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身份》这部小说避开了他惯常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述了一则日常生活中的情爱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香黛儿的身份焦虑以及在焦虑中的挣扎,是最后因为男主人公让-马克的"爱"中得以拯救。本文主要透过身份焦虑来探索身份的特征,以及解除焦虑的方式。每一个人背后的焦虑、恐惧、烦躁均是出于一个原因:缺爱。唯有出于真理的爱可以给人长久的满足与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较早时期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以巧妙的叙事角度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虞姬形象,呈现出与历史叙事文本及男性作家笔下不同的女性内省意识。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试图揭示出张爱玲笔下虞姬形象所独具的性别身份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6.
官场叙事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女性权力者形象,可视为此类叙事中女性形象的主体。在男性权力者主导的官场语境中,置身其中的女性权力者必须对传统角色和社会实际角色要求之间实施不间断的调适,消弭二者的差异。这是官场女性权力者在职业和家庭之间建构性别身份时所面临的复杂而矛盾的境遇。2、官场女情人形象。为了强调官场对于男性权力者的异化,官场叙事有意将此类角色作为欲望符号,承载男性对于权力的诉求与期待,展现男性在权力世界的迷失和焦虑。3、贤良女性形象。此等形象在官场小说中虽非描述重点,但呈示了官场中另一类真实。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40-145
由于创作主体的文化身份所致,新移民作家哈金的小说创作始终具有东方主义的倾向。其短篇小说集《落地》不乏这种倾向,表现了中国内地移民在美国生活的各种面相。在小说叙事中,既有自我文化的呈现与东方主义的表露,也有对于西方文化的奉迎,中西融合的叙事手法在其文本中大量存在,同时,有关中国的记忆一直影响着哈金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陕西文学有源远流长的秦岭叙事传统,贾平凹是当代秦岭叙事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展现了秦岭的风土人情。贾平凹小说的秦岭叙事经历了由日常生活到革命历史的题材转变,秦岭在小说中也由背景成为主角。贾平凹的秦岭叙事小说构建起独特的秦岭世界和秦岭形象,展现了秦岭的生态文化、传统文化、革命历史等文化内涵,表现出质朴、原始、包容、革命的秦岭精神,构建了以自然生态为其核心形象,以民间质朴野性的生命力量为精神内核,兼有宗教、革命历史等文化要素的秦岭形象。  相似文献   

9.
乡绅阶层是中国传统封建统治下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阶层。小说中的乡绅叙事也是中国乡土文学形式中,利用较多的一种叙事模式。从古至今,在塑造乡绅形象的文学作品中,不仅需要遵照生动形象的多元化原则,还需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各个时期作品蕴含的时代意义。阐述乡绅的历史地位,并结合启蒙文化和革命文学中的乡绅叙事,总结了现代作家对于乡绅叙事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10.
知青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特有的文学形象,在新时期小说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小说创作主体对知青群体情感认识的差异,叙事视角的变换,社会政治语境的变迁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取向等因素,知青形象随社会演进而演变。  相似文献   

11.
泰华作家司马攻主要通过他的怀乡叙事来重新构建生活经验断裂后的文化身份,以此来释放身份焦虑。司马攻的身份焦虑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移居所造成的两地生活经验断裂后的个体文化身份焦灼,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中华文化之根的失落与追寻的民族文化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2.
女佣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普遍和独特的叙事现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佣叙事总体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其中苦难叙事、跨阶层的恋爱叙事和"出走"叙事是常见的三种模式。它们在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作家笔下有共性,也有差异,承载着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和作家的独特性思考,也给后世文学中的女佣叙事提供了一定的艺术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黄佩华的系列小说构成他所特有的桂西北叙事,成为壮民族生存状态与历史的形象记录,其小说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地域小说特征,他的创作来自于深刻的民族身份意识与本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5.
夏洛蒂.勃朗特在自传色彩颇浓的四部小说中皆隐去父亲形象,造成了父亲形象的"缺席"现象,这与作品运用的童话模式以及作家的身份焦虑有关。虽然父亲形象在显性层面上是缺席的,但纵观作品的男性形象可以发现,无形之中的父性权威存在并贯穿了整个故事的进程,父亲形象以种种变形身份而"在场"。夏洛蒂的这种男性形象书写不仅描摹了作家身边的男性图景,而且传达了解构父权文化、探索更加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民族立场、民间立场及时代立场是满都麦小说中隐含作者的基本立场,这三种立场使得作品在传达身份认同、塑造民族形象、建构时代特征时必然采取独特的叙事方式。分析作品中隐含作者的基本立场,对把握满都麦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技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玉涵 《文教资料》2013,(32):56-58
儿童的被发现,使得儿童从“缩小的成人”变为一个独立主体,在儿童小说中,男孩作为一类特殊的主体是被作家建构出来的。从儿童小说中男孩形象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男孩身份内涵的转变,新时期,男孩的身份内涵从集体性向个体性转换,在不同性别作家笔下呈现出多元的建构。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儿童小说中不同性别作家笔下男孩的形象分析,探讨男女作家的性别差异对塑造男孩形象特点和叙事视角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赵苗 《现代语文》2009,(6):129-130
《赫索格》在叙事策略上运用了流浪汉叙述方式与意识流手法,展现出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冲突,彰显了身份焦虑的叙事意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项美丽的第一部中国题材小说《太阳的脚步》和她的跨文化体验为研究对象,从弗洛伊德的“替身”定义出发,聚焦小说中的美国白人女子多萝西和民国妇女陈美凤这一对女性形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跨文化书写和跨文化体验化解美国现代女性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焦虑。作者把传统性别规范投射到他者身上,通过塑造自我与替身这两个女性形象呈现她身份认同中两股矛盾的力量,即新女性福莱勃尔与传统性别角色之间的张力。二者的协商反射了作者的身份认同与女性主张。与最终不得不向传统妥协的福莱勃尔们不同,项美丽在中国结交了诸多中国现代文人,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巩固自己的女性思想,并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锋,完成了现代女性主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