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2.
记者众生相     
王立纲 《青年记者》2007,(21):25-26
记者这一行当,与其他行当一样,都是外人看热闹,行内人看门道,记者给人的印象一般就是电视里记者在招待会上提问的形象,但那只是记者工作的一个剪影,他们还有更多的侧面,下面依据一些东西的有无来粗疏地勾勒一下。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记者协会范爱明大姐,热心为国内外来沪的记者们服务,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被中外记者誉为——林蜂大忽海,事先打电话给解放日报社,要求帮助妄州卜食宿,希望能联系一家收费不高、但条件尚可的旅馆。范大姐接到报社总编室布置的任务忌就为他们样系饭店住宿'当晚,范大姐和解放日报上海经济区报道部主任张也平两人一起在报社等悦刁  相似文献   

4.
陈昕 《东南传播》2010,(10):138-140
当前,素质优良的出镜记者是电视媒体培养人才的一个鲜明方向。出镜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符号性标签,出镜记者的元素如何发挥最大的效应,出镜记者该如何深度介入新闻现场,提升整个节目的质量?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正日趋丰富,主持人的风格越发多元地呈现,集记者、主持人角色于一身、采编播合一的记者型主持人应运而生。他们不仅拉近了新闻采访报道与观众的距离,更探索出适应了电视报道制作深度和多样化需要的新模式,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媒体上各种版本的年度十大新闻纷纷登台亮相,其中一个评选最有意思,那就是年度“十大假新闻”。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他们的神经虽然多多少少已经有些麻木,但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仍然痛并羞愧着: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  相似文献   

6.
判断一个记者成功与否,合法的收入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不能指望既要马能跑,又不希望马吃草.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记者的收入水平,与他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成功指数是成正相关关系的,但是,社会是复杂的,新闻行业的情形也是复杂的,有些时候,收入与成就也会出现错位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阎鸣 《湖北档案》2001,(4):44-45
199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大钊诞辰110周年的时候举行纪念活动,并拍摄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这一任务落到中央电视台社调中心的编导阎东头上.摄制组找到专家采访,希望发掘出李大钊生平的一些新情况.访谈中他们认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学者李玉贞,这位对李大钊素有研究的学者谈起李大钊时,说到二条线索.  相似文献   

8.
记者:最近,中国和联邦德国的电视交流不断增多,像贵台组织的上海市民同汉堡市民的电视对话活动,使许多中国新闻界人士对贵国电视方面的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采访,能加深我们两国电视同行们的彼此理解。请问贵台有多少个驻外记者? 马:有20个。驻中国只有我一个。我来中国还不到3个月,我原来在电视一台工作,后来电视二台有一个驻北京的名额,我就从一台转到了二台。记者:你为什么愿意选择驻北京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记者座谈”与《记者座谈》专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凤  常松 《新闻世界》2009,(11):71-72
“记者座谈”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自己的组织。“记者座谈”的出现,以及他们所办的《记者座谈》专栏,是当时中国新闻行业职业化进程向前迈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电视,以自身的形态传播信息,直接诉诸人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因而最大限度地贴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最大众化的传媒.出镜记者,即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或者主持人,他们是电视采访的"笔尖",负责在现场发掘电视画面上所不能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出镜是指在电影或电视中露面”。记者出镜只是现场采访的一个小片段,或者说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由于节目表达意图的需要出现在荧屏上,即电视画面上,电视新闻记者的出镜是通过摄像机的摄录,根据表达新闻事实的需要经过后期编辑制作出现在荧屏上,电视新闻记者通过荧屏走进观众的家里,直接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现场感。概括地说也就是记者出现在新闻画面中开口报道。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22日,在肯尼亚的一个马赛人村落内,马赛男子跳起民族舞蹈。马赛人至今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下。2008年9月24日,在日本首都东京,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新总裁麻生太郎(右)与前首相福田康夫在会场交谈。麻生太郎当天在临时国会众议院全体会议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为日本第92任首相。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14.
电视专题摄制记者的编辑意识是指摄制以编辑思维来构思图像以及拍摄图像。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专题摄制记者具备编辑意识的必要性,还分析了电视专题摄制记者增强自身编辑意识的方法。力求通过笔者努力,找到增强电视专题摄制记者编辑意识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具有借鉴价值的理论依据,以此推动电视专题摄制记者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无数观众盯住了电视机,人们关注灾情,关注人员伤亡情况,也注视着电视工作者的表现。电视主持人、记者该用什么姿态面对现众?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面前,中国的电视主持人和记者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他们在赈灾报道中的形皋是积极向上、给人激励和感动的,也是赈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何燊 《记者摇篮》2007,(10):47-47
在电视行业不断向专业化、规范化乃至数字化的进程中,电视摄像师作为电视制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提高电视节目质量  相似文献   

17.
姜红 《记者摇篮》2006,(6):61-61
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清晰电视很快就将走进我们的生活。去年春天,奥斯卡晚会第一次用高清晰技术播放。结果好莱坞负责化妆、背景和灯光的专家们说,“脸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像火山爆发一样吓人。”它的清晰度之高,“开始时真把我们吓得魂飞魄散,它的图像实在太清楚了”,“哪怕只有一条凌乱的发丝,观众都能通过高清晰电视看得一清二楚”。高清晰电视显示的图像比普通电视要大,同时清晰度也几乎是普通电视的5倍。这就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求更高了,因为高清晰电视会让观众看到他们不想让观众看到的一面,幸好现在我们还没有采用高清晰电视,不过…  相似文献   

18.
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最能反映一个电视新闻记者的能力。记者需要在事件突然发生后的最短的时间内报道出真实、详细和最有价值的新闻。电视新闻节目想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新闻记者的素质,本文就我国电视媒体上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报道为例,探讨电视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并进一步分析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也为电视新闻记者今后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各国媒体派出的驻外记者,往往是其记者中的佼佼者。他们代表了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报纸、通讯社、电视、广播、杂志等各种大众媒体。他们的报道,对世界舆论的形成、引导和规范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正如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一些超出人们直接感知  相似文献   

20.
支持改革,记者得奖,这是上海新闻界的一则“好新闻”。六月十九日,在上海缝纫机三厂与吴江农机修造厂联营五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市缝纫机公司领导把“坚持改革,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奖状,分别奖给支持这一创举的《解放日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以感谢他们对促进横向经济联合所作的贡献。这种作法,在上海似乎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