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越 《青年记者》2021,(17):24-26
择一事,终一生。他认为最能体现一个人价值的途径,就是其所从事的工作。选择了党的新闻事业,在这条路上执着坚定地走下去,是他的人生追求,是他激情永在的动力之源。从业21年来,他笔耕不辍,钟情翰墨,从辽宁日报承担"急难险重"报道任务的"一支笔",成长为一个"能打硬仗"部门的负责人。2021年5月,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就是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经济部主任刘立纲。甩开脚板子,下水抓"活鱼"2000年,刘立纲走出大学校门,成为辽宁日报社的一员。  相似文献   

2.
牛玉儒,一个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员领导干部,一个用激情燃烧的生命感动了内蒙古草原的人。牛玉儒做官27年,从乡级干部做到副省级领导。可以说位高权重,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点大行其道的今天,他却常怀公心,用权为民,竭尽全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意支配。”作为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榜样,.牛玉儒以他的行动体现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开拓进取、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为此,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牛玉儒表示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并号召干部向他学才。做真正的人民的公仆。在此,本刊约请最早、最全面、最直接报道牛玉儒先进事迹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日报社提供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记者部落     
他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参加工作40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领着大家一起干活的"生产队长"。54岁,他受命走马青岛,带领《半岛都市报》开始谱写新的篇章。本期传媒骄子《王军:精彩源自创新》。当社会、当业界都在呼吁记者要重建职业精神的时候,那些奔波在舆论监督一线、做深度报道的记者,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赵世龙,2003年度"中国风云记者",历经十几年的风雨,他激情依旧,在他的眼里,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流浪。请关注本期茶座"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三"。  相似文献   

4.
在几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到:做一个好记者非常难。这个职业要求你有激情、能吃苦、善学习、爱思考。几年来,我在新闻采写中始终坚持着这样几条: 一、充满激情,认真深入生活 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新闻记者眼里的生活,既涉及人又包括事。它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整个人生。我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  相似文献   

6.
李颖 《视听》2012,(7):3-5
对于中国电视业而言,2011年是一个"模式引进"如火如荼的年份,超过十档通过改编、购买电视模式版权而创新的电视节目登陆电视荧屏。"取经"海外的新节目模式蓬勃发展,这其中有季播性大型活动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辽宁卫视《激情唱响》,也有常规性综艺节目,如东南卫视的《明天就出发》和《朋友就该这样》,也有强调代际沟通的深圳卫视《年代秀》。  相似文献   

7.
赖晨 《湖北档案》2012,(10):42-43
1912年,钱穆从南京钟英中学高中肄业后,先在小学任教10年,后在中学任教8年。1927至1930年,钱穆在苏州中学教国文,其学术上也突飞猛进。他为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写《墨子》、《王守仁》,可谓奋笔疾书,一周写一本书,内容充实,颇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气概。而他写《先后秦诸子系年考》一书,体系宏大,下笔凝重,穷数年之力,数易其稿。功夫不负有心人,书稿颇得史学界同仁的好评,有的专家称此书犹如顾炎武之风。  相似文献   

8.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9.
巩俐在回答记者提问10年后与张艺谋再度合作时对张的印象时说:"他变得更平和了,那个平和代表了一个人的自信,就是他的自信程度让他不会去随意地说话或者发脾气或者有一些不满的东西"。以此反思人格塑造:我认为"平和"是人格的一种高境界, "平和"不是没有性格,不是没有锐气,不是没有激情。"平和"恰恰是包容了性格、锐气、激情的智慧与力量的体现。以此反思办报:有些报纸就不"平和",总想到扯眼球、冲击力,一个个黑标题就像一根根棒子,生生砸在别人脑门上。刺刀见红的抨击,赤裸裸的呐喊,其实是不自信、没有力量与  相似文献   

10.
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你无法证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他的激情会让人觉得无法辩驳。他在北京的分公司叫"华佗论箭";他公司的年会叫"感恩论坛"。你可以叫他"中国包工头皇帝",他也乐于被称为"华夏第一狂人"。他说"我能一直狂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牛X。"  相似文献   

