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鲁迅世界观的转变,从来众说纷纭。反动文痞姚文元,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与世界观的转变,更作了肆意歪曲。他胡说鲁迅的前期思想“并没有根本脱离”“进化论”,鲁迅的历史观“仍然带着唯心主义色彩”,直到一九二七年,鲁迅还“没有看到工农革命群众的力量”,陷入了“新的深刻的苦闷之中”。而“四·一二”“四·一五”之后,鲁迅更“陷入  相似文献   

2.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主席的指示,是理解鲁迅前期思想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在过去的若干年间,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思想的发展是“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直到一九三一年才“从进化论最终的走到了阶级论”。这种观点贬低了鲁迅前期的革命思想,否定了马列主义对鲁迅思想的指导作用,是一种错误而有害的观点。今天,为了正确地认识鲁迅思想的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学习鲁迅,必须对这种错误观点加以剖析,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3.
鲁迅个人思想转折与中国社会历史转折的紧密联系使其内在的丰富性魅力无穷,尤其是鲁迅思想转变前后对西方化的选择与吸收和对传统化态度的历史性转变。张永泉还辟专章整理总结了鲁迅后期相对成熟的思想体系,以“韧性精神与悲凉情怀”强调鲁迅精神与人格的价值,同时对鲁迅思想中的不足与矛盾做了尝试批判。  相似文献   

4.
从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到一九二九年底,是鲁迅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四·一二”政变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进入低潮。鲁迅目睹革命的失败,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过去信仰的进化论总想完全被“轰毁”,世界观开始剧烈转变。他虽然一时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但由于他深深挚爱人民,渴求光明;由于他早就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始终没有离开过革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由于他  相似文献   

5.
<正>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它是不可能在一个早上“突变”完成的。鲁迅唯物史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磨炼和改造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从鲁迅的斗争生活和创作实践来看,他的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发展,我认为大致包含着这样三个变化过程:第一个变化过程,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可算是鲁迅历史观发展的早期,即是作为朴素唯物主义者的时期。第二个变化过程,从1919年“五  相似文献   

6.
突出“汉民族本位” ,是鲁迅思考“国民性”的立足点。这种“汉民族本位”立场的选择 ,是鲁迅一贯而持久的理念 ,是鲁迅对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朱献贞 《现代语文》2005,(11):40-41
就像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鲁迅及其思想在被广泛地诉说和祛蔽的同时,或因历史的或因现实的缘故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新的遮蔽,即使是一些虔诚的鲁迅研究者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有人穿越重重的历史积尘,不断地重新走近鲁迅,寻找历史的真实,打捞鲁迅的真思想和真精神。李新宇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选择》)就是他探寻打捞鲁迅思想精神的文字呈示,也是他自己思想立场和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展现。《选择》一书由“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启蒙之路”和“鲁迅与他的论…  相似文献   

8.
<正> 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态度曾经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与我国革命的发展相适应,又与鲁迅的思想发展相统一。概括地说,他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接受而改造到失望而抛弃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革命的辩证法,贯穿于鲁迅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特征。分析、研究这个过程和特征,不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鲁迅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流传久远的佳句。它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爱和憎,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革命立场与战斗方向。关于“千夫”一处,注家众口一词,都解释为“千夫,这里指敌人”。依照这种解释,这一联当译为“横眉厉目地对待那敌人的指责,咒骂;伏首贴耳,甘心情愿地永当人民的牛”。我以为这种解释与译法是不妥的,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千夫指,指的是敌人。”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1.
经过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转换,意味着现代文学与思想的一次转型。本文从无产阶级文学观念的兴起与鲁迅诸观念的差异以及他一贯的独特思维方式——对“伪士”的批判两方面入手,探析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批评与认同,阐明鲁迅思想转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冯雪峰是沟通鲁迅和党的关系的桥梁,翟秋白则是党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全面、正确地评价鲁迅的第一人。他在鲁迅后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断在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开展对文艺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世界进步文化的斗争和工作中,结成了深厚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八大”前后,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索,主要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立场转变的客观过程与历史趋势;“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右斗争以后,仍然应当实事求是地贯彻落实“双百方针”,只有一小部分是坚持资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仍然属于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如何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与政治归属。由于历史原因,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探索总结是个曲折的过程,也反映出“八大”路线的最终中断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学生写议论文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深度。我便从鲁迅杂文议论的深刻性方面总结出如下几点来指导学生作文。 (一)立场观点鲁迅说,作家必须成为“大众中的一个人”,“这才可做大众的事业”。(《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正是鲁迅具有了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所以,他对敌人恨得强烈,对人民爱得热烈,并从这种强烈的憎和热烈的爱出发发出了那种情不自禁、“不能已于言”的战斗呐喊。我举出《“友邦惊诧”论》中第四自  相似文献   

15.
在托尔斯泰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命中,深刻地反映着他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晚年的世界观发生激变,从贵族地主的立场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成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千百万农民绝望和反抗的表现者”。他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人类爱”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体系也随之发展到了顶峰。《复活》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重要作品,是他晚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淮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野史     
野史对鲁迅思想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鲁迅与野史的关系,是从一个新角度来研究鲁迅思想。野史使鲁迅对一切冠冕堂皇的事物持怀疑态度,养成他多疑的性格,坚定了他改革社会的志向。他在追求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从野史获得启发,使他有许多重要发现,他进而把这些发现升华为具有“野”的特征的思想,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他关注野史,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改革意识,以收取启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鲁迅思想三题》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思想三题,指根柢在人是鲁迅思想的元点;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一要生存———不是苟活,二要温饱———不是奢侈,三要发展——不是放纵及自他两利是鲁迅思想的纲要。以上三题,构成了鲁迅思想的要义与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一生,是为祖国的独立解放和进步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是永远进击的一生。在他一生留给我们无限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战斗传统中,“韧性的战斗”这个辉煌的口号特别震憾人心。“韧战”是鲁迅一生与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开战的重要准则,是“鲁迅精神”的突出标志;他不仅以大量著述为我们总结了这方面的宝贵经验,而且以他的战斗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20.
以自己的理解阐释李何林先生一生的追求和学术道路。李何林先生一生所走的不是学院派教授和学者的治学道路 ,而是坚守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坚守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立场的“人”的道路。鲁迅是他的灵魂 ,他的思想 ,他的毕生追求。在此基础上 ,他选择了鲁迅及其作品 ,并且不论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 ,都坚守并维护着鲁迅及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成为一个特殊意义上的鲁迅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