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地平线上>是高建群 又一篇充满西部风情的散文.这位名重西北的大作家对西部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酵在他面对胡羯深处的夕阳时便再次成了可能.他把心中的梦想投注于现实中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里,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述了这种"世间大美",在那辽阔、奇美的自然气象背后,传达出作家本人的审美体验和生命意识,这就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折射出的人文之光.  相似文献   

2.
很喜欢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的原名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雄伟的风景”之一》,在编入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做了改动。这确实是一个高明之举,原名(洒地平线上的落日——“雄伟的风景”之—谚把内容交代得太清楚,显得太实。改成(洒地平线上》后,更具一种含蓄美。  相似文献   

3.
<正>一、为何要引用张大千的"世间有大美"高建群《西地平线上》中引用较多,其中开篇、结尾都引用了张大千的"世间有大美"。有人疑惑:直接引用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是更好?其实,其中另有机巧。首先,西部美景是一幅画。引用张大千的话,跟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形成照应,两者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画家,正好一中一外,形成呼应。如果引用庄子和画家东山魁夷,就失去了对照关系。其次,庄子思想属于道家思想、属于消极避世的隐  相似文献   

4.
<正>《西地平线上》让高建群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世间有大美"和"世间的大美"的区别在于,"世间有大美"既要写世间,又要写大美,要通过写世间来表现大美。3000多字的一篇散文要写出西地平线这一世间不容易,要表现出大美而不显得空洞或突兀更不容易。多角度选取富有张力的片段,渲染出大美的效果。这篇散文写了三个片段的画面:第一幅画面是这样构成:车在定西高原盘旋,让人联想起定西高原起伏连绵的高山,此时的天已经有些  相似文献   

5.
《西地平线上》一文中穿插的相关史实的联想,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更是对主旨“世间有大美”的“大美”之本质面目的注解和深化,是诗意、激情与哲理的深度交融。  相似文献   

6.
正刚上过《西地平线上》一课,课堂教学中有关《泰坦尼克号》音乐的细节处理,现在想来还是比较成功的。同时也感到,课堂教学需要应变机智,应变机智源于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西地平线上》是高建群描写西部风情的散文,主要是描写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的景象。文章描写第二次落日的情景时,两次提到了《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一部分,有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去学校调研,听了一位年轻老师的课,课题是《西地平线上》,其中有一个“解题”环节,就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师问:本文原名“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后改为“西地平线上”,为什么要改名?  相似文献   

8.
卢军菊 《快乐阅读》2012,(25):82-83
《西地平线上》是一篇散文,吻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多数人解读它习惯从对三次落日的描写入手去理解课文主旨,这样做虽然可以把握这篇散文大部分的内容,但却无法将景物描写和人文历史的联想部分统一起来理解。其实这篇散文有另一个更好的解读抓手,那就是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过的一句话:"世间有大美"。解读本文,从这句话入手就能提纲挈领,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主旨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一、《说文》一书对"西"字的误释"西"字作为方位名词,用的是假借义。有关对"西"字本意的解释,以《说文解字》最具代表性。《说文·西部》:"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放因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①此说得到了诸多大家的认同,兹不一一赘述。随着学者们对甲、金文,对《说文解字》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慎对诸如干支、四方、五行等的解释都不可靠,对"西"字的说解也当属误释。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是以象形程度很有限的小篆作为训释的根据,而这种错误产生在当时的疗史条件下,也是无可非议的。我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窗边少妇》评析,分析了威廉斯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诗歌创作观。不论是诗人强调"本土"还是"纯语言",其诗歌都呈现出一种简约之美。这种简约之美主要体现在摄影般的透视之美、语言简洁之美、诗歌形象简朴之美及诗行和音步简化之美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西地平线上》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其文以风景壮美、富有震撼性以及启示性崇高美著称,它不仅触动了人的心灵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聆听天籁”的专题重在强调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感悟寄情描写、体味自然情感。因此,本文教学首先更抓准思考的切入点,深化学生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和精神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世间有大美”,但是对于游走于分数和考试之间的学生而言。世间的美,他们没有体验。世间的大美,他们没有体悟。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虚拟的游戏或玄幻作品中,陶醉于虚构幻想营造的自我天地。面对真正的自然,他们总是无暇顾及,无心感受,总是吹毛求疵。但是审美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地平线上》是必修1第四单元“像山那样思考”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文采类范本     
文采,即文章的辞采,即文章整体上呈现出来的语言之美。浓墨重彩的华丽是一种语言之美,这种美最近几年被格外推崇,已推崇到"罢黜百家,独尊此术"的畸形程度,这是危险的。文采之美,应该是  相似文献   

14.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5.
美点赏析张岱笔下的西溪,咸淳《临安志》卷三六:"西溪在武林山之西",《方舆纪要》卷九十:西溪"络以小河,又北汇余杭河,合于运河"。西溪源出余杭西部山地,东流经留下,古荡,至松木场八字桥折北汇余杭塘河,长约25公里,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描绘塞外雪景的壮诗、美诗,向来为人称伟赞奇。教读本文恰可扣住一"奇"字展开,引导学生感悟、品析诗歌意境之奇绝,揣摩写作手法之奇妙,领悟作者情怀之奇伟,以领悟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作者的浩然情怀。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认为"美"源自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并非是主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而是"存在"的本然状态。美是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存在"即是美的本质,也是美的功用,美不是显现的结果,而是"显一现"这个动态过程。存在之显现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无法在流变的世界中领会与观照存在之本质,存在必然在生活的日常状态中被遗忘,只有打破了这种遗忘状态,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存在之澄明,这种获得存在之澄明状态过程,就是获得美的本质与本源的过程,美就是存在者的澄明之光,是存在之光。  相似文献   

18.
1.事实上,《西地平线上》着力描绘的三次落日,从作者写作文本的真实意义看,都只能算作一个道具,一个借以传达思想情感的道具。这个道具,将自然、历史、文化、生命连缀成一条无法切割的审美链条,将过去、现在、未来融合为一道无法分割的风光带。欣赏《西地平线上》,就是要透过落日的表象特征,  相似文献   

19.
标题往往是全篇内容的结晶,司揭旨、点题之责,予人以暗示和联想.一则上乘佳题要有"三度"、"五美"内容上有厚度,思想上有浓度,艺术上有高度;简约美、弹性美、鲜活美、情趣美、装饰美.拟题技法各有千秋,而以清新隽永为上.  相似文献   

20.
薛辉 《考试》2014,(11):33-35
什么是教与学的"落差"呢?教与学的"落差"是指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要求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之间存在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与学的落差是必然存在的,而且会永远存在。在日常教学中,教与学的落差往往被定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都试图通过教学手段与方法来消除或缩小这种落差。其实,教与学的"落差"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重要资源。正如水位的落差成就了瀑布的壮观之美一样,教与学的落差也是一种教学之美,教师的作用就是对这种"落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