11.
权巍 《新闻知识》2007,(7):68-69
任何文学创作对作家来说都是一个宣泄激情的过程,这一点谁都不会否认,但要说到听众收听电台节目也会满含激情,恐怕有人要说我夸大其词。因为作家之于他的创作是主动者,他可以操纵整个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2.
还是奥巴马     
华盛顿时间11月6日,现任白宫主人奥巴马赢得了一场有惊无险的总统选举,也避免了成为自克林顿以来首个未能实现连任的总统的尴尬。如果四年前的奥巴马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年轻而幼稚,那么现在的他成熟多了;如果四年前的奥巴马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试图改革民主、共和两党分裂的局面,那么现在的他不仅不忌惮两党之争,更擅于政治斗争。重重危机之下,他只能选择暂时忘记"变革"二字,因为他把希望寄托于第二  相似文献   

13.
《声屏世界》2011,(7):110
旭美传播自2002年成立,至今已经成长了九个年头,相比国际型的广告集团,也只能勉强算一个尚未成熟的毛头小子,但是他精力充沛,充满激情,随时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在本土广告同行当中,他更像一个稳扎稳打,敢于创新的实干青年。旭美传播经过不断的变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冯雪峰在《〈乡风与市风〉序》中说:“在中国古哲的言语中,我是更爱如陶潜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之类的诗句。这是即使一个人,做着极微小的事,也如在转移着乾坤似的气概。”从1943年以后,他没有具体职务,也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但是他依然像老牛一样,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为人民、为党的文艺事业默默地顽强战斗、工作和生活,默默地走过一段艰苦坎坷的路程。 冯雪峰写文章是为了战斗。随着国内局势的严峻,在国统区言论极端不自由的环境中,从1946年12月份起,他开始写寓言,用寓言代替杂文,以揭露敌人、打击敌人。  相似文献   

15.
正邵洵美与《论语》半月刊邵洵美1932年在他的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幽默杂志《论语》半月刊。1936年,当时的主编陶亢德离开《论语》,转去帮林语堂编辑《宇宙风》,他便亲自接手主编《论语》。因不断有读者来信求答"什么是幽默",他就一再在编辑随笔里解释,如:"讽刺、幽默与滑稽""幽默与低级趣味""幽默与无聊的笑话""幽默与长寿""领袖与幽默""英国幽默、美国幽默与中国幽默"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记者部落     
对于很多记者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闻激情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褪。然而,本期"传媒骄子"关注的《辽沈晚报》记者栾俊学,却是一个始终充满生活激情、充满工作激情的人。时隔半年,云南"少女卖淫案"终于告一段落,一份落款"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调查组"的红头  相似文献   

17.
我们很少听到招聘者系统地谈他需要怎样的人、想要怎样培养人,特别是在传媒行业。好在何力也是他自己所说的"想要改变现状的人"。从话题发散的采访中整理出他对未来同事的期待,不仅对瞄着"界面"的人有用,对关注传媒人才培养的人们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麦克卢汉曾经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他所说的"热媒介"是指具有"高清晰度"且"参与程度低、有排斥性"的媒介,如广播、电影、手写稿,口语等,而"冷媒介"则是"低清晰度"、"参与程度高"、"有包客性"的媒介,如电话、电视、印刷品等.由于其所处时代原因,麦克卢汉无法对电脑、手机、微博等新媒介进行分类,且其将电视归入"冷媒介"估计也与当时电视信号不稳定、电视技术还不够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爱心大接力     
偶尔的一次小饭局,遇到了年轻的"小老板儿"李东,听说他在做"慈善",并未在意。只是处于好奇,便参与了他所说的"一个小活动"。然而,当坐在接我的来车上,与开车的同样的"小老板儿"徐伯功聊天时,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不得了的群体,正在做着一系列不得了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开明风"一说,最早是叶圣陶在由他作词的"明社"社歌里提到,1946年,在开明书店成立第20周年之际,叶圣陶再次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开明风"做了一个类似小结的评述,"开明夙有风,思不出其位;朴实而无华,求进弗欲锐,唯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此风永发扬,厥绩宜炳蔚……"[1]正是在这种风尚和精神勉励下,"开明风"时期的<中学生>杂志,以其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赢得当时广大中学生及其他青年读者的厚爱,曾创下累计到抗战前夕印数近百万份的发行量,如今看来,尤令人称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