的关系等方面,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般说来,其积极影响表现于初创期和完备期,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于晚期,即没落期。土司制度渊源于怀柔政策,或称“羁縻制”,是历代封建王朝推行  相似文献   

6.
忻城莫氏世袭土司历经三个朝代,长达500多年,为壮族史、中国史所罕见。本文试以历代土官及官族诗人传于后世的诗、文、楹联、宗谱钥匙,揭示莫氏袭官历史之秘,让人们更具体更多地了解忻城“裁流复土”与莫氏袭官的情况,为研究壮族土司史、壮民族史提供一份翔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六盘水市彝族的土司制度,其具体形式有则溪制度、营长制度,均为封建领土制度.则溪制度,为元至清初水西安氏彝族土司统治形式,具有政权与族权合一的特点;营长制度,为明代土司制度在普安州具体形式,具有地域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的特点.明末清初,由于多民族统一封建集权国家巩固发展,已不容土司制度继续存在,相继施行改土归流,废除原来世袭土司和土官,改派中央政府任命之行政官员(流官).改土归流后,境内交通、教育、农业和手工业等均有新的发展.由于境内许多边远地区,流官的行政权力难以覆盖,改土归流不彻底,朝廷仍沿用当地"头人"、寨老"等作为流官助手,为其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8.
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高士荣明朝沿袭元代的土官制度,据《明史》卷310《土司传》记载:“迨有明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縻”。朱元障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对元代所封的土官,采取“多授原官”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明朝西南地区驿递管理制度有诸多特殊之处,省级驿传管理机构与全国一样,都是由按察司副使负责,但四川曾有过多次变化。在驿站的管理上,西南三省既有由府、州、县管理的情况,也有由军卫、土司、巡检司管理的,或指定官员代管的情况,土司管理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云南还有土官与流官共同管理的情形。驿站主要有驿丞、驿吏、夫等人员,西南三省的驿站人员亦比较复杂,如驿丞,就既有流官,亦有世袭土官,有流官与土官共同管理,也有不设驿丞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试论广西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官官族内封建宗法形态的发生,是广西土司制度长期存在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有力动因。这种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有族长官位和财产宗法式的世袭继承制,官族内部的地方组织、衙门组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官族内部的祠堂、族规、家谱——族权的主要表现,官族内部土地占有和宗族共财制等四种。  相似文献   

11.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襲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捌度。元、明、清封建王朝,先后在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甘肃、青海等省,设有八百多名土司。土司是世襲其官,世领其地,世长其民。这种“以土官治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经济上农业生产和经贸中的“女劳男逸”现象存在;政治官职上的借职制度及土官官族内封建宗法形态的发生等原因,明代南方诸省女性贵族人员有世袭土官职权的权力;也有向朝廷申请诰封和率兵外出征战的权力。女性土官掌权后,在抗击倭寇,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与中原地区物品的交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修建驿道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女性土官为争夺世袭权力,运用土兵进行战争,导致了民族地区战乱,对土官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破坏。具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平武土司起源和形成于南宋末期,并多以“守城有功”与“创建城垣有功”而世袭,其主要世系有:薛氏家族土知州世系、王氏家族土长官司世系、王氏家族土通判世系、李土司、康土司等。清改土归流后,平武土司相继盛极而衰。  相似文献   

14.
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边疆最有效、最悠久的政治制度之一,纳贡获中央认可、土人治理本土和家族世代世袭是土司制度的三大特征。土司制度萌芽于夏商周秦时期的羁縻政策;土司制度的前奏为汉魏隋唐大姓,土司制度的雏形是隋唐时期的羁縻州县制;宋代羁縻州县逐步衰落,土官制度基本形成;元代继承发展了宋代土官制度;明代土司制度达到鼎盛并开始改土归流;清代土司分为文土官和武土司,土司制度逐渐衰落;1958年土司制度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15.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制度。播州土司制度始于元代,完备于明初,终结于明末万历二十八年。勾勒、梳理播州土司制度的历史轨迹及其历史作用,无疑有助于黔北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忻城莫氏世袭土司在忻城土县 5 0 0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对忻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有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一面。通过对莫氏历任土官及官族诗人传于后世的诗、文、楹联、宗谱的分析 ,揭示和阐述莫氏袭官与忻城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表达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清承明制,在广西仍分设土司,鄂尔泰在雍正四年奏称“广西土府、州、县、峒、寨等司五十余员,分隶南宁、太平、思恩、庆远四府.”①这些土官土目是宋代狄青征侬智高时和明代王守仁征田州时所留设的,分布在广西的西南、西北和西部一带,尤以在靠近越南的太平府的西南一隅最为集中,这里主要是壮族聚居的地方.土官土目享有世袭特权.清雍正二年谕四川、陕西、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督抚提镇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②.雍正的这番话,充分揭露了土司历来的苛(佥欠)不法,简直成了土皇帝.清入关初,西南云贵土司  相似文献   

18.
忻城莫氏世袭土司在忻城土县500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忻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有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一面。通过对莫氏历任土官及官族诗人传于后世的诗、文、楹联、宗谱的分析,揭示和阐述莫氏裘官与忻城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表达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有许多丰富而精美的土司文化遗存,如衙署建筑、各类遗址、墓葬及相关遗物等,这些都是研究壮族地区土司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中,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是土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进行系统研究,对丰富土司文化研究、重构土司社会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忻城县学(也称儒学)由兴至废,历时57年,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莫氏袭官后500余年,县学废而不立,史称“忻城土县例不建学”即沿例不建县学)。自第四任土官后,始建官家私塾,又建社学、义学,“诗书之声渐出蛮乡”,使“边城之地,QinQin乎向化”。第十二任土官制定《教士条规十六例》,是忻城迄今为止发现的明、清时期莫氏土官有关教育文化思想理论比较完整的文献,也是其他土司记载教育文化史料文献所罕见的。从中可以略窥古代汉儒学在忻城的传播手壮民族接受中原教育文化熏陶的一个侧面。莫氏袭官实行愚民政策,搞文化禁锢,实施“文致治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